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网高中作文高三作文内容页

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2023-10-17 21:30:02高三作文访问手机版打开翻译

第1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苏轼,你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有着惊人的天赋,在你二十四岁之时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你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在你踏入仕途多年之后,由于政治主张和新派不同,你作诗讽刺新法,新党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把你逮捕入狱。这就是史称的“乌台诗案”。你被贬黄州之后没多久,又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你年幼的儿子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你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你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你是如此地豁达乐观,即使历尽沧桑,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后来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不幸的是新党再度执政,曾讽刺新党的你成了众矢之的,被贬惠州,接着又被贬到儋州,在宋朝,放逐儋州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你也没有向新党低头,而是仰天长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多年的贬谪没有让你就此沉沦。“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你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你有着有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我最爱的诗之一。诗中,你不与世人一般浅陋庸俗,你不畏惧风雨的吹打,你不被官场仕途的黑暗和坎坷击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如何,走到今天你都已经不再纠结过去,曾经的事,都已经成为了历史。

第2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他说:“陛下听从我的意见,不过是为了国家大计。如今国泰民安,陛下因私情想要更换太子,纵有一百个良,又有何用呢?”

我看着他波澜不惊地出谋划策,连刘邦的反应也算得清楚,字字珠玑针针见血,却偏那样的轻描淡写。我心惊肉跳地低下头,几乎来不及细想,却莫名的笃定,他必会成功。

果不其然,张子房从来都配得上绝妙无双这四个大字。刘邦悲壮地长啸一曲楚歌,可这回纵有千百个戚夫人也动摇不得太子的地位。

但张良只是讨来了沛县作他的封地,那是他与刘邦初遇的地方,日益体弱的他,可是在怀念当初的英姿雄发?怀念两个心怀大志的人在那儿相聚,从此辟出一片,独霸的天下。

一声沉重的撞击声驱散了破晓时的'迷茫,是张良与那块象征着他数载磨砺的奇石一同落棺,永远的长眠了吗?我猛然惊醒,映入眼帘的却是熟悉的摆设。

都只是梦而已?我若有所思地望着洁白的笔记本,《史记》跌卧在地上,书页散乱。

终不过一笑,我提笔写下:“张良,天下第一谋士。”我心底永远的英雄。

第3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有人敬佩带兵多多益善的韩信,有人敬佩一统天下的刘邦,有人敬佩扛起起义大旗的萧何……我却敬佩张良。

张良年少时,秦国吞并韩,楚,齐,晋等六国。张良为了报仇,散尽家财找来一个壮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这时的`他,不过是一个莽撞的少年——为复仇而复仇。

然而,有一次张良帮老人捡鞋,又赴了三次约,一次比一次早,也一次比一次恭敬,求得的一本书,让他成了帝王之师。

当刘邦派韩信攻齐,韩信自称“齐王”时,张良劝他不要冲动,并和韩信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还让刘邦封韩信齐王,以助天下之业。

当郦食其劝刘邦给六国后代发印信,张良连忙劝阻:“那些六国后代一接到印信就走了,哪会跟你一起打天下。”刘邦一听,气得大骂:“郦食其,你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立刻将六国印信烧毁。

汉高祖平定天下,大肆诛杀功臣,功劳很大的萧何被猜疑。吕后也杀功臣,以巩固地位。唯独张良既没被猜疑又没被诛杀,还帮吕后稳固太子地位,请来“商山四皓”帮助太子。

张良一生光明磊落,极有智谋,每当刘邦陷入困境,都有计谋帮刘邦脱困。

我敬佩他的成就,但又不仅是敬佩他的成就,尤为让我敬佩的是无论他是否身居高位,都能保持一颗纯心,冷静分析天下大势,助人成就霸业。

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初汉三杰”。大部分男生会对带兵多多益善的韩信报以羡慕,然而小作者却对张良报以尊敬。课堂作文,能在四十分钟里把张良一生囊括,可见阅读之广,积累之深。我亦敬佩你!

