当前位置:作文网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我和我的家乡》的观后感

2025-04-16 13:45:01观后感访问手机版打开翻译

《我和我的家乡》的观后感 (篇1)

在人居学院环境科学党支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博士生小组有幸在国庆假期的末尾一起观看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以下简称《家乡》)。《家乡》通过喜剧的形式,讲述了发生在中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让人笑中带泪、回味无穷,深感中国高速发展这几十年来,家乡发展变化之巨大,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幸福感也越来越强。这一切的成就,都是背后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家乡建设者们勤奋努力、艰苦奋斗得来的。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四个故事《回乡之路》,故事发生在陕西的毛乌素沙漠,这里曾经是寸草不生的沙漠,当时住在这里的人们,每日都要忍受巨大的风沙,不仅给生活造成巨大不变,更是阻碍经济的发展。而如今,在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这里已经是绿树葱葱了。故事最后,当几位现实中的治沙英雄出现的时候,我真的是肃然起敬。作为出生成长在城市里的90后,平时也就在电视上看到过治沙的新闻,偶尔一次的沙尘暴就会让我苦不堪言,根本无法想象,也未曾体验过长期在风沙环境下的生活。但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我们现在所享受的种种优越环境和条件都不是生来就有、理所当然的,背后都是数不尽的人默默奉献的成果,我们一定要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

作为交大研究生,我们也要在日常的学习科研中发扬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为西部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交大人应有的贡献。

《我和我的家乡》的观后感 (篇2)

在国庆休息期间,我除了完成学习任务,还跟随爸爸妈妈看了一部热度很好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在观影前,我以为这是一部比较枯燥的电影,但电影开始后却带给我很多惊喜我是伴随着笑声与感动,看完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通过五个小故事讲述了发生在中国东南西北五个地方发展变化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由葛优扮演的北京老好人为了家乡的亲戚,想方设法用搞笑的手段帮助治病虽然方法是错误的但表现了人们对家乡人民的浓厚感情,也看出了祖国的强大,对老百姓的疾病都有医疗保障。

最让我感动的单元是《最后一课》老师,虽然出国了,身体也生了疾病,但心底最挂念的还是呆过条件最差的学校和孩子们。他的记忆永久停留在为学生找颜料,为教室挡雨,看到老师在雨中摔倒的那一刻,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想起了我的老师他们为了学生倾力奉献着,还有很多乡村教师为了贫困地区的孩子和留守儿童教书育人,我们的学习条件比他们好,更要珍惜,好好学习,来回报家乡。

还有三个单元《天上掉下个UFO》《神笔马亮》《回家之路》回家之路看似是喜剧,但却有同样的道理:主人公都为了家乡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让家乡变得更美好。

《我和我的家乡》的观后感 (篇3)

《我和我的家乡》已经上映一个月之久了,今天终于有机会去电影一睹为快。

《我和我的家乡》由五个单元组成,分别讲述了发生在我国东、南、西、北、中五个地域的故事,看似五个独立的故事,却紧密围绕这一个主题,就是“变化”。从医保建设、科技发展下乡支教到生态治理和扶贫,每一个故事都笑中带泪,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浓浓的乡土气息,深深的家国情怀,让观众们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和家乡的巨变。油然而生一种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的骄傲自豪感。

这五个单元既有荒诞现实,又有悬疑科幻;既会结尾大反转,也会持续超高能;既歌颂了师生情,还赞扬了夫妻爱,可谓是五味俱全。一群平凡的人坚守家乡,建设家乡,他们每一个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精神都是值得学习的。

印象最深的是电影中,范老师回到了曾经任教十年的乡村小学,在记忆的时空中我们看到了:乡村的巨大改变也看到了范老师不变的师生之情。虽然不是他的家乡但更多的是他的精神家园,他在这里书写了自己的青春,贡献了自己的十年。十年之后所有的学生为他构建了他心中的“世外桃源”。范老师用他的精神书写着家国情怀,他希望所有的乡村孩子都可以受到好的教育,他希望曾经任教过的村庄变得繁荣,而这一切都在祖国的强大之后得以实现且超越了理想。“这盛世,如您所愿”。

我和我的家乡,里面有每个人的故事,故事还在继续……

《我和我的家乡》的观后感 (篇4)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去看了《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看的间隙,回头一看发现妈妈哭得不行了。不明白一部喜剧,妈妈为什么会哭?电影五个情节中的每一个都很感动,所以单从情节来说,我最喜欢回乡之路。

