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家乡的元宵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刚会走路的小孩子,能出去上班的大孩子,白发苍苍的老孩子,提到汤圆,谁不是嘴里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糯糯的感觉呢。把花生、核桃、芝麻,还有红糖混合碾碎,包进糯米团,下锅,圆溜溜白胖胖的汤圆在锅里翻滚,一会儿沉下去,一会儿又浮上去,犹如一个小精灵在水中嬉戏。此情此景,谁能不馋得流下口水呢?
每年元宵节这天,奶奶都会煮一大锅汤圆。正月十五一大早,奶奶就忙着包汤圆了。奶奶先用煮的滚烫的开水来和糯米粉,然后用尽全身的力量来揉面,揉到有弹性还不粘手,才算和好。随后将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揉成圆形,压扁,包上美味的馅儿。一会儿一个个圆溜溜的汤圆就列队呈现在案板上,像等侯检阅的仪仗队。我看到这里,也忍不住动手包了起来。虽然我包的大小不一,形状怪异,但奶奶还是表扬了我。
水开了,我们将包好的汤圆放入锅中。没过多久,锅中传出浓郁的香味,掀开锅盖,汤圆全都浮在水面上,好一个个白白嫩嫩的小宝宝!我们吃着香喷喷的汤圆,心里甭提有多甜了!奶奶乐呵呵地说:“元宵节吃汤圆,我们的日子永远幸福美满、团团圆圆,孩子们都要多吃些!”在奶奶的招呼下,我们一个个都把肚子吃成了大汤圆!
篇二:家乡的元宵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今天可是个好日子,因为元宵节到来了!
每到元宵节,人人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心的聊着天。而小孩子则匆匆的扒拉几口饭,就成群结队的上街看烟花,街上到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都灯火通明,色彩绚丽,喜庆而又美丽。
孩子们个个手里拿着姿态万千的灯笼,个个喜气洋洋,脸上流露出欢快的神情,有的高兴的叫了起来,用声音来表示高兴和兴奋,有的张开双手用动作来表示无法言表的激动。
放鞭炮可是这个节日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时候孩子们都拿出自己精心挑选、珍藏已经的鞭炮,三五成群地聚拢在一起,随着鞭炮那震耳欲聋的响声,孩子们兴奋地较量着谁的鞭炮更响,鞭炮声、喊声、嬉闹声给这个节日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晚上更是热闹非凡。到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们肩挨着肩,脚踩着脚,孩子们在人群中来回的穿梭。
“哎哟,好疼呀!”
“是谁原来是撞到人了?”
还没来得及说声对不起,就又被人群给冲散了。
人们在这些重要的节日里,尽情地展现着自己的特长。如踩高跷、戏曲、打鼓等。
孩子们回家后依然沉浸在快乐之中,元宵节真是这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这一风俗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篇三:家乡的元宵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离家三尺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不同。
有这样一个节,它既没有春节的那种喜气洋洋,也没有腊八的暖与粥,但,人们一提到它,可能是甜腻,也可能是黏糊糊,你猜对了吗?它就是元宵节。
我们家与大多人都一样,吃吃元宵,看看花灯,然而这不同之处,也许就在这元宵上面了吧。
今年,我们是自己做的元宵。首先,在糯米粉中加入温水,揉成面团,再分成大小差不多的小剂子,擀成圆形的面皮。我们做的是豆沙馅的,把豆沙放入面皮中,掐上口,一个水灵灵、圆滚滚的元宵就做好了!再把小元宵们一个一个放入水中,等上一会儿,“仙”气飘飘,香味浓郁,令人垂涎欲滴的元宵就好啦!拿出一个,小咬一口,那黑布隆咚的馅直往外淌,轻轻一吸,那糯香而不腻的味道瞬间冲入大脑,再咬一口外皮,让人回味无穷,哪怕是掉了一口馅,一小片皮,也会让人心疼不已。
这时,妈妈问我:“你知道元宵节有什么传说吗?”“当然知道!”“什么呀?”“看花灯!传说在古时候,一只神鸟下凡,不小心被猎人杀死了,玉帝知道后很不开心,就下令在正月十五这天到人间放火,人们知道后,惊慌极了,就召集大家想办法。这时,一个人说,火与灯同是红色,那把灯多挂上些,是不是上天看到后,就认为是火,就不会再放火了呢?人们半信半疑,可也别无他法,就照办了。到了那一天,家家户户都挂上红灯笼,果然没事,从此,就有了正月十五看花灯的故事。”“宝贝懂得可真多呀!”“那是!”“哈哈哈……”
篇四:家乡的元宵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来了,周围到处洋溢着笑容,人们喜笑颜开,到处热闹非凡,让我们在这欢乐的氛围中走进元宵节吧!