第4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这是苏轼眼中的张良,苏轼认为豪杰绝非拔剑而起,挺身而斗,那只是匹夫之勇,不足道也。真豪杰应有临辱而不惊,无故加辱而不怒。应能忍。

何谓‘忍’,忍如刀刃在心头而不形于色。韩信因能忍胯下之辱而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一代军神,勾践应能忍亡国屈身为卒之辱而灭吴国,刘邦应能忍淮阴称王而一统天下,司马迁应能忍宫刑之辱而成一家之绝唱。他们都因为能忍常人不能忍而取得成功,所以,能成大事者必有大忍。

众多史学家都认为张良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得到了黄石老人的《太公兵法》。可苏轼不这么看,他认为黄石老人教张良的不仅仅是《太公兵法》,更重要的是忍。当张良一而再再而三的为黄石老人拾鞋时,他也没有显得厌烦,还为老人穿上那只鞋子。即便自己祖上三代为相是贵族之后,也没有嫌弃。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这才是他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项羽之所以败,不在于他没有能力,因为他不能忍,即便他力能扛鼎又有何用呢?那只不过是匹夫之勇;刘邦之所以能取得天下,不在于他的功夫怎么了得,因为他能礼贤下士,能忍项羽所不能忍,所以他能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我们呢?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难道我们就不需要忍吗?我看未必啊,当你的顶头上司对你呵斥时难道你就甩门一走了之吗?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当你哪天发现自己不能再忍了,你就想想你的家庭,你的责任,或许那时你就能忍了。

忍不是屈服别人,忍是为自己蓄积力量等待下一刻爆发,如果你被人诬陷,你就忍忍吧;

忍不是害怕什么,忍正是你不害怕的表现,如果你忍了,正说明你掌握了真理;忍不是你做错了,忍是为了你的亲人不受伤害,如果家人误解你责骂你了,不要顶嘴,宁可自己忍,不伤父母心啊!现在你还说我们不需要忍吗?

我想应该把忍字当做一种文化传承下去,因为忍不仅是古人需要的,我们需要的,也是下一代人所需要的。

第5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这并不是我初识的子房,而是再遇,是老友重逢,读到有关他的文字,心中就不自觉盈满温暖的酸胀,温暖是对他无法抑制的喜爱,他的谋略,他的心怀;酸胀是,在他看来也许是多余的怜惜。

张良家族五代相韩,传到他这一代,对韩国已是感情颇深,不可割舍,造化弄人,正是在他这一代,韩国被秦灭国。

我们学到《荆轲刺秦》,集全国之力,义字当头,惊心动魄,荆轲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殊不知张良也曾有如此壮举,他甚至放弃埋葬他的弟弟,靠他的微薄之力,雇佣刺客去博浪沙刺秦,这在极其重视安葬的古代,是个多么痛心的决定。

有史为证“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刺杀失败后,张良隐姓埋名,广结游侠之士,项伯便是其中之一,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他才能在关键时刻得到消息,从而制定周全谋略。

张良虽是读书人,却有侠者的豪情。

十年之后,陈涉起兵反秦,张良也开始组建自己的队伍,自此遇见了率领几千人的`刘邦,张良便归属他。他常常给周围的人讲《太公兵法》,而只有刘邦接受他的理论,实践他的理论。两个人在这点上可以说是天作之合,一个愿劝,一个愿从,刘邦最大的优点也在此,于是笼络到张良这员大将。

后来即使刘邦处于险境(例如鸿门宴),张良也不曾离开,这是他作为义士的气概。

张良精确地为刘邦规划每一次关键战争,刘邦曾说,虽然张良从来没有上战场打过仗,却指挥了千军万马。鸿门宴前,他让沛公赴宴,鸿门宴中,他度察时事,及时找到樊哙,鸿门宴后,他独自留下来为沛公善后。

在沛公霸业已成时,对功臣分封,刘邦本想让他在齐自选三万户,他只是轻轻摇头,自愿请求分到留侯这个小地方。张良最终成为了心怀天下,淡泊名利的谋圣。

从博浪沙刺秦的冲动热血,到子房最后的隐忍成熟,他经历的不仅仅是战场风云,也是信仰的全面崩溃,他最初只是想复国,做韩国的张良,但在他一直拥护的韩王成被杀害之后,他陡然成长,变成了天下的张良。

最终天下安定,他的韩国却回不来了。

第6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有人佩服韩信,韩信尽可能带兵。有人佩服刘邦,称霸全国。有些人崇拜高举起义旗帜的萧何。但是我钦佩张良。