“能为自己创造价值的人很多,但能为别人创造价值的人却寥寥无几。”这是回乡之路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上课之余,窗外的黄沙四起,她趴着窗搂着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努力读书,将来要回来治理这篇黄沙。”于是就有一群孩子心中燃起了信念的火炬。电影放映结束后,妈妈告诉我回乡之路里的情节是她上学时候的真实写照。一到春天,每天上学的时候课桌上都是一层厚厚的黄沙。现在我所见到的陕北和电影里的情节之所以大相径庭。正是因为像乔树林这样的几代治沙人的努力和付出换来的结果。这大抵就是妈妈会流眼泪的原因了吧!刚开始我以为的乔树林就是大家以为的乔树林那般刻板印象,听到别人问他给家乡带回什么时,他回答带回了爱一般啼笑皆非。直到最后才明白,原来乔树林也是对家乡爱得深沉,他也是那群心中燃起信念火炬的一员。同时也唤起了观影者对家乡深沉的爱。

妈妈还告诉我了一句话:为众人抱薪者,不能使其暴于霜雪。世间有很多类似乔树林一样的抱薪者,他们是芸芸众生里无数微茫星星中的一点光。这句话我不是很明白,也不是很懂电影,但经过妈妈的讲解和教育,我也明白了一些道理,等我们长大了,自己发展好了,不要忘记改变家乡,让家乡富起来,让家乡变得更好,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和我的家乡》的观后感 (篇5)

周末,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电影里的场面很搞笑,也很精彩。电影里的人物、事情大都很滑稽搞笑,引得看电影的人们都哈哈大笑,我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虽然电影里有很搞笑的情节,不过也有让人感动的时刻。就比如第三个故事,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那里讲的是有一位老人,他曾经是一位山村的小学教师,现在他已经很老了,老到连他的儿子都被从他的脑海里抹去了。但他却清晰的记起了他曾经在一个小山村里教书的那段日子。他的儿子不想看到父亲那样悲伤,也不想老人的一生留下遗憾。儿子就和他父亲教过的同学商量着,重新再来演一次那时候上学时发生过的事情。可有人就问了说:“那我们现在都长大成人了,那找谁来当我们的小时候呢?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他们商量说:“我们可以找一些孩子来代替我们。说着他们就动起来,一切都准备就绪时,他的儿子就带他的父亲过来了。可是年迈的父亲还是记不起他的儿子,但是父亲一到学校就想起了当年教书时的点滴,一下子好像真的回到了过去。虽然最后出现了漏洞,但作为老师的他已经没有遗憾了!

这个电影情节让人很温暖,也很感动。我喜欢里面的每一个角色的扮演。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关于亲情和爱,还有浓浓的师生情!

《我和我的家乡》的观后感 (篇6)

国庆期间,妈妈带我看了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通过《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和《神笔马亮》五个篇章,讲述了发生在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地方的家乡故事。透过停车场保安、外卖员、农民发明家、支教老师、扶贫干部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件件动人的事情,向我们展示了脱贫攻坚的喜人成果,展示了家乡美好建设的背后,普通人的默默奉献与坚守

《最后一课》让我印象最深刻。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老教师,他在生病后,记忆回到了在望溪村上最后一堂课的1992年。那时的望溪村贫困落后,而此时的小村庄已经发展成颇有名气的旅游景点。村民们为了帮助为乡村教育无私奉献的支教老师,全村陪着生病的老师“恢复”当年的《最后一课》。支教老师把知识教给全村的孩子,孩子们通过学习改变了命运,从而把自己的家长建设得更美好。

看到这里,我倍受鼓舞。他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好好学习,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这么好,怎能不努力呢?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珍惜每一堂课,长大以后通过自己的知识去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同时,我也为生活在六安这个和谐而美丽的城市感到骄傲。自六安创建文明城市以来,街道上随意停放的车辆不见了,瞧,它们都井然有序地停在车位里。道路上偶尔可见的垃圾不见了,大家都自觉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为美丽整洁的市容环境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在六安文明创建期间,我还多次自发参加“小小志愿者”活动,为奉献在一线的环卫工人送绿豆汤、西瓜呢。最令我欣喜的是我的家乡六安发展越来越来美,惠民工程也越来越健全。其中图书馆、科技馆的建立,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走出电影院,看着眼前的高楼大厦,看着车水马龙的大街,看着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我真为家乡的发展而感到自豪!

