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网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

2025-03-15 08:00:01读后感访问手机版打开翻译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一

前段时间,《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很火,我也看了。因为不过瘾,就开始看《流浪地球》这本书。书有电影好看吗?有电影感人吗?带着这种好奇心,我打开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本书中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外的宇宙中做了一个站点,并让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使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书中还有一位爸爸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也要去守护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终于安全的找到了栖息点。

读完这本书我泪水涟涟,因为看到了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地球,我被他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爱护地球呢?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但地球上有很多垃圾,天空中,陆地上甚至是海洋里都有非常多的垃圾。那我们是不是要减少垃圾的产生呢!例如吃饭时吃完、少用一些塑料袋,把垃圾放到有序的垃圾桶里等等,这些都是减少垃圾的做法。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也是污染地球的原因。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从选择绿色出行开始,对于保护地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我希望这本书也来越火,因为他是我们中国作家创作的,显示了我们中国人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决心。但更重要的是读过书后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爱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二

在未来,太阳最终将会变成红巨星,吞噬地球,人类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是进行星际移民,目标星系是半人马座比邻星。但是对于移民方式存在飞船派和地球派之争。飞船派计划人类乘坐飞船逃离地球,但是依照当时人类的技术,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由于飞船设计的太小,内部生态系统会失去平衡;地球派则计划在地球上安装发动机,使地球飞向比邻星。最终执行了地球派的计划。

依照地球派的设想,人类的逃亡过程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第二步,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到达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本文为处于流浪时代I的我回忆逃亡过程的前三步。逃离过程中一方面要应对地球逃离过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挑战,另一方面还要和飞船派进行抗争,使得地球逃离计划能够成功执行。经过重重困难,最终地球成功逃离了太阳系,进入流浪时代I,加速飞向比邻星,等待着地球的仍然是长达两千四百年的的漫长飞行。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三

《流浪地球》这本小说很短,很快就看完了。

这本科幻小说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地球人类经过50亿年的进化,绝大多数人在关乎自己生死存亡的问题上居然那么弱智。

太阳的演化规律这种的不是特别复杂的自然规律,又关系到50亿年后人类(正是故事中的人类)命运,那时候的人类应该是深刻理解而且非常坚信才对其正确性才对,毕竟这是一个人类(故事中的人类)已发现了50亿年的规律啊,如果有错的话,应该早就被发现了吧,所以怎么可能仅仅凭借一时发现太阳的某些参数和400年前一样,就将其推翻?存在了50亿年的理论,居然是错的,人类有多么弱智啊!我想问一下,科学家呢?他们都死光了吗?既然最后他们所坚持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他们当时就找不到可靠的证据来反驳那荒谬的、突然产生的想法吗?

接下来,弱智的人类推论这是小部分人的骗局,然后就把领导地球逃出太阳系的五千人处死。刚处死完,太阳发生氦闪,真的变成了红巨星,吞没它周围的行星。我想问一下,好如果是骗局,那些设置这个骗局的人们的动机是什么?如果太阳不会膨胀毁灭地球,他们费那么大劲把地球推离太阳系,推向一个不确定的、很可能走向灭亡的世界,他们自己不也得灭亡吗?这个骗局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什么好处能超越自己的生命呢?那些被处死的人不能为自己辩护吗?就这样轻易的被处死了。处死他们的那些人,一点逻辑思维都没有吗?

假设人类平均25年繁殖一代的话,50亿年,人类繁殖了2亿代,竟会进化得如此弱智,这符合自然规律吗?我怀疑猩猩进化2亿代也不会比那些人更弱智。

我真的觉得《流浪地球》好弱智。

电影我还没看,不知道电影中如何弥补这种弱智。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四

《流浪地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刘慈欣,他有“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称号,他写的最有名的书是“三体”,《流浪地球》也是他的一部科幻小说,这些小说都介绍了“地球末日”发生的故事。

刘慈欣这本《流浪地球》还被拍成了电影,春节的时候上映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是部让我目不转睛看完的电影,但是电影与书比较起来,还是书里讲的故事比较完整。

这本书主要讲了,刘启的爸爸刘培强在他四岁的时候去参加了“拯救地球计划“,成为了一名宇航员,帮助地球离开太阳系,而这时候他的妈妈缺生病死了,刘启跟着外公去了地球最后的掩蔽所“地下城”。