年轻时,秦国吞并了朝鲜、楚国、齐国和晋国。为了报仇,张良失去了所有的财富,找了一个壮士在博朗沙刺杀秦始皇。这时候的他,只是一个不计后果的为了复仇而复仇的少年。

然而,有一次张良帮老人捡鞋,去赴约三次,一次早一点,一次恭敬一点。他得到了一本书,这使他成为皇帝的老师。

刘邦派韩信攻打齐国,韩信自称为“”时,劝他不要意气用事,对韩信说:“人要做人,就要做真王。”还让刘邦封韩为王助天下。

当施立建议刘邦给六国的后代发一封信时,张良很快劝阻他:“六国的后代一收到信就离开了,他们会和你一起战斗。”刘邦听了,气得大骂:“吃吧,你差点毁了老子的大事。”立即烧掉六国的'封印。

汉高祖平定天下,大肆杀戮英雄,功不可没的萧何被怀疑。吕后也杀了英雄以巩固他的地位。张良是唯一一个既没有被怀疑也没有被杀害的人。他还帮助吕后稳定了他作为王子的地位。他邀请了“商山四豪”来帮助王子。

张良生活光明磊落,足智多谋。每当刘邦陷入困境时,他都有一个帮助刘邦摆脱困境的计划。

我佩服他的成就,但我佩服的不仅仅是他的成就,还有他是否身居高位,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冷静分析世界大势,帮助别人实现霸权。

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大部分男生都会佩服韩信,韩信尽可能带兵,但小作者对张良很尊敬。课堂40分钟就能覆盖张良一生,可见读书之广,积累之深。我也佩服你!

第7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君子运筹帷屋于千里,唯张良是也。张良,西汉时期的谋略家、刘邦的得力助手。三万户,即便是军功第一的曹参也没有这样高的待遇,而他,张良,面对这样的高官厚禄,却只淡淡一笑,说封留足矣。

留侯张良,千载美名。

我对张良的了解少得微乎其微,甚至七拼八凑的连作文纸的半面也不到。但我就想写他,写我不熟悉的他。

风动云变铁骑残阳儒裳踏尘来;秦时争鸣百家青衿壮志不曾改;敛眉沉吟睹乱世干戈寥落明月应犹在,闲来一笑望山川锦绣如画醉倚青石台。

我与张良的初见是从沈乐平导演的动画《秦时明月》开始的。屏幕中的`他,一身青衣,手执凌虚,驾马奔驰在山路上。对于秦国的铁蹄将要踏入人间最后一片乐土,他义不容辞地违背儒家的尊君道义,协助帝国叛逆。张良,家中祖上五代为相,原本是家中无忧无虑的公子哥却在未成年时看着秦国的魔抓伸向韩国。那是他在管家的保护下带着弟弟的尸体出逃,半路中不知什么时候把弟弟的尸体抛弃到荒野。待事情平息下来,他又变卖家产,广交英雄豪杰,等待蛰伏中给予敌人那致命的一击—博浪沙刺秦。

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心思细如尘;文武知仁,谦逊温文,智者以身存;君子从容微言皆平心而论与世无争,故道万世青史问意气流芳,唯有他一人。

第8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 张良拜师图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 ?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XX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XX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这个老人送张良一本《太公兵法》,建立了汉朝。

读了着个故事,我明白了对待外面的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外面的小朋友,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好。

第9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史学书或许真有催人入眠的神奇功效,摊开的读书笔记本才写下寥寥几字,我已抵挡不住昏沉睡意,落入梦境,却仍梦呓似的念念不忘:张良,字子房,刘邦手下的重要谋臣,‘汉初三杰’之一……

总感觉不过是闭眼的功夫,耳边却响起了骏马惊恐的嘶鸣,骤然睁开眼,是秦始皇扭曲的脸孔,身后的'副车早已被张良寻来的大力士砸个稀巴烂。

我不可置信地回头,张良那双干净却倔强的眸子便直直撞进我的心底。白净而稍显柔弱的脸上布满了惋惜与不甘——没错了,他就是那样一个“鲁莽”的少年,为了报答父辈几代在韩国为相的恩情,“弟死不葬”,谋重金而刺秦王。

