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网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电影八佰观后感1000字

2023-06-20 02:48:02观后感访问手机版打开翻译

第1篇:电影八佰观后感

这是一场大家都熟悉的战役。其实,它称不上是一场战役。

这只是一座孤城上最后的防守,最后的军人,他们如困兽一般的坚守,而已。

无法形容自己坐在电影院时的心情,对这部片子期待得太久了,久到有一些害怕,害怕看到的不是我想看到的,害怕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的。

无处不在的网民们剧透说,头盔用错了,坦克的型号不对,那两匹马也各种不对,而我,从第一分钟那个软糯的上海话声音出现的瞬间,就攥紧了手机,用尽力气地握住。似乎这样,才足以让我有力气抵挡住接下来的惨烈。

“点枝蜡烛,摆一碗酒酿圆子”这应该是上海人祭祀的习俗吧。

此刻,当我再次想起这话的时候,忍不住想起自己,每年祭祀时,可曾想过那些人?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人们。

而我们,就是影片中提及的那四万万人啊。虽然时光流逝,四万万的基数越来越大,可按理说,应该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吧。我们在高楼大厦,钢筋铁骨中穿梭时,可曾在心里竖一座碑,那上面,布满弹孔!

画面转向那匹漂亮的白马,它在弹片横飞的战场上飞奔,它的身躯染上了血色,它的蹄声“蹬蹬”,一声声敲痛人心。对面租界,有女人在唱着歌剧,江的这边,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我倒下了,就换你。”

我在回忆剧情的时候又一次热泪横流。

看着那些战士,身上绑满手榴弹,一边喊着“娘,孩儿不孝,”一边纵身跃下;

看着河那边的年轻人,为了将电话线带过河而被打成筛子;

看着那面倒下又站起来的旗帜;

看着小男孩搂着白马脖子的片刻宁静;

看着老光棍凝视着女孩脱下衣服的背影;

看着老艺人唱着《长坂坡》,要杀个七进七出……

鼓点声中,多少英雄止步桥上,鲜血将历史浸泡出了浓重的红与黑。我站在几十年以后的盛夏,看镜头下的雪,轻悄的,盖不住一张血污的脸。

电影很长,两个半小时,短暂的宁静都会被枪声打碎。我和朋友说,别带孩子去看。场面太过惨烈,超出了我对它的预期。炮火击碎了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我居然生出了一种灵魂无处安放的错觉。

那个年代,那样的一批人,其实有很多人是怯懦的呀。谁都不愿意轻易赴死,但是战争将他们推上了杀身成仁的祭坛,他们献出了所有,冰冷的历史却只留下几行字。

那个被打穿了脸颊的老兵油子,

那个没拿过枪的铁算盘,

那几个不敢杀人的新兵蛋子。

他们的家里有娇妻,他们去上海的时候还做着上游轮玩的美梦。如果他们活在现在,或许会成为白领,和我们一样一边抱怨一边行色匆匆;

或许会是一个农民,因为天气不好而骂几句老天;

或许会在工地打工,开着塔吊俯视着脚下变得渺小的人群。

如果他们活在现在,也许生活很艰难,但是,至少不用面对凛冽的炮火,不用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当电影镜头转向特派员的时候,我想到了这些活下来的勇士们后来的遭遇。被软禁,被暗杀,过了悲惨而与世隔绝的四年孤军生涯。

后来,他们有些回了原籍,有些留在上海做苦力,终此一生,再不能重返战场,杀敌报国。一把淬过火的锋利的刀,就这样被重力折断了。

电影停留在他们冲过垃圾桥的刹那。

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片,抛开那些所谓的硬伤不说,有些史实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杨惠敏泅渡送旗,比如四百多勇士最后浴血冲桥……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2篇:电影八佰观后感

学校党建活动,集体看《八佰》。

说实话,对于这类影片,我并不是很钟情。满屏满耳的枪林弹雨,惨不忍睹的血肉炸弹,只听得旁边的王君老师“啧啧”声不断,我的心也被揪得七上八下的,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敢看屏幕。

打从学习历史开始,最怕中国近现代史,割地、赔款、卖国、求荣……在学生时代我有点偏激地认为近现代时期的中国人的集体人格都是灰暗的。

后来,随着年岁增长,阅历增加,对那个年代的人情故事有了别样理解,特别在读完张玮写的《历史的温度》一系列书籍后,感受到“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一如此次的电影——《八佰》。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截取了整个事件里最精彩的四天,用宏大的视角引出人物群像,拍出了中国战争片的新高度,可以跟《血战钢锯岭》相媲美,也能跟《拯救大兵瑞恩》比肩。剧中让人眼眶湿润的镜头很多,升旗仪式、陈树生们抱雷跳楼、大雪之夜的撤离、民众们隔岸伸出去的手、敢死队员们的视死如归,但最让我震撼的是特派员的一句话“能留守至今,本就是做给西方列国的一场表演”,一丝悲凉感油然而生。

英雄们惨烈地付出居然是一场戏,对面列强们的摄像头,照相机以及各种层次的百姓们,头顶上是盘旋的除了有日本的飞机,还有西方各国的军方监控,各色看官纵横交错。屠杀也好,反击也罢,所有的像是演戏。“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收起了底线,顺应时代的改变看那些拙劣的表演”,我们坐在台下观看着的又是怎样的角色?