早晨一起床,妈妈就叫我们:“吃元宵啦!”看着餐桌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元宵,我已经迫不及待了。这时我发现,咦?元宵怎么是五颜六色的?妈妈说:“七彩元宵,代表七彩生活,这样不仅营养更丰富而且更有食欲。”让人眼前一亮的元宵,像一颗颗宝石,光是看着,已经够让人流口水了,更何况是大碗大碗地盛在碗里,大口大口地吃进肚子里呢!咬开一看,有白糖的,有巧克力的,有草莓的,有黑芝麻的,代表着一年里甜甜蜜蜜,红红火火,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个个元宵酸酸甜甜,香香糯糯,预示着一个个美好的祝愿。我希望新的一年家人和和美美、快快乐乐。
吃完饭,妈妈就让我穿上外套,说:“走,去‘遛百病’。”我走到外面,大街小巷,人潮涌动,大家都来“遛百病”了呀!小区的人们还在互相寒喧:“张大爷,您也来遛百病了呀,祝您高寿!”“是呀,我今年都八十九了。””李大娘,您真是越长越漂亮,越活越年轻了呀!”在街上有的小朋友拉着大人,有的大人搀着老人,大家都来遛百病了,原来,遛一遛可以把病痛丢在外面,回去就是健康、崭新的人,这样大家都能青春常在,永不衰老。
夜幕降临,外面到处张灯结彩,树上、楼上、街上,到处挂着彩灯,有的像星星,一闪一闪;有的像糖果,五彩斑斓;有的像瀑布,流泻而下。红得热闹,绿得耀眼,蓝得深邃,加上霓虹闪烁,如梦如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元宵节真是快乐的节日,给人美好的回忆,但我也知道,元宵节结束代表春节落幕,要迎接新的开始了!
篇五:家乡的元宵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在古代被称为上元节,灯节,是春节以后第一个重要的日子。
在我们家乡,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是吃汤圆,因为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一家人在一起。
汤圆的做法,容易学,却很难做的漂亮。首先洗净双手,然后将糯米粉和水按比例搅拌均匀,搅拌时,按实际情况加水或糯米粉,不一会儿,面团就和好了。接着从面团上扯下一些,在手中搓成球。然后便是包馅了。先将面球压平,中间压一个凹槽,再把馅放进去。馅料也有各种各样,像芝麻、豆沙、蔬菜、水果,甚至还可以放巧克力,按照个人口味来放。放完馅再把口捏紧实,也可以加一点点水让它粘得更紧,搓圆,一个小巧玲珑的汤圆就完成了。多做几个,下水蒸煮,等看到汤圆浮了上来,随着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那晶莹剔透的汤圆映入眼帘,我情不自禁咬上一口,甜甜的芝麻流淌嘴中,满嘴的芝麻香,甜蜜诱人,令人流连忘返。
吃完汤圆,便是热闹的赏花灯,猜灯谜。“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在古代唐朝每次上元节都要摆一个大大的“灯轮”共同闹花灯。现在,我们走出屋门,那街边,是挂满各种花灯,像那华丽的宫灯,透明清亮的玻璃方灯,华灯流溢的白明角琉璃灯……满街灯光,明亮且温柔,很是吉祥。
