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一
面对课程改革,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上学期在教研活动中对课标的学习和研讨让我对新修改的2022版课标有了初步的认识。暑期中,我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本进行了再次系统的研读,让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一、学习课标是方向指引
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它的背后依托着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比如:何为核心素养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表述的整体性;什么是核心素养中教育特征的意识、观念和能力;主题整合中概念与抽象、性质与推理、关系与模型、运算与运算等等术语,这些高度概括化的信息,需要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建立联系,需要通过不断地研读和例证来加深认识、加强理解。只有真正的使这些上位的概念植入脑中、融入观念里,才能正确的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在教学中更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
二、学习课标是教学导向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们应该注意到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内容结构化调整的基础。上把握好每个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新课标对各个内容领域都进了细微调整,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代数推理”,增强了“几何直观”。如何基于两个代数基本事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代数推理?如何设计”尺规作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对于图形几何问题的逻辑性与严谨性都是待思考的命题。
小学阶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工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桌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步弓|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学习课标是成长需要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教育步伐也从未停滞。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作为教育人,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应该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从而在课标中寻找契机,提升专业素养,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聚焦核心素养,反映时代特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结合教学实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对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益。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是我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认真领会编者意图,力求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经历真正的“引导”,获得新知。
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功能,数学作为基础类学科作用重要,它的应用可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数学素养在其中极为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素养的形成,即在潜移默化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对课标的深入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吃透课标,提向专业素养,为培养国家所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二
假期是值得珍惜的充电好机会。8月17日,我参加xxx组织《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系列解读的线上培训。第一讲是史宁中教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总体情况介绍》。史教授从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变化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听了史教授的讲座,我对新课标的内容有了新的认识。
我特别关注了小学部分的关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一与概率、综合实践这四大领域变化与建议。
一、在小学阶段,强调主题整合,数与代数中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整合为数与运算。把常见的量融入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探索规律、式、正比例整合为数量关系,把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
二、在小学阶段,综合实践赋予具体学习内容,并且以主题式学习为主,例如:一年级的《识人民币元、角、分要创设购物活动》情境;以时间在哪里情境教学三年级《认识时、分、秒》,以《我的教室》做为具体情境,教学一年级《上下前后左右》三年级《东南西北》,以把传统文化教学容入数学课堂,例如《曹冲称象》教学《认识吨和千克》,同时强调跨学科、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的项目式学习,
三、在图形与几何中,更加强调几何直观,这样的话就增加了尺规作图的情境学习。
四、在统计与概率领域,从实物分类过渡到数据分类,分类更加抽象,同时把百分数这个内容也融入这一领域。适应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引导学生建立数据意识、数字素养。
五、增加代数推理。通过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发现和提出一些初步的结论。例如:从学习两位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乘一位数猜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从中感悟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化未知为已知。
新课标对教学提出的一些变化,我将努力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践行。
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三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一、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
二、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
三、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数学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五、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程的理念,坚持实施新课标,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得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四
2022年,8月17日,带着吴正宪校长的课程标准为什么会有变化?这些变化的意义何在?我们应该如何落实新课标?等问题开始我第一次课程标准的学习。第一场是史宁中校长讲解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总体情况介绍》,让我更加具体的明白了课程标准的是根据什么来修订的,为什么要这样修订呢?。教授的讲座中重点分析了2022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变化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听完讲座让我对2022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认识到新课标需要后期慢慢去阅读并理解。史教授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体会:
一、课程标准的改变
