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清明节作文 (一)
今天是传统清明节,为了拜祭祖先,我跟爸爸我的妈妈回到老家,一路上阳光灿烂,春风暖暖,可是爸爸似乎不怎么开心,我也就不敢太那么乐呵。小心翼翼地跟着爸妈后面走,突然爸爸问我:“聪聪,知道传统清明节的由来吗?”我摇摇头,爸爸给我讲开了:
古代的时候,人们就认为,传统清明节即起始于节气。汉代刘安所着《淮南子》称:“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故有“三月节”之称。后来,《岁时百问》一书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显而易见,传统清明节是因它所处的时令,在光照、气温、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后来,皇帝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把这天叫做寒食节(也就是今天的传统清明节)。久而久之,传统清明节就成为了拜祭祖先的日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说话间,不知不觉就到了爷爷奶奶的墓地前,墓地坐落在一片开满油菜花的田地里。背面是高高的土坡,土坡旁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岸上一排垂杨柳随着春风轻舞,偶尔有几只小鸟忽的一下飞走又忽的一下飞来,给寂静的墓地带来一丝活力。
来到墓旁,只见整个墓地杂草丛生,一块石头碑上刻着爷爷奶奶的名字、出生及其逝世的时间,我算了一下,爷爷和奶奶年纪轻轻地就去世了,听爸爸讲爷爷奶奶都是十分勤劳善良的农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节约来的钱都供给爸爸念书,自己有病了也舍不得看,当爸爸刚刚参加工作,日子刚刚好起来,本该享福了,却不幸得了重病去世了。看到眼前的景象,我的心情也变得沉闷起来,难怪杜牧在诗中说“路上行人欲断魂”,爸爸跟我的妈妈不声不响地拔着墓上的野草,我也默默地拔着。虽然我没有见过爷爷奶奶,但是两行思念伤心的泪水还是不争气的流了下来。
杂草清理干净了,爸爸点上了纸钱,红红的火焰映红了爸爸的脸,爸爸凝视着一张张寄托哀思的纸钱在火中发黄,卷起,变灰。脸颊上流下了不知是泪水还是汗珠。我默默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给爷爷奶奶磕了三个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给爷爷奶奶争气,不让他们的辛劳白费。
今年清明时节虽然没有雨纷纷,但是路上行人一样欲断魂。
初一清明节作文 (二)
今天是清明节。为了祭祖,我和父母回了老家。阳光明媚,春风一路温暖,但我父亲似乎不太高兴,所以我不会太高兴。我小心翼翼的跟着父母,突然爸爸问我:“聪聪,你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我摇摇头,父亲对我说:
在古代,人们认为清明节始于节气。汉朝时,刘安写了《淮南子》,说:“春分过后,加十五天,意为b晴刮风。”今年清明节在三月的春天,所以它被称为“三月节”。后来书《岁时百问》解释说:“万物生长之时,清净清明,故称清明。”显然,清明节是以它的季节条件命名的,比如光照好,温度高,雨量多。后来,为了纪念忠臣介子,皇帝把这一天称为寒食节(即今天的清明节)。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已经成为祭祖的日子和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说话间,不知不觉来到了爷爷奶奶的墓地,位于一片油菜花盛开的田野里。背面是一个高高的土坡。土坡旁边有一条清澈的河。河岸上的一排垂柳与春风翩翩起舞。偶尔有几只鸟飞走了,飞走了,给寂静的墓地带来一丝生机。
来到墓前,只见整个墓园杂草丛生。一块石碑上刻着祖父母的名字,他们的出生和死亡时间。我算了一下,爷爷奶奶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我听父亲说,爷爷奶奶都是非常勤劳善良的农民,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攒的钱是给爸爸读书用的,生病的时候不愿意看。当我父亲刚开始工作时,他的日子刚刚好起来,他应该很享受。不幸的是,我得了重病,去世了。看到眼前的景象,心情变得平淡。难怪杜牧在诗里说“路上行人欲断魂”,我爸我妈悄悄拔了墓上的杂草,我也默默拔了。虽然没见过爷爷奶奶,两行伤心的眼泪还是不争气的流了出来。