我忍不住愉悦地低笑,青涩而不服输的模样,大概是张良最率真的时候吧。史书常赞张良帷幄千里,后来的诸葛亮之流,皆是袭着他的影儿,可我却觉着,太忍了,也太错综复杂了。

我一直跟随着他,作为一个透明的影子。十几载的光阴弹指间飞逝,我眼见着张良眼中的光被风霜蚕食,最后那苍白的病态的脸上,只剩下温良而冷静的气息。他成了刘老三口中连名字也不敢直呼的子房,成了“汉初三杰”中唯一没有赫赫战功,却依旧与韩信萧何平起平坐的人物。

可他从未张扬恣意,哪怕是吕后的人撞开了房门,拿着剑逼他想出法子巩固太子的地位时,他也只是淡然地烹一盏茶,惨白的剑面映出他浅笑的脸颊。

第10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我们和贾很亲近,我们病了,不适合工作,也不适合辛苦。我们是中青年,要尊重老人。但是,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坐公交车时,车上座位不多,悬空。老年人站立不稳,会发生交错骨折。所以,我们让座是合理的。然而,一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或学生看到周围的老人是很常见的,但他们似乎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互相聊天。这种情况真的让我觉得他们丢了中国名人的脸。

俗话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的优秀文化。尊老之风自古有之,流传千年。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骄傲。看到这种不关爱老人的场景,真的很困惑。他们是不是觉得休息一下总比被背后唾骂好?

我想,我既然生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天会老去的'。那时候我可能会战战兢兢的过马路,但是没有人会帮我。无助的感觉必然是不舒服的。既然觉得不舒服,为什么不帮助别人呢?也许我认为我失去了帮助老人的时间,但事实上我得到了更多,一份善良,一份爱,也许更多。

风开始尊老已经几千年了。虽然不能宣传全世界都明白尊老的责任,但至少可以从自己做起,尊老爱老,让身边的老人感受到爱,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感受到秋风的凉意,感受到世界的爱。正如梁遇到的老所说,只有懂得爱老的人才能有事业,才能得到天书。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张亮精神,培养尊老爱幼的品质”。

第11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这是苏轼眼中的张良,苏轼认为豪杰绝非拔剑而起,挺身而斗,那只是匹夫之勇,不足道也。真豪杰应有临辱而不惊,无故加辱而不怒。应能忍。

何谓‘忍’,忍如刀刃在心头而不形于色。韩信因能忍胯下之辱而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一代军神,勾践应能忍亡国屈身为卒之辱而灭吴国,刘邦应能忍淮阴称王而一统天下,司马迁应能忍宫刑之辱而成一家之绝唱。他们都因为能忍常人不能忍而取得成功,所以,能成大事者必有大忍。

众多史学家都认为张良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得到了黄石老人的《太公兵法》。可苏轼不这么看,他认为黄石老人教张良的不仅仅是《太公兵法》,更重要的'是忍。当张良一而再再而三的为黄石老人拾鞋时,他也没有显得厌烦,还为老人穿上那只鞋子。即便自己祖上三代为相是贵族之后,也没有嫌弃。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这才是他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项羽之所以败,不在于他没有能力,因为他不能忍,即便他力能扛鼎又有何用呢?那只不过是匹夫之勇;刘邦之所以能取得天下,不在于他的功夫怎么了得,因为他能礼贤下士,能忍项羽所不能忍,所以他能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我们呢?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难道我们就不需要忍吗?我看未必啊,当你的顶头上司对你呵斥时难道你就甩门一走了之吗?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当你哪天发现自己不能再忍了,你就想想你的家庭,你的责任,或许那时你就能忍了。

忍不是屈服别人,忍是为自己蓄积力量等待下一刻爆发,如果你被人诬陷,你就忍忍吧;

忍不是害怕什么,忍正是你不害怕的表现,如果你忍了,正说明你掌握了真理;忍不是你做错了,忍是为了你的亲人不受伤害,如果家人误解你责骂你了,不要顶嘴,宁可自己忍,不伤父母心啊!现在你还说我们不需要忍吗?

