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网初中作文初三作文内容页

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600字

2025-04-07 16:48:01初三作文访问手机版打开翻译

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 篇一

烽火乱世,狼烟不止,分三国咫尺;草庐相识,胸怀大志,促膝匡汉室;纵驱驰,谋战事,受任于败军之时。

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但在这群星闪耀的时代,能被国人代代相传、津津乐道的却是铤而走险的空城计,神机妙算的三步锦囊,令人大呼过瘾的火烧赤壁。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一个“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一介村夫——诸葛亮。

可即便诸葛亮身份低微,先主仍然三顾茅庐来请孔明出山,难道仅仅是因为徐庶的推荐吗?仅仅是因为此人被称为卧龙吗?问鼎三国怎立脚?隆中对里见分晓。一番隆中之对不仅为先主展现了一幅详细的战略蓝图,也为先主收复汉室树立了足够的信心。

孔明用实际行动证明卧龙并非浪得虚名: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星台借东风,都展现了孔明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思想。舌战群儒的慷慨激昂,七擒孟获的从容淡定,成就了诸葛亮名垂千古的佳话。

在我的印象中,诸葛亮是坐在竹椅上,轻摇羽扇坐收江山的自信从容。但或许我们都不知道孔明在突闻先主被火烧七百里连营的叹息,也不知道在上方谷一把胜利的火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浇灭的感慨。那满眼无奈地望着天空,大呼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辛酸,又有几人能懂呢?

在日本版三国志中,故事结束在“诸葛亮星落五丈原”那一章中。它的作者吉川英治说:“当孔明倒在病榻上那一刻,我写作的信念也熄灭了。”这也印证了诸葛亮卓越的智慧与无边的影响力。

山间有闲云野鹤,卧龙古琴小酌。诸葛亮用自己传奇的一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尽管最后的江山不属于蜀国,诸葛亮或许心有不甘,但他在我眼中,仍是中国历史上集智慧与从容的一代奇才!

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 篇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诸上,贯看秋月春秋。一壶浊酒喜相逢,溢杯中。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关羽、曹操、孔明、刘备、孙权……数之无尽。然而在这长河中,我惟独欣赏一人,惟孔明也。

庐中的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本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干诸候。”但他同时也是感性的,所以还是跟随刘备出山了,也正是这样,孔明为汉室复兴立下赫赫战工。为汉室复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计,哪一个不是惊心动魄的千古之战啊!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孔明的巧借东风,又如何大败曹魏的百万大军,又是谁派关羽在华容道截住败走的奸雄曹魏的万大军,又是谁派关羽在华容道截住败走的奸雄曹,虽然最关羽私自放走曹操,导致曹操东山再起。论随机应变,谁也敌不过孔明所摆的空城记躲过天敌司马懿的大军。孔明的才能,慎使刘备临忠之前讲出过这一番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也说明孔明对于蜀国的重要性。

大笔一挥,洋洋洒洒的出师表,不知引起了多少英雄豪杰共鸣!大诗人杜甫曾说过:“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洞满襟。”可惜的是孔明出师来捷身先死啊!尽管汉室未能复兴。但又有谁否认孔明的功劳苦劳呢?天下是谁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给历史以辉煌,孔明一生都是成功的,只因后人给他千古不朽。哪怕再过千秋,史册是不变的,他仍然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 篇三

是他,挥动着羽扇借来了东风,燃起了赤壁的雄雄烈火,燃起了蜀汉的希望之灯。卧龙凤雏的名号响彻神州。诸葛孔明,卧龙居士,为蜀汉的功业流尽了身上的每一滴血。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这是偶然么?这是天意么?不,不是,他是在博,在博数万将士的生命,在博蜀、吴的疆土,在博他的项上人头。这一切只不过是他的一个赌局,胜了则三足鼎立,败了则人头落地。他巧妙地运用了曹操的过度谨慎和多疑,三日之内运用大雾骗得了曹军十万余支箭,在水面上逆风用火攻,这是一场好像不可能胜利的战役,却因他精准地观察了天相,利用一时的顺风,火烧铁索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铁索连舟,布满曹操的雄心的铁索连舟,就这样在曹操眼看着胜利在望的时候,被孔明一并击沉。