杂草被清理干净,父亲点燃纸钱,红色的火焰映着父亲的脸。父亲盯着那张正在服丧的纸币,纸币在火中变黄,卷起,变成灰色。不知道是脸颊上的泪水还是汗水。我默默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向爷爷奶奶三鞠躬,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给爷爷奶奶一个机会,不能让他们的辛苦白费。
虽然今年清明节没有下雨,但路上的行人都想打破自己的灵魂。
初一清明节作文 (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每到清明节,人们那些不尽的忧愁总伴随着飨赣暌黄鹜行。
在每个清明节,人们都要对去世的亲人寄托哀思、扫墓悼念,仿佛是不变的主题。近些年,文明悼念成了一种新时尚。今年我和爸爸妈妈在网上给去世的亲人献花祭扫后,为了让我更了解清明节,爸爸妈妈给我报了“清明。暮春”训练营,这让我不光看到了清明节带来的忧伤,还看到忧伤之外那些独特而别致的事物与知识。
清明节这天到来了,我跟着训练营的小伙伴在老师的带领下早早地来到了好雨农场,那里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木在春天里努力地伸展着枝丫,嫩绿的树叶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树林旁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水流哗哗地,仿佛在唱着一首欢快的歌曲。农场里还有许多小动物,有可爱的小山羊,有毛茸茸的小白兔,还有一群活泼的小鸭子……
活动正式开始了,老师先带领我们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发展和意义。原来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重耳用来纪念介子推的节日,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吃青团等。但清明节还有另一层意义,就是在暮春时节,人们除了纪念逝去的亲友,也会走进大自然,踏青访友,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与珍贵。接着,老师就带着我们制作清明节的特色美食—青团。老师先教我们辨认和采集清明草,它的特点是:叶子又长又扁,上面还布满了细细的白绒毛。学会辨认后,我们马上兴奋地在草地上寻找起了清明草,我蹲下身子仔细搜寻,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簇簇生着白绒毛的小草,我开心地跑过去摘下来认真观察,发现真的是清明草,急忙不停地摘采摘,不一会儿大家都采到了一大把清明草。接下来,我们将清明草清洗干净,然后切碎,再倒进面糊里加入调味料搅拌均匀,最后用煎锅把面糊煎成面饼,美味的青团就做好了!这是我第一次吃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别提有多香了。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又学习了攀爬,结绳等野外技能,还细致地观察记录了大自然里的各种小动物,这一天过得充实极了!
这次活动不但加深了我对清明节的印象,还扩充了许多新的知识,它让我不仅体会到这个节日哀伤的味道,还体会到了生命充满希望的味道。
初一清明节作文 (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人们为了纪念死去的人,会在这天去为他们的坟前扫墓。并会缅怀这些去世的革命先辈们,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将优良的品质发扬起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全国是统一放假的。家里的大人不允许我和他们一起去南山为家里死去的祖先扫墓,因此我们只能提前在家里过上一个“小清明节”啦!