《我和我的家乡》的观后感 (篇7)

国庆期间,我去电影院看了一场既幽默又感人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

这部电影是《我和我的祖国》的姐妹篇,讲述了5个单元的故事,从预告片来看,我们就可以知道五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主人公们都想保护、爱护自身的家乡,去保护家乡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部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第四个单元故事——《最后一课》,老教师范爷爷得了阿兹海默症,也就是老年痴呆症,他总觉得自身身处在曾经教书的山村里,常常念叨着要给一个孩子拿颜料,完成孩子想画一个学校的梦想。在医生的建议下,老爷爷的儿子带着老爷爷回到小山村,与老爷爷当年的学生一同还原再现了二十多年前的老教室,一群人陪着演了一出最后一堂课的情景,帮助老爷爷实现这个念想,师生相遇的那一刻,每个人都热泪盈眶。《最后一课》让我看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朴素而又深刻的爱。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使我明白了无论身在何处,对家乡的情感依然让人魂牵梦萦。祖国强大了,家乡富裕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更幸福了。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家乡》的观后感 (篇8)

又是一年国庆节,引发了一波看电影的热潮,也新上映了不少电影。借此机会,在我和妈妈的精挑细选下,我们决定去看《我和我的家乡》。

家乡,是每个人出生、成长的地方。纵使现在的生活再幸福,科技再发达,但依然无法忘记那个抚育我们的地方。这部电影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用5个不同的故事,串联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那份始终难以释怀的情感,让我们拾起被遗忘的时间,让记忆在这一刹那停留,回忆起早已逝去的时光。如同一段珍贵的影像,正在缓慢播放,勾起太多的记忆,不想让它转瞬即逝。

《神笔马亮》是电影的最后一个故事。原本可以去俄罗斯留学的马亮,却来到了自己的家乡扶贫,但他妻子却执意不让。为了隐瞒妻子,马亮演绎了一段令人爆笑的故事:让村长戴上金色假发,学俄语来假扮俄国人;每到快要露出破绽时,总会装作网络卡;寄不到的衣服就自己画上去,视频通话还要有时差,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躺在床上装作刚睡醒的样子……总之,每个地方都能戳中人的笑点,让人笑到停不下来。但在幽默的同时,也不乏让我们为之动容的地方。马亮放弃在国外留学的机会,回到那个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子里进行扶贫,带领人们走向富强,这是一个比留学更光荣更伟大的事情。

无论你身在何方,还是四处漂泊求生,我们始终怀着那份对故乡眷恋的心。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一端出生,在哪个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在心底,那便是——故乡!

《我和我的家乡》的观后感 (篇9)

这是一个能够让人捧腹大笑,也能够让人泪流满面的电影,这部电影叫做《我和我的家乡》。电影分为五个片段,每一个片段都能够让人过目不忘,可是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最终一堂课》这段。

《最终一堂课》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瑞士教师和他的学生们的故事,这个教师患有老年痴呆症。提到这个病,我想,最不愿意忘记的必须是自己的儿女吧,而这位教师最放不下的他的学生们。在医生做完诊断后,发现他的记忆永远停留在了他在村里支教的那十年。他的儿子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就联系了那个村的村长,而村长正好是那名教师的学生。为了完成这一出“戏”,村长安排所有人制造现场,把好好的房顶拆了,改造成当年教室的样貌。教师来了,以为回到了从前。可在讲课时,却意外发现那帮小孩不是他的学生。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彩色铅笔,而有一位学生们画出来的话,是彩色的。教师很迷茫,他不停的走啊,走到了一个地方,那是一所小学。这栋小学的教学楼,正是他以前的学生盖的。当时那位学生的话,被全班同学嘲笑。教师流着泪,拥抱那个学生说:“你之前画的画,我看懂了。”这幅画面,深深的打动了我。在月光的映照下,教师是那么耀眼。

这部电影让我感触颇多。如果说我们是花儿,那教师就必须是雨露;如果说我们是鸟儿,那教师必须是高山;如果说我们是小树,那教师必须是园丁。教师永远那么无私,那么辛勤。

《我和我的家乡》的观后感 (篇10)

上周末,妈妈带我去看了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名字叫《我和我的家乡》。

这部电影分为五个单元,让我印象最深的又两个单元,其中一个单元叫《最后一课》,而另一个就是《神笔马亮》。

《最后一课》讲的是一位老师年纪大了,他得了阿尔茨海默病,所以他的记忆停在了1992年他给同学们上课的时候。

上课时,一名同学画的画被弄烂了,老师看了看他的画,问道:“你画的是什么呀?”

同学说:“我画的是我梦想中的学校。”

老师又问:“你为什么不涂颜色?”

同学说:“我没有颜料。”

老师听见了,冒着大雨去帮他找颜料,可回来的路上,不小心滑倒了,颜料也掉到了小河里。这时,镜头回到了现在。老师走呀走,记忆慢慢变好了。他走到了一所现代的学校旁边,忽然,以前他教过的学生突然出现了,当年那个画画的孩子长大了,成了一名建筑设计师,他把他画的学校建造在了这里。这时,老师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记忆也瞬间恢复了。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

《神笔马亮》讲的是马亮考上了一所很著名的美术学院,可是他为了用自己的“神笔”建设他的家乡,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留学机会,我觉得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

这部电影既有让我捧腹大笑的瞬间,也有让我感动的时刻,他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做出贡献。我长大也要像他们一样,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