七擒孟获,布空城,这只是普通的计策么?不,不是,这是他对人心的透彻观察。如果只单单擒住孟获而不让他心服,孟获必然不会就此罢休,所以他七擒七纵收获的不仅仅是南蛮的和平,而且是南蛮人从心底佩服诸葛孔明,佩服蜀汉政权。这样的胜利来得比单单镇压叛乱来得牢固得多。空城计,这是他在与天设的一场赌局,押的就是他和他那几千将士的性命。赢了,安全撤出;输了,便只有丧命于此。

他为了报答三顾之恩,费尽心思去保住蜀汉江山,可惜后主无能,蜀汉江山已千疮百孔。五丈原前那四十九盏灯是他的最后一搏。但是,灯灭了……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没了,什么都没了,输了,确实已经输了。

罢了,罢了,反正也已经努力过了,天要亡诸葛孔明,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就让这一切的一切随时间而逝去吧,既已无力回天那就随它去吧,诸葛孔明闭上了双眼……一颗流星划过了天边。

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 篇四

“三国”书中的诸葛亮,俨然一个“未遂宗教人士”,喜欢看星星、玩手指,自称为“贫道”;其“经典舞台造型”,则通常为一个身穿八卦衫的落魄江湖术士。后来换上了丞相服,但闲着没事也会站上土堆刮几阵风。

诸葛亮千古以来深受人们爱戴,身上有无数美丽的光环,除了忠、孝、义,最大特点是诸葛亮的智谋,出类拔萃,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出神入化。还有凝聚着他的才华的不朽遗作《隆中对》,《出师表》,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篇章,一直在历代人的身边不停地奏鸣,久久回荡。诸葛亮,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知遇之恩。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呕心沥血,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临死,还不忘刘家的社稷江山,算得上模范丞相!能评得上感动蜀国的人物之一!

其实诸葛亮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终究是凡人,他不是事事都做对,错误也是比比皆是:话说当年昭烈帝刚驾崩时,魏军攻蜀。正是这危难之际,诸葛亮却称病不朝,闭门在家,任凭朝野上下心急如焚,他老人家只管拄杖赏鱼。直到后主亲自拜谒“相父”的府第,他才不紧不慢地把自己的计划告知刘禅。此外,当刘玄德欲攻吴时,诸葛不阻,是以有嘉陵之败;错用马谡,遂失街亭;未选皓后继者,使蜀国无人。非但没有统一中原,反到连他亲自辅佐创立的,拥有几十万精兵良将的蜀国也灰飞烟灭,是蜀国的悲剧,也是诸葛亮人生中最大悲剧还有大家都知道的空城计,这也是他的一步险棋。要不是对方的人头脑简单,全城的人民就要成为他失策的牺牲品了!要是刘备看见这些事的话,一定会说:“我要代表月亮消灭你!”

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 篇五

乱世云烟滚滚,谁主沉浮?杀戮与鲜血,铺就了三国的色彩。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那些义,或许早已散去。只是,待繁华谢尽,或许还会记起,当初的那个身影,羽扇纶巾,笑看沧桑。

一袭白衣如云,翩翩君子,温润如玉。你指点江山,俯瞰天下苍生。

诸葛孔明。

一个名字,却不知已然牵绊多少的英雄豪杰,为你叹息,为你蹙眉,为你一生留憾。

他,三顾茅庐请你出山,你慨然应允。只因他便是你,一世的寄托与宿命。

他,因你血染英雄魂,留下既生瑜,何生亮一句千古的嗟叹。

他,为你诗尽叹惋,百年后的盛唐,已是泪满襟。

悠悠千古,楚臣汉将,周臣秦王,尽是过眼烟云,你鞠躬尽瘁创下的一番基业,也早在着那滚滚东逝历史的长河中消匿无踪,剩下的只是故垒西边的感叹,长使英雄的悲叹,夙愿难成的哀叹。

茅庐之中,你慨谈天下大事,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危阑之际,你千里运筹帷幄,谈笑之间已使墙橹幻灭。出征之前,你日夜忧思冥想,出师一表已成千古绝响。

智哉,千古华夏,你技压群雄,成为智慧的化身。忠哉,瞻前顾后,你为国为民,成为忠臣的代表。叹哉,五丈原上,你星殒阵前,兴汉复国自此成了空中楼阁,你的一籍讣告,当真亲者痛仇者快,锦官城上那面血色汉旗,终在五个年头之后徐徐落下。

你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居功至伟却对国家忠诚不二,你一生为国家呕心沥血,却无求无悔,要一定说后悔的话,大概便是没能亲眼看到汉旗重新飘扬在长安之上你轻轻的来,拨开一片乱世的浮云,你缓缓地走,留下后人千载的敬仰。

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 篇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几多回,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题记

回望历史的长河,那云烟滚滚的三国,有多少情与义,人与事,在心中泛起点点波澜。那一袭如云道袍,羽扇纶巾,俯瞰苍生,指点江山的诸葛孔明先生确令我无法忘怀。世人皆道成王败寇,那孔明先生该是个失败者了吧?绝非如此,那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将忠义铭刻心间的身影,怎能被历史的长河淹没呢?