想起疫情时期一个视频上的一句话,“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日军侵华,华北沦陷,上海已然不保,可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逃离“雪崩”之时的覆顶之难吗?那“八佰”将士的抵死抗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想起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许倬云先生认为“宇宙不断趋于平衡的大格局中,人本身有理性、有良知,可以以自己的“心”映照、呈现宇宙本身的“正气”,这也是其存在的禀赋。

这就是答案,天地正气经由“八佰”士兵映照给了对岸的“看官”,所以大学教授扔下了太太的项链,白俄女人捐出了自己的首饰,京剧演员用《长坂坡》致敬将士,小姑娘用敬礼心理援驰军士们的付出……看戏的人不再置身事外,一双双手,穿过钢丝网,拉住英雄们的手,正气被点燃。

瓜怂不怂了,小湖北都能果敢地留下成为敢死队,端午为国捐躯……杂牌军有了自己的番号。

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他们也不是戏子,据史料记载,这群将士们在后面还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磨折,谢晋元最后被自己的部下杀害,但他的正气还是被20万的上海民众牢记。现在的上海还有晋元路,晋元广场,纪念馆,还有今天《八佰》这部电影。

中国近现代史,除了割地赔款,还有一场,肯定不止一场“盛大的表演”。

第3篇:电影八佰观后感

以苏州河为界,南面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北面歌舞升平商女犹唱后庭花,电影在这样的反差中拉开序幕。

这是一场悲怆的“直播秀”,一场被世界围观的“死守”。四百多人抵抗数以百倍的日军,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他们毅然抵抗了四天四夜。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政客们希望西方列强在目睹战争的残酷后增加谈判的筹码,而战士们则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告诉身后的四万万同胞,我们没有挫败,中国还有希望,这便是——八佰。

和以前战争题材的电影不同,八佰并没有一味的歌颂英雄主义,也没有以高姿态来批判弱者,而是以客观的角度来反映这些小人物。

他们都是普通人,是农民,有着各自朴实的愿望。老算盘家里刚分了地,还有个素未谋面的媳妇儿;小湖北家里的晚稻还没人收;端午还没照过相,想坐船去远方;羊拐过了小半辈子还没碰过女人;老铁家里还有年迈的老娘和儿子需要人照顾……电影给予了这些小角色足够的支撑和理解,没有人不怕死,都是肉体凡胎,战争之下谁还不是个“种地的”,但是中国这块地,只有我们自己能种,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道理。在经历战争的“洗礼”,他们在成长在蜕变,使得他们各自的角色更加丰满,立体。

一个战士身上绑满炸药,留下血书,跳进日军的铁甲阵,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他们一个个报出自己的姓名籍贯,慷慨赴死,尤其最后那一句撕心裂肺般的“娘,孩儿不孝了”直接将人情绪的进度条拉倒了顶点,自古忠孝两难,“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亦是振聋发聩。这是影片的第一个高潮,也是一个转折点,把战争中普通人奋起反抗的成长和觉悟都立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看完这个片段,脑海里反复的回荡起义勇军进行曲,竟如此的贴切,铿锵有力。仿佛时间也定格在那一刻,悲壮的气氛蔓延开来,剩下的只有那一股股满腔的热血,热血铸忠魂。

英雄之所以会成为英雄,往往是因为有些事在他们心里,已经退无所退,就像端午这个角色。面对战争的裹挟,首先想到的是逃跑。他和老算盘一起泅游苏州河逃跑,意外撞见了日军的偷袭计划,为了救还在仓库里的弟弟,他大喊一声,就是这一声摧毁了日军的偷袭。泡在河里的端午,第一次被河岸上的人称为“英雄”。听完,他转身游回四行仓库。战友赴死,他亲眼目睹,女学生送旗,他亲手拉起。导演把战争的残酷,用这个角色的视角不断展开一点点的戳中观众的心。到最后护旗那场戏,这个当初说自己就是个“种地的小人物”,终于拿起了枪,一枪枪的把屈辱还给了侵略者。

当时我便在想,如果我是一个军人,如果真的上了战场,面对侵略者的暴行,我会怎么做?我想我也会懦弱,会害怕。敌人一枪打过来,子弹擦过我的脖子,我也会抱着头大喊。但最后,还是会拿起枪,选择做一个战士。