课程目标从双基到四基,再从四基到核心素养,这样改变是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亲身经历,获得经验,而不是是单纯的授受关系。课程内容也有了改变,从原本的空间与图形变为图形与几何,让我们更加重视孩子的几何观念。这些的改变是为了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践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二、三会
1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是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是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三、实践
低年段基于感官,更具体,更侧重于意识,说明我们在教学的过程更多用的是主题式学习。教学实施建议要整体设计,分布实施。教学前有意识思考本节课的内容,是概念、性质、关系还是运算,从而再结合到核心素养当中,从而达到今天这堂课的目标。
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五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也体现了课程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数学课程要满足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正确价值观、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三会”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逐步形成的核心素养,也是进一步在高中、大学,甚至走向社会不断适用和提升的综合能力。
今年7月份,我参加了“和美课堂”2022年新课标“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提质增效、建构深度学习”在线教学观摩研讨会,有幸聆听了专家名师们的示范课以及他们对新课标的深度解读,就像享受一场精神盛宴。灵动的课堂,精彩的预设与生成,深入的思考,潜移默化的能力培养……一堂堂精彩的课都完美地呈现了对新课标的诠释,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俞正强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认识》中的教学片断来说说这堂课是如何聚焦“三会”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
会观察——活明白
课堂一开始,俞老师就开门见山:“今天我们学习百分数,应该没学过吧?(生答:没学过)但是你肯定见到过,能写一个你熟悉百分数吗?”(指名学生上台写)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虽然没有学过,但是对百分数并非一无所知,那么学生到底对百分数又知道了多少,不知道的又是什么呢?那么我们教师只需立足于学生已明白的地方来展开教学,而学生则需要有一双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发现现实世界,当教师提出写一个自己熟悉的百分数时,学生一接收到这个信息时脑中就会马上搜索:哪里有百分数?学生就会积极思考生活中哪里见过,善于观察的孩子写下“90%”这个百分数时,俞老师接着追问:“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百分数?”“因为它有百分号”。“有百分号”这就是学生的认知起点,也是学生对百分数的初步感知,这只是百分数的外在表征,他们对百分数的认识也就限于抽象感知的阶段。
接着再问“你为什么对这个百分数这么熟悉?”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俞老师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明白”的过程。(俞老师认为:在小学阶段,绝大部分数学知识都可以让学生经历“活明白、想明白、学明白”的过程。)活明白,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明白的,也就是学生的认知起点。这些明白,本质上是关于数学的明白,我们习惯称之为“经验”。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后,就会自然懂得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围绕数学本质展开数学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抽象、在抽象中感知是培养学生数学家眼光,发展数学家素养的关键之处。
会思考——想明白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上一个环节中学生知道百分数是分母为100的分数,接下来俞老师提供了2个材料:①一根绳长米;②一根绳子是另一根绳子的;让学生判断“这两个数是百分数吗”?学生还真分不清,从学生疑难点入手,俞老师不愧是小数界的“智者”。就用这样2个材料让学生进行辩论,学生纷纷发表意见都认为自己说得很有道理,他也不着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回到前面百分数的意义,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进一步明确百分数表达的是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关系,再回头看刚才的材料,学生恍然大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上面两个材料中谁是真正的百分数。整个过程中,俞老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结论,而是通过在思辨中不断地去伪存真、挖掘本质、由表及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尝试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提到的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俞老师课堂上说得最多的是“你感悟到了吗?”用他的话说就是“心有所感,脑才有所思”。我们老师都知道老师说得再多都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只有自己去想,去悟弄明白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想明白”。“想明白”是这个过程的关键,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让原本处于混沌状态的“活明白”,渐渐变得清晰、理性,从而达到“学明白”的目的。这个过程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思考的学习过程。“想明白”其实也是一种深层次的数学思考,既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会表达——学明白
表达就是信息输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要引导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主动构建学生“自己的数学”。表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俞老师的课堂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和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特别善于用语言启发孩子们说,他的课堂是一个用幽默和智慧鼓励孩子勇敢表达的课堂。比如在学生辩论时,他会“挑拨”孩子,“他的回答,你服气吗?”“你的熟悉是假惺惺的。”“还有比他说得更明白的吗?”在鼓励学生思考时,“你会表达吗?”特别是他那经典的“你心有何感?”让人忍俊不禁。俞老师这些语言点燃学生表达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他的课堂上孩子们敢说、爱说。老师少说一点,学生表达的机会就会多一点,学生说得多了老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明白”程度。只有当学生能清晰地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后,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规范表达,这个过程也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不断修正得来的。从“活明白——想明白——学明白”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理解、感悟、内化数学知识,建构数学模型,这是深度学习的具体体现,过程中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数学核心素养。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长期发展的过程,还需要我们一线老师长期不懈地努力。
以上是我对俞老师教学中如何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一些浅薄看法。我说的远不及俞老师课上得好,我对新课标的领悟也可能是一知半解,当然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是每一个教育人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怀揣教育梦想,追随名师脚步,耕耘小数课堂,在探索与创新的道路上踔厉奋发,笃定不怠!
