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2022年3月23日,中国空间站进行的第二次太空授课直播课即将拉开序幕。这一次与神舟十三号的天地互动,将带领同学们感知宇宙奥秘。
这场特别的课堂上,王亚平姐姐又给我们展示了许多有趣的实验。其中,我最感兴趣的非属“太空‘冰雪’实验”不可。只见王亚平姐姐取出一个装满透明液体的袋子,开口处插着一根吸管。这里面装的可不是水,而是过饱和的乙酸钠溶液。接着,她用手一挤,溶液“爬”上吸管,形成了一个小水球。水球微微晃动,既像晶莹剔透的果冻,又像粘稠的透明胶水。很快,小水球好像表面结冰一般,变成了“小冰球”。同学们有的瞪大了眼,有的挠挠后脑勺,有的甚至惊得下巴都要掉了。王亚平姐姐再把吸管剪下一段,“冰球”在吸管漂浮的过程中离开吸管,在空间站里旋转跳跃,像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子。一旁的另一位哥哥接过吸管敲了敲“小冰球”,“小冰球”立刻像普通的皮球一样往下蹦了蹦。镜头一转,剪下一半的吸管在王亚平姐姐的手里又“长”出另一个小球。
大家都疑惑不解地讨论开来,我也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王亚平姐姐笑着解释说,这是在失重状态下过饱和液体的结晶现象。此外,这个小球看起来是“冰球”,实际上是“热球”呢。一个个科学名词在有趣的实验下,不再是高深古板、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在奇妙的航天之旅中却像跳动的音符般俏皮灵动,
除了各种小实验,航天员们还向我们介绍了核心高微重力柜和无容器试验柜等,让我们见识到了各种高科技技术。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探索新的宇宙,揭开一个又一个宇宙未解之谜,只为心中那份坚定的信仰——实现中国航天梦。我会朝着我的航天梦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第二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从神舟十号的首次太空授课到神舟十三号在我国自己的空间站组合体的两次天空课堂,我都观看了直播,观看的过程既新奇又感慨,翻阅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在为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而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不由使我想起以前看到过的一些关于长城的文章,让我有了自己的思考。
这些文章多以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总是用这样一段话作为佐证:“宇航员某某说,从太空能看见的地球上的唯一建筑物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接触这些文章时我刚上小学五年级,那是学习的一篇课文,当时很多人都信以为真,当然也包括我,以至于在神舟五号之前,我从来都没有表示过怀疑,还一度为这句话的“唯一”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但是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返回后,接受白岩松的视频连线采访时白岩松问杨利伟:“还有一点是很多观众也非常关心的,你在整个飞行的20多个小时的过程中,看地球的感受是怎样的,有没有看到大家都在说的长城?”杨利伟如实地回答说:“看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当听到这句话时,我惊讶了,内心充满疑惑,会不会杨利伟看错了呢?又或者是因为天气原因?甚至是不是有一些人一直是看破而不说破呢?但我确信杨利伟说的肯定是真的。
为什么会这样?为此我还专门查阅过相关资料。通过查询资料,我了解到“太空”高度的最低界限大约在105到110公里之间,试想一下,我们在十公里之外看一处长宽高都是十余米的建筑物会是什么样,如果能见度好的话,或许还能分辨,而宇航员是在远离地面至少200多公里之上的太空,这时他们所能看到的只是陆地和海洋。尽管长城很长,但其宽度也不过十余米,有的甚至还不及一条双车道的普通马路宽,想要在太空中看到长城,就好像在千里之外看到了一根头发丝,裸眼情况下说能看到,明眼人一眼就能明白这是不可能的。那位外国的宇航员为什么会这么说?现在也无法求证他说这句话背后的目的,但是从这件事情上来讲,不管对于我们自己还是每一个人来讲,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标准。试想若干年前,我们国家特别希望能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和利用,但是美国却百般阻挠,不让我们参与,也就是那时候起,我们航天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自力更生,发展我们自己航天事业,历经千难万险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绩。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们国家没有全力发展载人航天,如果没有把中国人自己送上太空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们还会不会被这些别有用心的人继续居心叵测的欺骗呢?