导演以《八佰》为名,我想不单单是指这八百将士,更是想传达一种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他们是英雄也是人,直视战争的残酷也会畏惧会退缩。而在危难之际,他们所焕发出来的是人的尊严和民族的韧性。

我们经历了2023年这么多事情,最值得歌颂的就是各行各业的“平民英雄”,参与抗疫的每一个医护,参与抗洪的每一位战士,他们所做的,何尝不是对“八佰精神”的一种传承。

如今,四行仓库的旧址依然屹立在苏州河畔,经历了岁月的变迁,当时战争留下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亦是在警醒我们——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

第4篇:电影八佰观后感

如果你在抗日时期,你愿意为国牺牲吗?

——题记

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在看这部电影之前。

看这部名为《八佰》的电影后,我陷入了沉思:即使死时痛苦,死状惨烈,有可能连一片墓地都没有,一块墓碑也刻不上,甚至尸体或仍有一丝生气的我被拿去练兵,刺刀一刀一刀的插进我的心脏,我的肋骨,我的每一寸血肉,我会当逃兵吗?或者我会去参兵吗?

我一直想着。想着身上紧紧的裹着炸药,跳入日本士兵的队伍中,拉开炸药线。身上早已千疮百孔,然后被炸得尸骨无存,留着一个名字;想着用身体去支撑旗帜,被子弹击穿胸膛,血肉模糊,仍要毅然决然的坚持着,看着战争注定要失败,早已预料到自己的死亡。知道这是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天,吃的最后一顿饭,但仍要扛着枪去奋勇斗争,直到拿不起枪,倒在地上起不来,眼睛再也睁不开始才放弃。或者自己最有展现力的脸被子弹击中;自己自始至终都要依赖的双手被砍断;自己最重要的双脚也被炸药炸得不知去向。

从此以后,你不能再把自己引以为傲的脸完美的展现出来;也不能做你喜爱的想做的事情,生活也变得困难;也不能去完成你环游世界的愿望。有可能变得自卑,颓废,无所事事,生活也困难许多。再也见不到自己最爱的,最真实,最想保护的人。你还会去英勇牺牲吗?我仍在想。

现在,比起死亡,我更怕受伤。会痛苦,会难受,会悲伤,而且只要你还能举起枪,你就不能死。父母会担心,会难过,自己的孩子再也回不来了,尸骨无存。现在,比起受伤,我更担心父母。我愿意去吗?愿意牺牲吗?

看着电影里的人,不,应该是历史里的英雄们,为了祖国,为了身后法租界的200万同胞,一个个献出了生命,身上的炸药一个比一个紧,杀敌的心情一个比一个重,即使死了,也要用最后的力气带着几个敌人同归于尽。“活着,等你大了,就能看到中国以后啥样儿!”“关二爷是为兄弟,赵子龙是为刘备!”“MynameisYiwazhang,myfatherisChinese。”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永远有一颗爱国的心在跳动。如果南京大屠杀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添了一笔血腥。而这次,则在世界人类文明历史上填了一抹中国红。

如果在抗日时期,你愿意为国牺牲吗?我愿意,不管是多会儿,只要我还是中国人,我就愿意。

白雪降临大地,烟幕笼罩天空。三尺寒冰,八百士兵,正值年少,手握兵器,旗帜升起,只为亿万万百姓,孰不知,自己也是平民?桥头桥尾,两边世界;桥头天堂,桥尾地狱。前者繁华似锦,后者烽火连连,本可去到天堂,却非要负重前行。不为其者,只为天堂仍然灯火通明,孰不知,自己早已断了性命?早知如此,仍要继续;炮火乱炸,从未放弃。炸药个个致命,却支支绑起,本可活命,非要同归于尽,不为其者,只为敌人,个个倒地,殊不知,自己也是条生灵?知自己是平民;也知断了性命;晓得也是生灵。但为国,为人民,个个都奋勇杀敌。

这是我看完《八佰》的最真实的想法。

他们没有蜘蛛侠的身手,也没有绿巨人的力量;他们都有七情六欲,都是孩子,都是血肉之躯的,都怕死。但为了国家,为了中华民族,为了炎黄子孙,不得让自己变得百毒不侵。敬佩他们,同时,也让我知道自己的美好生活的不易。

如果,我出生在抗日时期,我愿意上场杀敌,愿意为国牺牲,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身体里流的有中华民族的血,我就愿意。

现在的生活来得如此不易,珍惜当下,把握住机会,为我们的民族复兴梦再添一笔。如今,民族强大,我们更应该努力,不让曾经的英雄白白抛弃性命。从现在,从即刻就开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