清明的前一天晚上,我家这儿有一个规定,就是要摆桌香,为的是提前纪念死去的人们。我家的桌台是放在后面的老房子里的,在暗暗的灯光下,年迈的奶奶和祖母会将丰盛的菜肴一一摆放在桌子上,有年糕、烤鸡、烤鸭、八宝菜、粽子……让人看了就直流口水,可这时不允许吃。奶奶要在桌前插上两支蜡烛,放好桌凳,桌边还要分别放上一只只的碗和一对对筷子,里面要倒上均匀的酒,似是要家里请客一样。这样还不够,奶奶在桌子的正前方摆上一个垫子,是专门为祭拜用的。传说是要请地府的神仙吃饭,为的是给家里死去的人能顺利投胎,并为全家人讨一个吉祥。而且,摆好的桌子和凳子不能随意的碰,听说是不能打扰神仙们吃饭的。晚上6点时候便可以跪在垫子上祭拜“神仙”,取下自己的愿望。
这还不是重点呢。在家里人纷纷祭拜好后,我们还要蹲在离桌子不远的地方烧“金元宝”和“佛纸”,这是祖母和奶奶利用了一年的时间叠好的。爸爸拿来一个大锅子,里面点燃火。之后,我们将“金元宝”和“佛纸”扔进火里,边扔边祈祷。听奶奶说,烧“金元宝”和“佛纸”是为了给地府的神仙送“钱”,也是为了给自己讨一个平安。
烧完了“金元宝”和“佛纸”后才可以收拾桌子上的东西,家里人一起团圆吃饭。
吃完了饭后,我们要揍在一起,坐在一张大的方桌旁,剪“票儿纸”。在扫墓的时候是必须把“票儿纸”插在祖先墓上的。
虽然这个清明节我没有同家人一起去南山扫墓,可在家里过的“小清明节”却依然寄托了我对去世的人们的怀念。我被这乐融融的欢乐气氛感染了……
初一清明节作文 (五)
春风十里,梨花风起,荞麦青青——这是清明节气的物候。
对阡陌纵横的中华民族来说,清明是刀耕火种的一个节气;对忠义文明的道德中国来说,清明是缅怀先烈的一种祭拜;对许多上班族而言,清明是外出踏青游玩的节假日;对于商家来说,清明是一个“巧立名目”的噱头……
旧时,人们扫墓要携带酒食果品,还要烧纸钱,有的还要放鞭炮,为坟墓培上新土,并插上柳枝。
如今,扫墓还是照样扫墓,祭祀品却越来越新鲜了。记者在云梦山庄门口看到,店铺最新上架了一批清明节用品,各种纸质冥品无所不有:男式唐装、男士衬衫、麻将、香烟,甚至手机、笔记本电脑、家用电器套装等。就连纸质iPad也加入冥品阵容,10元/台。
同时,为了绿色祭扫,以菊花为主题的绢花、鲜花的样式也丰富多彩。
与此同时,“清明经济”正成为商家眼中的香饽饽。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饭店已顺势推出“追忆家宴”,专门针对趁清明团聚的家庭。价格400元~800元不等,主打马兰头、春笋等时令山蔬。
清明节还催生了一种新的职业——代理扫墓人。目前,有人在网上开设网店,基本业务包括清理墓地、摆放祭品、烧香等,还可以根据顾客要求量身定做服务。
“各地的清明风俗习惯林林总总,但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方面:祭祀、游乐、饮食。这三方面其实就揭示了清明节的演变轨迹。”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教师郭灿金表示。
他认为,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后来逐渐与寒食节和上巳节融为一体。在唐宋时期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囊括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诸多内容的传统节日。
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清明内涵”,郭灿金认为,国人的节庆习俗,婚丧嫁娶、祭祀扫墓,有个共同的特点:面向活人的感恩教育。
“对先人的慎终追远,为的是让后人明德归厚;在踏青和与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是为了让生者领受生生不息的生机与欢愉。”郭灿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的内涵也在逐渐丰富,但是不变的,是对“人”和“生活”的感悟。