元宵节还有一个习俗:猜灯谜。从宋朝开始流行把谜语贴在灯笼上,供游人竞猜的游戏一直延续至今。人们喜欢把灯谜挂在高处,这灯谜包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阖家团圆庆佳节,千家万户吃元宵,这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让我们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篇六:家乡的元宵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每当过完大年初一,我就天天坐在阳台前看月亮,盼着月亮一点点地变圆,心中也忍不住欢喜,明天就是元宵节了。
睁开眼睛一看日历,元宵节终于到了,我跑到屋外,看到奶奶正在做汤圆,有很多馅儿的:黑芝麻、花生还有蜂蜜馅儿的。
漫长的白天终于过完,到了晚上,吃了汤圆,我就和妈妈一起出去看花灯。外面的花灯真多呀,卖灯笼的店里更是花灯的世界,有玻璃花灯,有油布花灯,还有红布灯笼,使人看着心里便欢喜。花灯提在小孩子的手里,小孩子们一个个欢呼雀跃,喜气洋洋,小孩子的爸爸妈妈有的也拿着几盏灯笼,看着孩子的眼里全是笑意。花灯将城市装饰的面目一新,处处悬灯结彩,明媚动人,糖果店里也是热闹非凡,门外的几盏冰灯,晶莹剔透,把路人们的眼球都吸引住了,看到了冰灯,人们不禁想要到糖果店里面去转转,希望能看到其它漂亮的灯笼。
走到广场上,里面还有人在舞狮子,狮子的样子,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有的狮子摇头晃脑,仿佛在表达自己是百兽之王;有的狮子跳了起来,仿佛是正在和猎物搏斗;有的狮子威严的在路上走,仿佛在巡视自己的国土一样。到了最后,几头狮子扭打在一起的动人景象,使人不禁拍手叫绝。台下的人有的一声不吭,看着精彩的舞狮比赛,有的人十分紧张,目不转睛地看着扣人心弦的舞狮比赛,有的人大声叫喊,台上的表演掺杂着台下的加油鼓劲,真是一场精彩的舞狮比赛呀!
元宵节真热闹啊,吃汤圆,舞龙狮……精彩绝伦,喜气洋洋,让人流连忘返,这就是我最爱的元宵节!
篇七:家乡的元宵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是我国八大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吃元宵、赏花灯、放烟花。大家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节日当中。
元宵节晚上,我和朋友一起去文化艺术中心看烟花,到了那儿,人山人海,万众欢腾,好不热闹呀!我和朋友找了个位置等待看烟花。
嘭、嘭、嘭只听几声闷响,霎时间天空中窜出朵朵烟花,终于开始了!烟花时而像金菊怒放,牡丹盛开;时而像彩蝶翩跹、巨龙腾飞;时而像火树烂漫、虹彩狂舞。巨大的烟花在空中绽放,花瓣如雨,纷纷坠落,人们似乎触手可及。我们看得津津有味,当烟花在寂静的夜空中爆开时,绽放出七彩的美丽,让人忘记了它在爆发时的巨大的响声,忘记了夜空的寂静。
仰望天空,看着那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烟花,那绽放的烟花就像多情的流星雨淅淅沥沥,又似降落伞从空中降落,也如萤火虫般在夜空中翩翩起舞。漂亮的烟花,绽开,落下。一瞬间的美丽,一瞬间的光彩。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属于它们,整个世界随着它们的绽放而光彩一瞬。过足了眼瘾,我们依依不舍的打道回府了。
看着这热闹非凡、欢声鼎沸的景象我想:这热闹美好的景象不正象征着人们的日子蒸蒸向上、祖国繁荣昌盛吗?