既然在太空看到万里长城的说法并不真实,那为什么很多人却一直愿意相信呢?这还要从长城的历史说起。古代,长城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防御,减少北方民族对中原的侵扰。但实际上长城的作用远远不止如此。历史上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进行角逐的主战场基本都是在长城附近。从今天来看,中原民族的北伐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统一,而游牧民族的南下也让中原民族时刻处于居安思危的状态当中,极大地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军事、经济发展。
所以即便知道太空看不到万里长城,但在我们心目中,长城却永远是最伟大的人类建筑,是华夏文明的精神长城,指引着我们不忘历史,继续发扬长城精神,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星星对着我们眨眼,月亮朝着我们挥手,太空总是那么宁静,那么美丽,群星璀璨,烟波浩渺。点点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深蓝色的天幕中,又好像一串串白亮耀眼的钻石,戴在太空美丽的脖子上。昨晚还在欣赏唯美的太空,今天,我们就迎来了第二次“太空授课”,我们都充满了好奇,今天,三位宇航员老师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果然,刚开始就是令我们大呼惊奇的实验。这就是冰球实验!亚平老师用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制作了一个冰球,只要从袋子里挤出乙酸钠溶液,再碰碰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就形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冰球,就像一块冰块一样。摸上去是什么感觉呢?我以为是冰冷冰冷的,没想到,亚平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热的!“冰球”变“热球”,这让我们目瞪口呆。接下来的更为奇妙!亚平老师先拿出两块塑料板,再挤出了两个水球,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居然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在空间站形成了一座水桥!居然有10厘米长,在地球上可做不出来呢!太空,真是值得我们探索呀!
这次《天宫课堂》,再次让我们体会到宇宙的奥妙,领略到太空的神奇。也让我们明白,世界那么大,还有数不尽的秘密值得我们探索,发现。这些秘密许多都是地球上不能找到的。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在未来,我们新一代的追梦人一定会继续努力,不负前辈的期望!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飞天梦实现了,但还有更多伟大的梦想等待我们实现。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创新成果数不胜数,只要我们好好建设祖国,祖国就一定鲲鹏展翅,前途无量!
少年梦、飞天梦、科学梦、中国梦!太空授课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梦想,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奇妙的太空知识,教会我们的,更是那份追梦的热情!
第四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随着时光推移,科技发展,科学史上,我们国家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峰,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在航天方面,我们也有了新的开拓。
在3月23日,我与同学们一起观看了“天宫课堂”。屏幕中,由神舟13号的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授课讲师,叶光富和翟志刚担任助手,为大家直播授课。
三位宇航员老师为同学们展示了三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同学们也在地球上进行了实验,第一个就是冰雪实验。
实验的开始,王亚平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将要用的材料——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只见王亚平左手捏住管子,右手捏着袋子挤压就有一个像球一样的水球,又拿出了一个带有结晶核的管子,像有魔法的似的,管子点了一下水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液体球结晶了,外观看起来不再呈透明状,像一个冰球似的悬在半空中。你一定以为它是个冰冷无比的冰球吧,那你就被迷惑住了。其实当用手指去碰到它时,会感觉到热,没错,它是一个热球。
我们又来到了另一个实验——液桥实验。王亚平老师先向我们展示了液桥板,又在液桥板上挤上了水。接下来,很神奇的事发生了,将两个液桥板靠近,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在地球上的同学们也同样做这个实验,但是却失败了,水没能将两个塑料板结合。原来这是因为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不容忽视。
看了这节天宫课堂,我不禁感慨:在太空中有许多与地球上不同的反应,而我们能够自由进入太空进行探索,靠的是无数航天人的不懈付出与努力。我们祖国的航天工作者太伟大了。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学生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像他们一样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为祖国的强大与富强作出贡献!
第五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3月23日下午,怀着探知、了解宇宙奥秘的强烈兴趣,我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一起,共同上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老师一起为我们授课。老师们的讲课,让我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和叶光富老师默契配合,为我们操作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通过两位老师的演示,我们神奇地发现,结晶核颗粒可以打破液体的稳定状态,让液体迅速结晶;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能够让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在太空中快速旋转装有油和水的小瓶,在离心作用下水和油能够实现分层;在太空中把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抛出,它会沿着原有方向匀速前进,不会掉落。
更让我们大开眼界的是,三位航天员老师还配合为我们介绍了利用空间站特殊环境打造我们国家太空实验室的情况。王亚平老师和叶光富老师分别为我们介绍了空间站里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无容器材料实验柜的科学实验奥秘,为我们解密了悬浮实验台可将微重力水平提高;无容器材料实验柜的实验样品可悬浮,与容器表面不接触。在介绍无容器材料实验柜时,王亚平老师还为我们展示了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让我们知道小球深过冷过程中会出现“再辉”的奇妙现象。
从这些神奇的太空实验中,我不仅体验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更深深地体会到宇宙真的奥秘无穷。“天宫课堂”激起了我对科学、对宇宙探索的浓厚兴趣。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要以航天员老师们为榜样,加强身体锻炼,努力学习,学好知识本领,张开梦想的风帆,向无尽的宇宙远航,用科学研究造福全人类,建设我们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第六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这是一堂特殊的科学课。因为它的“教室”,设在远离地球四百公里之外的中国空间站,而负责授课的老师,正是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
九天揽月,谈笑凯歌。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和探索从未止步。身处太空,浩渺苍穹看似壮美辽阔,实际却无时不挑战着航天员的心理和生理极限,他们面临和经历着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他们却挑起科普重担,为我们设计、讲解了有趣的空中课堂,让深奥的天文、物理知识在他们的讲解下变得妙趣横生、通俗易懂。
这堂课,航天员为我们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还通过液桥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以及失重环境下水油分离现象会消失等等,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目瞪口呆!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太空“冰雪”实验,航天员为我们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这与刚刚在北京闭幕的冬奥会遥相辉映,傲然闪耀的“雪花”,映出我们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映出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在“天地互动环节”,航天员们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问答交流,我们看到航天员经过将近半年的空间站生活,虽然身体经受了莫大的考验,但依然精神矍铄,这是一种坚持,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值得钦佩的精神!