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六
2022年数学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标有了新的变化,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及对核心素养内涵的具体阐述。这是2022年数学课程标准相较于2011年版本的一个新变化,也是我们之前并没有高度重视的一部分内容。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在这里我想用小小的篇幅与大家共同学习和体会。
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新要求下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终身发展而提出的新目标。它包含三个方面:(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会”是在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和“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以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再结合新时代背景完善得出的一个新的课程目标的内容,它包含了了对于数学基本思想三个方面(抽象、推理、模型)的理解和运用,并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涵盖数学能力的各个方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次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它包含研究内容的抽象、研究方式的抽象、研究过程的抽象。数学也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我们可以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数学规律并利用数学规律。人的本能中就拥有利用数学观察世界的能力,一个孩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感知物品的多少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物品多少的比较,这种能力是可以加以培养并利用的,这就是数学的眼光。2022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数学的眼光,可以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能够抽象出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属性,形成概念、关系与结构;能够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感悟数学的审美价值;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即数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结合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的数学基本思想的理解,数学的眼光可以说是对于抽象能力的更广泛解释。数学的眼光不仅限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研究对象,而是对”提出数学问题”这一能力做出明确要求。而形成概念、关系和结构,理解数学原理,培养主动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则是对抽象能力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眼光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小学阶段要求主要培养符号意识、数感和量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初中主要培养抽象意识、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其中,量感是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提出的新能力要求,特别值得我们关注。量感在新课程标准中解释为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即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并对理解度量的意义,掌握运用合适单位的能力,掌握度量的方法,会利用度量工具等方面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很多国家的课程中,量感也是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模块存在的,新课程标准中把量感区分于数感单独列出,强调了量感培养的重要性。它区别于数感,不仅是要培养抽象能力培养对数和数量关系的敏感性,而且还需要建立数学直观,结合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建立起对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抽象概念的直观认识,培养对于单位这一重要工具的认识和正确的应用,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对量感有更深的理解和重视。
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数学思维是对现实世界理性的思考,对数学教育来说,培养数学思维至关重要。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数学,人类通过数学认识世界,发现客观规律,利用数学模型形成对世界的科学认知,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工具,它可以用来认识我们的世界。所以,数学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思考现实世界的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在帮助学生在青少年阶段逐步建立起系统科学的数学思维,并让学生能够在自我的思维架构中建立起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数学思维具有数学的严谨性,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的雏形,通过推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建立起现实与数学知识的逻辑联系,还可以帮助人们借助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叫做创设情境,就是在现实场景中套入数学模型,把对现实的文字表达代入到数学的思考方式中来,利用逻辑推理理解现实问题做出方法的选择,再运用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维主要依靠的就是逻辑推理,是数学严谨性的具体运用,也是人们形成逻辑思维的重要基础。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对这两种能力的培养要求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是数学教育中需要重点培养的两种能力。运算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小学阶段初接触数学知识开始,学生就已经开始学习加法和减法两种运算方法,并被要求拥有较高的正确率。这是因为这两种运算中就已经蕴含着模型思维和逆运算两种思维方法,也为后期学习乘除法以及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课程标准指出:“运算能力有助于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快速正确地运算有助于学生培养数感,形成对数和数量关系的感性认知,从而养成数学直觉,这对于数学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而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主要是依靠让学生完整独立地感受从事实提出数学问题并分析问题从而推出结论的这一推理过程,在这些推理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形成对数学概念、定理和法则的认知和理解,并从结论中得到一般规律,推导出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锻炼逻辑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锻炼逻辑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习惯,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的思考方式。
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是一种系统严谨的语言,数学可以通过数据、符号、图形、模型等手段科学准确地表述现实世界。每天人们都在用数据观察着世界的变化,记录着科学的进步,而数据仅仅是数学语言中的一种。符号、图形、数字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du运用到数学的时候,才算是真正达到科学的程度。”数学不仅是表达生活的有力工具,更是科学界的一门通用语言,而且数学也是全世界通用的一门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共识。数学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从而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形成对于数学语言的清晰认知和准确应用。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小学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初中表现为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和应用意识。数据意识和数据观念主要依托于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知道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学会分析数据并知道数据是随机出现的,知道如何运用平均数、概率等手段科学地统计数据,并学会观察数据,学会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观察规律。模型意识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意识,数学模型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模型的具体概念,知道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参与并感知数学建模的过程,并让学生理解从实际问题中如何抽象出数学模型,利用数量关系和运算找出特殊问题中的一般规律,并用一般规律解决一类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的追及问题,就是路程模型的一种灵活运用,是路程=速度x时间这一数学模型的变化形式之一。应用意识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对于数学语言和数学模型的主动运用,在形成数学思维的基础上,利用数学符号和模型对现实现象和规律进行解释和分析,从而解决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数学应用还普遍存在于其他学科上,所以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的要求,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还应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拓展知识体系,触类旁通,与其他学科老师合作,积极努力展开跨学科的多角度知识学习,建立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是数学一般性、严谨性和广泛性的完整体现,也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素养寄予的新的要求和希望。2022年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成这一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数学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应熟记核心素养“三会”的具体要求,认真思考“三会”的内涵,把每一项都努力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去,开拓思维提升素养,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不断为学生更新和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运用“数学之眼光”,形成“数学之思维”,使用“数学之语言”,完善“数学之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七
阅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可能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核心素养”四个字。课标在阐述课程理念之前增加了这样一段导语:
课程理念约1250字中9次出现“核心素养”一词,这也意味这教育理念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更加关注“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
核心素养是什么?