篇八:家乡的元宵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还要赏灯和猜灯谜。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一种有趣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得知后大怒,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降火于人间,把人类都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到百姓们无辜受难,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位老者想出了办法:“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都在街上挂起红灯笼,这样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就禀告天帝不用再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
我也有幸体验到了猜灯谜的乐趣。在课上,张老师拿出了几个灯笼,每个灯笼上都悬挂了一张纸条。老师让我们猜纸条上的谜语。第一个谜面是:“我在山东”,打一字。答案出现了:“东!”“山!”“烟!”……我细细思考了一番,把“我”字放到“山”的东面,也就是把“我”放在“山”的左边,那就是“峨”字!于是我举手回答:“答案是峨,峨眉山的峨。”
“回答正确!”
其实除了猜灯谜,古代诗人在元宵灯会的环境下,也佳作频出。比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年时,花市灯如昼。”如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如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元宵节的浪漫爱情在诗词中可见美好。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
篇九:家乡的元宵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有这么一天,大街上人头攒动,街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屋里早已关不住元宵的香气……想想,这天是什么日子?没错,就是元宵节!
众所周知,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们的元宵节,又被称作灯节,它之所以有这么两个名字,是源于这天的两个重要习俗,吃元宵和赏灯。
今天,就先来说说赏灯吧!还记得小时候,隔壁村每到元宵这一天,大街上都会挂起成百上千的灯笼,而我们村虽然也有,但却很少,当时虽说天气已经冷得能冻掉手掌,但我们仍然冒着鹅毛大雪去了隔壁村。一到街上,我的眼中顿时异彩连连一一街上人山人海,街边一个紧挨一个地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大的、小的、红的,花的,小猫的,小狗的……其中还有一盏巨大的兔子灯笼,爷爷说那叫“兔婆”,象征着多子多孙又多福!
我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爸爸妈妈几乎要拉不住我了。“哟!这灯上还挂了个字条!是灯谜吧?”我一字一顿地念道:“两个明月挂天边!”“什么意思?”这时,妈妈走到我的身后,说道:“两个明月就是两个月,这个字谜的谜底是朋友的‘朋’”。我恍然大悟,这字迷可真是绝妙啊!
接下来便是吃元宵了。元宵又叫做“浮元子”,有黑芝麻馅儿的,花生馅儿的,水果馅儿的……当然,我还是最爱吃黑芝麻的。每次元宵一出锅,我便立马伸筷子要在锅里夹,却总被热气烫得泪水涟涟。唉!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元宵节,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古老习俗,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爱元宵节,爱赏五彩斑斓的灯,爱吃香气四溢的元宵,但我最爱的还是元宵节的寓意一一大家幸福快乐,团团圆圆!
篇十:家乡的元宵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人们常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元宵节迈着轻快的脚步悄然而至。
正月十五便是元宵节,一说到元宵节,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汤圆。汤圆寓意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每当到了这个时候,家家户户总会聚在一起,吃上一口汤圆。欢欢乐乐的喧闹,又白又胖的汤圆,家人围聚一桌,这大概就是最幸福的时刻了吧。
锅中下入汤圆,圆溜溜的。煮好的汤圆活像一个胖娃娃,咬一口,烫烫的黑芝麻滚入心脾,舌头留着那种甜蜜蜜的情思的味道,代表了一家人和和睦睦的生活。汤圆口感细腻,并且有嚼劲,美味香甜,软软糯糯。一口下去,如同在那甜酱里遨游,在超软的棉被上翻滚,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当我端起一大碗汤圆,三下五除二把它们统统吞进肚里,烫得我直跳,家人看我这举动,全都乐呵呵的笑了起来,我也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明月当空照,我望着月亮,真圆呢!“这也是团团圆圆的意思吧!”妹妹说道。月光照在她天真、单纯的脸上,她似乎正在思考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又好似正发着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照”,我们这里的元宵节虽没有大张旗鼓,悬灯结彩,但是却洋溢着家人对彼此的爱意!这是一张朴实无华、美好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