“拯救地球计划”是要用2500年时间帮地球逃出太阳系。17年过去了,虽然“拯救地球计划”还没有成功,地球还没毁灭,但是地球遇到了麻烦,地球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所吸引,撞向木星!怎么能让地球自生自灭呢?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地球上的人类“选择了“希望”,刘启他们决定竭尽全力来拯救危在旦夕的地球与人类,他们想到一个办法,用地球上的氧气去点燃木星上99%的氢气,因为这两种气体一旦混合,只要一根火柴就会形成轰天震地的大爆炸,再利用大爆炸的气浪把地球弹离木星。

大爆炸成功了,地球得救了,而刘启的爸爸刘培强与千千万万人一起牺牲了,地球继续着他2500年流浪的旅程。

我敬佩刘培强叔叔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崇高品格,我也就像书里的韩朵朵一样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选择了希望,虽然它可能十分渺茫,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但我们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它,实现它。

今天我们更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希望一定能够变为现实。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五

在读过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后,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进去,他通过平凡的方式写出了不凡的科幻!

《流浪地球》以丰富的想象贯穿全文——20年前,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轨道,航出了太阳系,在寒冷的外太空继续着它孤独的逃亡生涯……读到这里,让我不禁佩服起作者刘慈欣,佩服起他对宇宙的认知,他真是把科幻描绘的像真的一样;通过他的想象,他发明了地球发动机,它的威力非常大,可以照亮北半球,当在太阳爆炸的时刻地球发动机能够帮助人类逃亡太阳系,逃到其它恒星上寻找可生存的地方。“地球派”和“飞船派”是两队死对头。这些“角色”在情节中不断闪现,而就是这些“角色”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色彩。

人就要有丰富的想象,想像是成功的一半,只有美好的遐想是不行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够驶向成功的彼岸!也许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写出了我们不保护地球的严重后果,虽有地球发动机给予我们的帮助,但它也需要资源{各种山体},如果地球真的灭亡了,那我们就要坐着超音数速汽车到别的星球生存,爱护地球,别让他离我们而去!

这本书的作者刘慈欣简直把科幻描写得神乎其神,他把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宇宙紧紧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不足为奇,可慢慢的品尝,才能尝出真正的味道。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到科幻原来由许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写地球上不可出现的人或生命体,如通过写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不可思议的事……它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让我对科幻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六

昨天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首映那天没剩好位置就多等了一天。

大刘的原著是很久之前看了的,看完电影后又回来看了一遍小说。

电影中整体世界观背景和原著相比几乎没有太大改动,人物和故事情节则基本可以说是再创造了,可以尝试这么理解:电影展现的是在逃逸时代Ⅰ中发生的事件——有一次过近日点时,地木距离过近引发灾难,所以有了电影中的故事。

在看电影前,我的期待并不高(之前没看任何预告片)毕竟载体不同,表现方式必然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也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所以走出影院后反倒挺惊喜的。

相比之下电影的视角更温情些,突出的不是科幻色彩,而是在科幻色彩下,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在危机下的不同表现和选择。

其实这点说到底和大刘是一致的。大刘科幻作品中的世界构建确实是完整宏大,但不管是《三体》、《带上她的眼睛》还是《赡养人类》,故事包裹的内核仍然是人性和人的处境。只是电影表现的稍微有点过度,以至于科幻有点成了背景板的意思。另外电影和小说的情感基调不同也是显而易见了。

总的来说,光特效和场景就值回票价,节奏不拖拉,内容充实,没有尿点,演技过关,略显煽情,能提前猜到大致情节走向(比如谁要领便当)。总体观影体验良好。

不敢期待什么科幻元年,只希望这次《流浪地球》票房表现好一些,能带动以后这个领域的投资。毕竟上一个有姓名的国产科幻片可能还是1988年的《霹雳贝贝》......

期待大刘的其他作品搬上荧幕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七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将地球家园推离太阳系轨道往半人马星系去,历时2500年,100代人。这时候人们会发现,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追求都无甚意味。事业上摆人一道的权谋,业务上觥筹交错的应和,锱铢必较的算计,低头哈腰的唯诺,套路和苟且,职位和金钱都不再值得耗费思虑。就连爱情都无意价值,亲情也可随意舍弃,人生价值的排列,仅仅在于去往逃生通道路上的那条长长队列的先后。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非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处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了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果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载寿命的本身。

新西兰就是这样的世外桃源。忘却其他,返璞归真。《桃花源记》所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太阳系的毁灭不过文笔杜撰,无法有切肤之感受。而新西兰之旅,则可有身体力行之亲历。置身其中,才会发现“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不再是一种戏谑,而是值得频频点头。

描述一个国家,无非美景、美食、风土、人文。但我觉得这些都不足赘述,只总结为这是一个尚“有问津者”的桃花源,是一个可以了解什么是生活、生命,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地方。