初一清明节作文 (六)
故乡的油菜花悄悄得又开了,遍野金黄。蓦然间,又是一年清明时节,该给爸爸妈妈上坟扫墓了,弟弟也在电话里讲,要回家一趟,给爸爸妈妈上坟,他远在枣阳,路途遥远,我讲,算了吧,由姐姐和我代劳。
听姐姐讲老宅已经拆了,上午我回了趟家,已不见任何老宅的踪影,只剩下孤零零的几颗水沙树,和稀稀落落的几根毛竹,妈妈健在时栽了一颗柿子树,秋季里硕果已压弯了枝头,也不见了。记忆中妈妈还养了一只黄白相间的花猫,也已年迈,但一直由她照顾,妈妈走后,它久久不愿离去,因为饥饿难耐,被一个好心的邻居收留,时不时它也光顾一下老屋,但目前也不知流落什么地方了。
我站在残垣断瓦上良久,睹物思人……
这旧房曾伴随了爸爸妈妈苦难与艰辛的青壮年与安详的暮年,也留下了大家兄弟姐妹的艰苦的童年记忆,少年的欢乐,和很多生活的泪水,现在呀,它与妈妈和爸爸一样也成了永恒。爸爸妈妈在时,汤峪河是我的家乡,爸爸走了,家变老了,房屋沧桑了,妈妈背驼了,双眼也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但妈妈在,这还是一个家,最后,妈妈也走了,家没了,家乡就如此成了故乡。
妈妈走后,我和姐姐回到家,在整理遗物时,见到家整理井井有条的生活器具和妈妈生前用过的衣物,仿佛妈妈刚刚去了小河边洗衣一般,又仿佛她刚刚去了屋后菜地……,我和姐姐在家等呀等,等她回家,一直不想同意这个现实。记得那个下午,当一缕夕阳透过窗户照在一个房间里时,只见妈妈腌制的几个泡菜坛上还留下还明确水痕,牙膏牙具仍放在茶几上,草帽也挂在原来的墙边,姐姐呢喃到:母亲你如何就如此舍得离开大家嘞?
妈妈她走的太匆忙了……
因为担忧老宅无人照顾,年久失修,只好卖给了一个亲戚,目前刚赶上了扶贫搬迁,亲戚就将老房拆了重建,现在已是物非人非,故乡也就离我渐行渐远了。
愿老房涅槃重生……
夕阳西下,我站在高高的山岗上,远眺南山麓下的故乡——那个我昔日的家,小桥依然,涓涓的小河流水依然,青山不改,还是那样的明确,又是那样的朦胧。
天堂里的妈妈和爸爸呀,你们怎么样?
初一清明节作文 (七)
那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我们缅怀先烈祭奠已逝的亲人。
那一天,天空阴沉的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满山遍野的桃花开了,像一朵朵朝霞辉映下彩色的浮云,在这阴沉的气氛,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的展现,别有一番雅致,韵味.。雨,越下越大,由淅沥的小雨变成倾盆大雨,仿佛苍天也在悲痛的哭泣。
曲折蜿蜒的小道,路人面带愁容,失魂落魄的站在亲人墓前,久久不肯离去。这里躺着他们最亲的人,怎能不让人留恋?可是他们再也醒不来了!
于是,拧开祭奠的酒,一半献给先辈。一半,麻醉悲伤的自己。可是,又有什么用?到头来只不过是“举杯浇愁愁更愁”罢了。
天空愈加阴沉,远处,就像被轻纱笼罩起来。我和爷爷走在扫墓的路上,近了,更近了,哀思,悲痛的哀思,充满了我的心。悲痛,沉重的悲痛,萦绕在我身边。这里躺着最亲的人啊!却永远,醒不来了。
改革开放,可最亲的人感受不到。我们吃上雪白的馒头,用上明亮的灯,穿上温暖的衣服……可是,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那个贫穷的年代,先辈为了我们,付出多少?
扫出一片空地,拿出祭祀的祭品。爷爷跪了下来,我也跪下。我强忍着闭住自己的眼睛,没让眼泪掉下。可是,那又有什么用?——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早已挂满我的脸。
纸烧成了灰,被微风吹散了,冥币烧完了,被风带走了。风儿啊风儿请带着我真挚的祝福,到太爷爷那儿,寄托我们悲痛的哀思;风儿啊风儿请带着我们的问候,到太爷爷那儿,最近身体还好吗?