那年,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给儿子谆谆教诲,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那年,你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仍心系天下,识大势之格局。在刘备三顾茅庐时,留下《隆中对》之美谈,毅然“许先帝以驱驰”;那年你识破东吴奸计,三气周瑜,使那位绝世奇才叹出了“既生瑜,何生亮”千古蹉跎。那年,你写下凛然《出师表》,报先帝之情,忠陛下之心天地可鉴,那一滴“临表涕零”英雄泪包含多少复杂况味;那年,你空城之上泰然自若,那年,你用借来的东风烧退了曹魏大军,那年,你七擒孟获,叫武臣归心,那年,你六出祁山,丝毫不负“忠武”之名……

杨慎在《武侯庙》中写道:“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确实,出师未捷身先死又何妨?鞠躬尽瘁,英年早逝又何妨?成王败寇从来不是唯一标准,孔明先生心怀智、勇、忠、义,又怎能是历史的失败者呢?

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 篇七

若论英雄辈出之世,我必选三国;若论三国英才豪杰,我必选诸葛孔明;若将三国时期各路英雄豪杰比作夜空中的繁星,那么,诸葛亮就是那最为耀眼的几颗之一。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人,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在漫漫历史的长河里,千余载转瞬即逝,关于诸葛亮,虽有诸多史料记载,但时至今日却依旧众说纷纭。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足见他虽为布衣之身但却早已心系天下苍生。后来,他为报刘玄德“三顾茅庐”之恩,毅然放弃了安逸的田园生活,出山辅佐刘玄德,忠心耿耿,日夜操劳,使蜀国一步步壮大,实现了“三足鼎立”之势。再后来,刘玄德白帝城托孤,他领益州牧,稳定军心,率兵南征,兴师伐魏,五月渡泸,北伐中原。令人痛惜的是,在再次北伐途中病故五丈原。

三国往事纷纷,我感动于白帝城托孤。章武二年八月,刘备东征夺回荆州未果,次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可以安邦定国,终可成就大事。若嗣子刘禅可辅佐,便辅佐他;若他无才干,你可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臣必定竭尽股肱之力,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之后,刘备让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刘备逝世后,诸葛亮不辞辛劳,竭尽毕生所学,为蜀国立下赫赫功劳,却从未以此为傲。虽未能实现“北定中原”,但如此赤诚肝胆,怎不教我们为之动容?

从“躬耕陇亩”到“出山助蜀”,他心存抱负;从“隆中对策”到“赤壁大战”,他神机妙算;从“先主托孤”到“病逝五丈原”,他赤诚肝胆。我欣赏于他初出茅庐,便假借剑印,调兵遣将,火烧博望坡;我惊叹于他奇谋借箭,又巧借东风,平定荆南,妙布八阵图;我感慨于他知己知彼,却临危不惧,大开城门,坐唱空城计;我动容于他不负先帝,忠心耿耿,辅佐刘禅,星落五丈原……如此赤诚,天地可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是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是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是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还是他!

诸葛亮,他就像夜空中的一颗流星,虽然短暂,但是他耀眼的那一瞬,已经定格在千千万万人的心目中。

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 篇八

诸葛亮,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为了蜀国的大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他的这种付出真的有价值吗?