足以。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八

原著和电影的人性对比

电影过后来看的小说,改编确实是有不一样的,不变的是浩瀚的宇宙和强大的物理知识助力,差太多的是电影的人性和原著的人性对比。

或许是因为吴京,电影仍以爱国为主基调,充满了英雄主义和团结友爱的味道,包括以李光洁为代表的执行者,以吴京为代表的操纵者,还有韩朵朵等一类普通人。电影让我不悦的两个地方,一是韩朵朵想全球人民广播,此处尬的我想躲避;二是所有人叠加推原石,这种受力方式让我很怀疑,在前面位置的不会被“推死”,还能推动原石?相反原著中的人设就要合理得多。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理,安全,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只有满足了物质生活才会有精神生活的丰富。当地球都在流浪,仅仅满足了生理需求的人们又如何生出更伟大的情愫呢?

原始人就住洞里,我们又住洞里了。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在这个被发动机推动的地球出轨的时代,人们的出轨也变得无足轻重了,同样无足轻重的还有营救顺序,作为个体的死亡或消失。

地球仍在流浪,当与人马座相遇时,哪三科金色的太阳又将毁灭第几号文明?在三体文明中,需求层次理论是否又试用呢?继续在刘慈欣的小说中探索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九

希望,比钻石还珍贵

地球上荒无人烟,寸草不生。天上刮着大风,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人们寸步难行。建筑倒的倒,塌的塌,荒凉的世界里,没有一个让你遮风挡雨的地方………

这就是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场景。这部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获奖科幻小说,于今年大年初一上映。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太阳内部能量耗尽,即将巨大化并会吞噬整个地球。由于太阳已没有能量,地球陷入了冰川期,人类只能移居地下城。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联合国召开会议,会议中决定制造一万台超级发动机,以驱使地球脱离轨道离开太阳系。但是,远离过程中,地球即将撞击木星,逃脱只有最后一线希望。许多无所畏惧的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壮烈牺牲了。

由于木星的巨大引力,几乎所有人都放弃了,他们不相信地球还有存活的希望。他们只想和木星作文同归于尽。可是,中国救援队不这么认为。他们找到了唯一的希望——通过喷火,点燃木星,使木星爆炸。即使他们成功的几率很小,但是他们还是不放弃希望。就如电影中所说:“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最后,在他们的努力下,地球远离了木星,人类得以存活下来。

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困难和绝望,放弃希望。比如,一名运动员离终点还差几步,他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不懈,或许就可以得第一名。可是,他因体力问题放弃了眼前的希望,被后面的人反超了,多可惜啊!所以,我们不管学习或做事,都不能半途而废,要抓住机会,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只有这样,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来吧!让我们行动起来,抓住每一个机会,珍惜每一线希望。因为,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十

身为一个不称职的刘慈欣的粉丝,电影的热度让我在看完《流浪地球》电影后翻开了原著。可能是之前《三体》和《时间移民》的关系吧,总觉得大刘的作品应该有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乃至宇宙观,很长时间的过程,几代人的变迁,又如何会拘泥于一个时间点写一部英雄向的小说呢。果不其然,文字的表达和电影毕竟是不一样的。

电影《流浪地球》:美国科幻大片真得不要太好看哟,我对科幻电影的爱日月可鉴(虽然如今穷到买不起电影票),当看到这样一部《流浪地球》真的是感动的,看电影的第一眼便知道这真的是良心之作了,场景里冰冻着的著名建筑,刘培强刘启父子间的情感连接,王磊上尉对于职责的坚持和生命的责任无不令人动容。作为一部2h的电影,带着一份东方特有的对故土的眷恋流浪,何其浪漫。可是这样一部电影还是令我遗憾的,从韩朵朵那偶像剧般的呼吁到洛希极限计算的错误,我期待着更加成熟的国产科幻片。

小说《流浪地球》:小说的情节那自然是比电影丰富的,以一个人的一生作为时间跨度,以一个人的经历反映时代,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看电影时其实是有疑惑的,为什么要带着地球流浪?为什么希望那么珍贵?而文字是给了答案的,一个小小的生态球实验,一段绝望的滑雪比赛中邂逅的婚姻,一声“我的流浪地球”的呐喊。这般看似脆弱的人性和不灭的智慧,太阳氦闪,变轨加速,弹弓效应,让这部画面感极强的硬科幻小说耐人寻味。谁也不知道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坐在井底的青蛙虽然看到的蓝天很小,可是它抬头了,它想看,不是吗?

真的很喜欢大刘耿直的硬科幻小说,也很看好中国的科技和电影业,《流浪地球》就是那希望。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