如果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作是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那么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品格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就数学学科而言,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怎样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主要表现在观念、能力、语言、思维、心理等方面。包括数学意识、解决问题、数学推理、信息交流、数学心理素质几个部分。
1、从观念层面考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的观点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课标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将核心关键词进行了阶段的区分:在小学要强调推理意识、模型意识、数据意识,在初中强调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数据观念。尤其在低年级学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的更加具体,更侧重意识;到了高年级学段,则倾向于一般,更侧重能力。
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落实学生的“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做到“学以致用”。如,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用数学的知识来说明,用数学的方式来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来处理,真正让数学学习跳出“学校数学”的圈子。
2、从能力层面考虑,应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数学素养。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教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能力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如,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用的地砖块数等。凡有适宜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这也是新课标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增设“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的目的。
3、从语言层面考虑,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数学素质。
数学既是科学的语言,也是日常生活语言。数学语言是以精确、简约、抽象为特点。它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将问题中的复杂关系表述的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交流这一手段有助于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一是那些积极参加讨论的学生,在不同的争议中将对数学知识获得更好的理解;二是在数学课堂上给学生听、说、读、写数学的机会,他们在数学的交流中获得更多来自同伴的学习互助。
4、从思维层面考虑,应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数学课标(2022版)》对推理意识表述为:“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推理意识有助于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增强交流能力,是形成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掌握比较完善的推理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认真的“看”,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自信的“说”,培养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的“想”,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活泼的“动”,培养操作能力;让学生勇敢的“做”,培养探索能力,潜移默化地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然,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是心地善良、有情有爱、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对社会肩担道义,对工作爱岗敬业,对生活乐观向上,对困难愈挫愈勇,对他人团结合作,对自我勤奋进取。其次要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八
数形结合是探索数学新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也提出了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数学知识,原因在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空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都较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图形、计算方法等进行理解,尤其是对于新课标提出的“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更是有难度。
“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实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将数形结合思想运用到概念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与数形结合
小学数学概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概念在各个阶段的呈现方式也就不同。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概念一般是以图画式呈现,随着理解能力提高,数学概念逐渐以描述式的方式呈现,再到中高年级定义式逐渐取代图画式和描述式。
②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概念很抽象抽象的,需要借助直观具体的事物进行直观教学,在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习数学概念。
③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发展有阶段性,数概念通常会分阶段地渗透到各个知识点中。
我们在概念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不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过程。传统教育过分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发生过程,导致部分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偷懒”,出现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地现象。没有真正理解的记忆很快就会忘记,而且当题目难度系数增大时,由于对概念的不理解思维被固定,也很难再正确地解决问题。
数学概念教学内容的孤立。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因为教学进度、一节课的时长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等,而将数学概念内容和与其相关的知识点分成两节课来上,这样就使得数学概念与其他相关知识脱离开来。这样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知识比较分散,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归纳数学概念时一带而过。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原本就不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因此教师对数学概念的不断重复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或者说对数学概念教学的忽视,在总结归纳数学概念是一带而过,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消化时间,导致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在后续的学习中跟不上节奏,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
二、数形结合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概念教学的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理解建立概念,灵活运用概念即概念的巩固这三个步骤,这几个步骤都可以应用到数形结合。
1、利用数形结合法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恰当地引入概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学习。因此在引入概念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概念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所熟悉的生活事物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概念知识转化成直观形象的事物来引入概念。
《小数的意义》教学片段教学中,教师就借助数轴这个直观形象的事物,把抽象的小数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0。1分米以及理解小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一位小数就是由几个0。1组成的。
2、利用数形结合法准确清晰地建立概念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初步了解概念之后,就要对这一概念通过语言符号给出明确的定义,继而教师需要提供变式材料帮助学生深化概念的内涵。即“所提供的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方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借此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形成概念”。
在《负数的认识》教学片段中,教师先借助温度计引出“负数”这一概念,再由温度计抽象出数轴模型,从而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负数的性质和特点,深化负数概念的内涵。借助数轴将负数与正数进行类比学习,使学生明确负数概念的外延,负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和负小数,帮助学生对负数概念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准确清晰地建立负数概念。
3、利用数形结合法深入巩固应用概念
数学概念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解、建立概念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将其灵活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在学生理解、建立概念之后,教师应该及时开展应用教学,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将概念运用到具体情境当中,以此帮助学生巩固概念,形成概念体系。
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课教案,教师将直观形象的生活物体如笔记本、文具盒、课本等与抽象的数据联系起来,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根据题目所给出的长宽高数据,会进行想象是哪一种长方体物体,继而判断选择出相应的物体,在概念应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的理解。数形结合法以数化形的运用有利于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培养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