我默默地哀悼,想起太爷爷生前对我百般宠爱,一滴热泪掉下。想起我被一群孩子欺负,是太爷爷帮了我。想起……一幕幕往事浮现在我面前,我,真的好害怕。
如今桃花成荫,爱吃桃的太爷爷却不在了,物是人非!物在人没!
该走了,可我还不想离开。慢点儿走吧,让我再看一看太爷爷。于是,我回头望着,望着……
窗前的那棵柳树,在大树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可是,雨还在淅沥淅沥地下。我知道它会守护它一辈子,而它,也会思念它一辈子。
初一清明节作文 (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无边的丝雨像帘子一样挂在屋檐上,路上的行人很少,都在形色匆匆的赶路中。
这天是清明节,你可以看见,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一条十字路口的右边有一座两层楼的小房子,从屋顶上的烟囱里冒出淡淡的青烟,其中还夹杂着一种特殊的野菜的香味。我喜欢这种香气,那是清明团子的味道。清明我们都会去爸爸的老家——仙居,那是一个青山秀水的地方,仙居的意思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可想而知这里的风景多么好。我们在姨婆家,看着大人们把肉馅、春笋做成馅,包进一层绿色的面团里,这是大家在包清明团子呢,吃清明团子是清明节的一大习俗。“这绿色的面团是用什么做的?”我问到。“是用糯米粉、粳米粉和加上艾蒿叶一起揉成的”奶奶边说边把包好的清明团放在阔大的绿色叶片上,放进蒸笼。过了不久,就听见大人们喊道:“清明团好啦!”我在厨房里跑来跑去,两个大盘子里装着满满的清明团子,有菜馅的还有豆沙馅的。坐在桌前,我咬了一大口清明团,外面的皮糯糯的,里面的馅很香,可好吃了!
清明节还有一个风俗是扫墓,纪念自己过世的亲人,不过,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个悲伤的节日,是跟另外一个世界的亲人相聚的温馨日子。我们打着雨伞,沿着滑溜溜、长着青苔的石阶一步步爬上山,路两边是齐整的柏树,高大挺拔,在细雨中越发的郁郁葱葱。不远处有一座坟墓,那是我已经离开的爷爷的坟墓,周边串生着许多绿草、藤蔓。扫墓,第一是要把坟墓边上杂草清理干净,让去世亲人的“家”变的整洁干净。爸爸拿出带来的锄头,开始清理杂草藤蔓。第二是要放上祭品,比如鲜花,食品。奶奶摆上花篮,从袋子里面开始拿吃的,有酒、红烧肉、小螺蛳,都是爷爷生前爱吃的。第三是要点香和蜡烛祭拜,我跟妈妈点好几根香和蜡烛,然后大家轮流在坟前祭拜,希望爷爷在九泉之下安好。清明节,可以让去世的亲人见到他们挂念的家人,也许这是他们最喜欢的节日吧!雨还是下着,风在耳边轻唱,小树在风雨中摇曳,仿佛我听到了爷爷慈祥的叮咛声。
这就是清明节,它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代表着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初一清明节作文 (九)
清明节,天空飘起雨点。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大的小的在空中斜斜地密织着,朦胧了视野,也朦胧了人心。
清明节也是个朦胧的时节吧?扫墓、踏青,落泪或欣喜,其实我们缅怀失去的,又追求新的是否矛盾呢?冒着雨,坐上车出发去扫墓。车窗也成了一片朦胧,透过它向外望去,一片绿的,一片红的,一片黄的,模糊的颜色上加了一层灰。看到形状却看不到轮廓,景物正如心情一样淡雅。随着一点点事物地逝去,目的地也越来越近。堵车了,是的,这一天所有人都不由自主不约而同地奔向一个目标,一种思念.下车步行,道路是泥泞的,鞋子被迎面而来的雨滴弄得潮湿,望着远方的小土堆,土黄色的泥土,高低不平,有一个巨大的洼地,蓄积了一大潭清水,呈现着淡青色.人头攒动,各种雨伞像是花朵,是这个朦胧的梦中唯一的鲜艳.也有没打伞的人,顶着雨,潮湿得溶进了景物之中.走进墓园,一块块墓碑林立,大理石庄严肃穆,鸭子在清水中雨中成群地游动,拔动人们的心弦,是不是一种前奏?打着伞,鞠躬三次,心中却是一片空白,并不是对离去的人不想念,只是想更加坚强,因为人不能活在过去.老人落泪了,抽泣或默默地哭着,他们的追逐即将停止,可以解下那些伪装,赤裸地表达自己的想念.我望着他们的皱纹,苍白的脸上红肿的双眼,苍老的背影,那些还没有刻完的墓碑,等待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人,死后再去长相厮守,也许恍惚之间明白了清明节的谛.