如果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和执着感动了诸葛亮,使诸葛亮效力于他,这尚且是情理之中,况且刘备毕竟也是一代明君,运用贤才,有胆有谋,诸葛亮效力于他,也施展了自己的抱负。他们这一绝配的搭档,创下了“火烧赤壁”、“占领荆州”等不朽的功绩,建立了蜀国的江山。我想这些,与刘备和诸葛亮的才能、谋略是分不开的。然而,刘备和诸葛亮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最终却葬送在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的手中。

刘禅,是一个昏庸无能、懦弱的君主,刘备知其秉性,知道他不适合当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故在他临终之前,将他托付给诸葛亮,让诸葛亮去辅佐他,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取而代之。但是“阿斗”毕竟是“阿斗”,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奈何诸葛亮多次进谏忠言,婉言劝刘禅“亲贤远佞”,但刘禅因听信谗言,不与理会。也因为刘禅,多次进攻他国的好机会都被葬送了,使蜀国的地位岌岌可危。其实,如果诸葛亮在关键时刻取代刘禅的话,没有会怪他的。但就是因为他一味愚昧的忠于刘禅,即使是知道刘禅的昏庸与无能,也不肯背叛刘禅,此为愚忠。

正是由于诸葛亮的愚忠以及刘禅的无能,蜀国最终走向了灭亡。如果诸葛亮当上了君主,那我想蜀国的命运可能就不会是这样的了。所以诸葛亮的这种坚持不值得我们去效仿和学习,他的付出是没有价值的。

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 篇九

步入成都的武侯祠,千年的香火为着一个千年前的大师,直至今日。已看不见那把羽扇,只有彪炳在史册上的故事。纵然起身,去寻找诸葛亮的灵魂。故事由后人流传,功过自得由后人评说。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之兵非好战”,且先说诸葛亮的武功。后人称他为三国第一将,但我认为他并非后人所说用刚毅勇猛打仗的将,他是帅,靠的是智慧。对于南方的蛮族,他不像曹操对待少数民族一样,强攻硬杀,而是七擒七纵让孟获心服口服。“用兵之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在战场上让敌人心悦诚服往往会收到最大的效益。

“不审势即宽平接物,后来治蜀要深思。”诸葛亮的文治,最大的特点就是严和顺。当时蜀国内部矛盾重重,社会极为不安定。针对这种情况,诸葛亮的治理重在审势。例如,当蜀军进入成都时,诸葛亮根据蜀地具体情况,跟百姓约法三章,不伤不抢百姓一分一毫,受到百姓夹道欢迎。对于刘备以退为进的战略,他选择顺应君主,且借势而为,促使蜀汉的微弱火种发展成足以与孙曹抗衡的燎原之势。因此蜀国给历史留下了仁爱百姓、军纪严明的千古印象。

诸葛亮的文治武功,虽然可圈可点,以舌战群儒之力与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大势,同时,却也伏笔了蜀国的后继无人。诸葛亮做事,事无巨细,一个人承担,即使求贤若渴的他,麾下人才济济,却很难得到锻炼,导致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而先主遗愿最终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成为遗憾。诸葛亮自己也是难酬壮志,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化为烟尘。

诸葛亮的智慧,勇冠三军;诸葛亮的忠情,使人动容;诸葛亮的遗憾也是后人的遗憾。武侯祠的香火还在继续,大江可以淘尽英雄,却淘不尽滚滚英雄情。

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 篇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诸上,贯看秋月春秋。一壶浊酒喜相逢,溢杯中。

三国时段英豪辈出,文官武将,不可胜数。然而,在历史长河中,我惟独欣赏一人,孔明,是的,正是他。

庐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随着刘玄德的三顾茅庐终于烟消云散,他毅然决定为大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说的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火烧新野、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以及令人称绝的空城计……哪一点逊色于管仲、乐毅?

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六出祁山,想北定中原。他神机妙算,草船借箭,使自己转危为安;他宽容大度,对孟获七檎七纵,使其诚心降服;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利用灵活的战术击退敌军;他火烧新野,以空城之计吓走司马懿;他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辅佐幼主,兴复汉室。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降临在他的身上。见到那奄奄一息时无限惆怅的眼神,我不禁潸然泪下。

孔明,你犯的唯一大错就是轻信马谡,虽然他有些才华,但毕竟是纸上谈兵。你为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兵战为下,心战为上”这句话就将街亭这至关重要之地交于一狂妄自大之人的手上。唉,要不然汉室怎能不重新兴隆?

你并未完成刘备的使命,也许,真的没有真正完美无缺的人生。但诸葛亮不会有遗憾,即使最后三分天下皆姓曹那又能怎样?天下是谁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给历史以辉煌。即使后汉再次灭亡,诸葛亮的一生仍是成功的,因为后人给了他千古的不朽。就算是再过千秋,史册上不变的,仍会是这个不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