通过天宫课堂,我们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更是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如果说浩瀚宇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就是打开这本书籍的智慧钥匙。
探天之旅不止步,科学梦想正起航。《天宫课堂》,在我们心中播下了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也让坚定了我们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信心与决心!
第七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万众瞩目的“天宫课堂”第二课终于开课啦!由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张老师和博物馆的高老师讲解。两位老师向我们抛出了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失重是否意味着重力消失呢?”
这个问题一经询问,同学们绞尽脑汁,却都毫无头绪。高老师神神秘秘地说:“给大家看个实验就知道啦!”她将屏幕画面一转,出现一把秤砣和一本书,高老师解释道:“书放在上面,会有支柱力,如果将它一松,会失重而脱离支柱力,而失重仅代表支柱力变小,重力并不会消失。”看着同学们似懂非懂的神情,两位老师为此还多做了几个实验,同学们不知不觉间又把一个科学小知识记住了!
重头戏来啦,上次空间站的三位老师又来给我们讲课了。先是太空“冰雪”实验,从饮水袋中挤出一滴水,水竟然神奇地结晶了!同学们讶异极了。这个实验其实很简单:过饱和的乙酸钠溶液会形成一个液体球,它的表面看似一个冷球,其实是一个热球,真颠覆了我的科学认知。
接着几个老师拿出了一个令我们眼红的东西——冰墩墩!王老师将冰墩墩呈抛物线扔了出去,叶老师也稍微用力将它送回对面。冰墩墩是按原来路线返回的。同学们以为是巧合,没在意。没想到啊,这竟不是巧合,而是科学性。我真是肤浅了啊!
同学们在震惊之余,王老师拿来了一瓶水油混合的液体,询问:“同学们,这个可以分离开吗?”大家立即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可以吧!”“瞎说什么,不可以!”可以吧!”王老师示意大家安静,将液体瓶给了叶老师。叶老师将液体瓶用绳子绑好,将瓶子转动起来,更神奇的是,水和油在旋转过程中分离了!这便是向心力的神奇之处呀!
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空间站的授课结束了,但他们给予我们的知识是不灭的,不会被遗忘的!
第八篇: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今天下午,我们上了一节意义非凡的课,这就是《天宫课堂》的第二课。这堂课还是由翟老师、叶老师和王老师三位老师联合进行授课。地面主讲课堂设在中国科技馆,课堂上老师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些太空知识,通过太空“冰雪”实验、液板桥实验等有趣的实验向我们普及了太空中的各种科学知识。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太空中的“油、水”实验,日常中我们都知道油和水是不相融的,但是在太空中油和水竟然是能混合的。课堂上,叶老师用一根线绑着装满油和水的瓶子,在受离心力的影响后油和水竟分开了,这让我感到十分震撼!最后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老师们都逐一做了解答。在地面课堂,主持人还播放了一个有关实验柜的小短片,通过短片内容的介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进步。
通过这样的一节课程,不但丰富了同学们的科学知识,也让我们再一次地感受到祖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和成就。伟大的中国科学家们创造了一个个丰硕的发明成果,他们不为个人的名利,只为了让我们这些龙的传人能有更美好的生活,为人类的科学技术能够有更快的进步和发展,默默无私地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距离上次中国载人航天项目成功到现在并没有相隔太长的时间,而现在的我们竟然已经能够在地面上参加来自太空舱老师们的精彩授课,在激动和惊喜之余,我们无不感叹祖国的伟大,也为能够生活在如此强盛的国家里而感到由衷的骄傲!
同学们,未来祖国科技发展的接力棒终将会交到我们的手上,让我们共同努力学习,团结奋进,将来共同把中国的航天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人类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应用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