现实如此残酷,它一次次击打我们的心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倍受伤害,被迫戴上一副副假面,越来越虚伪,记不清自己原来的方向,清明一如既往不变的追寻.离去的人找到了最安静的归宿,缅怀他们就是回忆过去,寻找自己原来的方向与目标,也许是一种停歇整理心情后再决绝地走下去.那么还是为了更好的明天,还是为了追寻未来.在眼泪凝聚的那一瞬间忍住并停止伤痛,过去和怀念并不是为了沉溺,还是为了更美好的明天.
让这场雨抚慰你并清洗你,因为明天还有更加漫长的路要走下去.我们的目标仍旧在心中从未丢失.清明,是休息而不是停止.总有一天要比现在更加努力地走下去.
初一清明节作文 (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了清明,我又再次想起了你的那块疤痕。
打我记事起,奶奶就已经病倒了。每天都是躺在床上,打着药瓶,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个月。但这依旧是月份啊,它不是年份啊,奶奶每年的状况以光传播的可见的速度憔悴着,没过几年就连话都说不清楚。
直至一晚,我从学校回来,你告诉我说,不要去打扰您,您去世了。
那几年,我甚是顽皮,也甚是心大,总是理解不了大人的心思,所以也总是看不出来你那埋藏在心里的害怕与恐惧。
当奶奶真正去世的那一天我才猛然发现你身上的疲惫,充满红血丝的双眼,佝偻着的背,竟还长出了不曾有过的几根白发。
我才恍然大悟,你永远失去了妈妈。那几天,你的状态一直不对,我也不敢去触碰心里的那块疤痕。我知道,你不会轻易落泪,我还知道,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总是无法平静自己的内心。
奶奶去世的那几天离清明很近,你总是会再一次想起她。不知过了多久,你的内心才渐渐平息。但我,却不知不觉中总是惧怕着将来,惧怕将来那某一天的到来,更不知真正到来时,我该如何承受得住啊,因此总是希望时间过慢一点,让你们能见证我人生的每个重要时刻。
不过,我还算很幸运,至少,没有让我失去我最爱的你们。可今年的清明与往年大不同。它让多少个家庭都失去了至亲!
那些烈士,与病患们被迫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他们再也无法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再也无法感受到被阳光所照耀的温暖,甚至连句亲人的问候都再也听不到了。
四月四日十点,我们全国为烈士与逝者们哀悼三分钟。在这三分钟里,无数个烈士牺牲时的画面在我脑海里涌现。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浏览着英雄的事迹,感受着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但我宁愿那些英雄即使冲上一线的战场,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
烈士的家人们在等烈士凯旋归来时,却只等到了一躯空壳,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感,让人承受不住那如末日般的打击。
二零二零年四月四日,铭记英雄,缅怀同胞。
又到了清明,这个清明让我更加惧怕某一天我的心里也会出现刻骨铭心的疤痕,但是却也让我对英雄们更加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