我想应该把忍字当做一种文化传承下去,因为忍不仅是古人需要的,我们需要的,也是下一代人所需要的。

第12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第13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在中华五千年的峥嵘岁月中,我曾仰慕过这样一个人,他从最穷困流离的战乱中崛起,支撑起一个王朝的奇迹,他的人生疏朗绚烂最终却成了一个谜,与他一起消失在山野丛林里。

幼时的你无异于每一个寒窗苦读志在四方的少年,心中汹涌着入仕的梦想,肩上扛着家国天下的责任,诗书将你隔离于秦末暴政的肆虐,将你留在天下为公的幻象里。

后来,风云迭起,你终究未逃过家破人亡的结局,鲜血与杀戮撕裂了生命,你在刻骨的绝望与恨意中矗立。自此,你的人生与这纷乱的世间交织在了一起,你发誓要用尽自己所有的才华与坚毅庇护天下苍生。你的诺言就这样镌刻进史册里,沉重却绚丽。

不知是乱世造了英雄,还是英雄乱了时势。

从泗水之战到追随刘邦,从驻兵咸阳再鸿门之宴,你扶持了一个千古之帝的`崛起,又亲手导演了一代枭雄的悲剧,你用智慧主导了历史的变迁,又用才华铺垫了汉初的安祥太平,当一个帝国的全部荣耀与富贵臣服在你的面前时,你却从容微笑,转身离去,隐于山林,从此销声匿迹。

那是你戎马十年颠沛流离,出生入死用生命凝结成的心血啊,何必在最辉煌的时刻放弃奋斗一生的事业与梦想,从此被世界遗忘?

第14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当一件事情变成天下大事之时,凡天下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不管他是否愿意。明主之道,在申子之劝独断也。本门尊长孟子也曾说过,民为贵,君为轻。只有能够理解民为贵的君,才是我们天下的王。”

他和我印象中的儒家弟子不一样。

“子房不过是众多儒家弟子之一。”

“硝烟飘到了遥远的尽头,战场已被风沙掩埋,呐喊在空寂里沉默,古剑在残风中腐朽,为战斗而生的灵魂,开始为生存而战斗,没有号角的年代里,生存,是唯一的长路。”

古时的社会,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深处在高中的我们,何况不是这样。我们与同学竞争,我们使自己赶超他人,为的是三年后的`一张通知书。我们为自己的未来拼搏,为实现目标努力。

“当一个人脚下有更高的山峰去攀登时,就不会在意脚下的你泥沼,也才会以更平静的方式去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我们为了目标的实现,付出了自由。我们呐喊彷徨泪水,每次成绩的排名我们都暗自落泪,却还是以最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下一次考试、下一次竞争。

犹记当年竹篁,苍翠如涛,天光随云彩;水影纵横,指点黑白,落子定尘埃;浮生歌,玉砌楼台,春去秋来,凭栏阅桑海;映日含章,道常参商,风华尽慷慨。

犹记当年风萧,衣袂翩翩,纵马携长剑;胸怀天下,淡泊流连,潇洒歌一阕;浮生歌,玉砌楼台,春去秋来,凭栏阅桑海;映日含章,道常参商,风华尽慷慨。

第15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直至后来韩信之死樊哙没落,我蓦然明白,那是你一生做过的最正确,最智慧的决定。

所谓世事无常,无非是在进退取舍之得陇望蜀,患得患失,我们总是一边抱怨着今日所失去的种种,一边幻想着未来,欲望成就了事业与梦想,让我们在得到一个个目标时振奋激昂,它也同样主宰了我们的生活,左右了我们的心志。张良将庇佑天下的目标铭刻在心里,为之拼搏努力,在实现梦想的那一刹那,他选择面对自己的本心,从权利与欲望中挣扎出来,选择了放下。

余秋雨曾这样说:“成熟是一种冲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张良曾站在中华文明的顶峰,脚下踏着的,是无数将士马革裹尸的豪情,是无数平民家破人亡的绝望。一个帝国的崛起,要多少鲜血祭奠才不算铺张?他的心中有一把标尺,度量着人生的得失与价值,在这条道路上,有太多人迷失了最初的方向而最终怨恨彷徨。而张良的'成熟正是最终远离是非归隐山林的决绝,正是在目睹太多无可奈何后对苍生最后的柔情和善良。

谢谢你,让我懂得了胸怀天下的力量。

人生之路如此艰险漫长,坚守本心,便是在每一次面对黑暗时内心永恒的光芒……

第16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你曾经站在长江边,观乱石穿空,望惊涛拍岸,在滚滚浪涛中忆起周郎雄姿,感仕途之艰辛,叹人生之苦短,却又乐享清风与明月。

青年时的你,心中定有满腔豪情吧!但造化弄人,你被一贬再贬,心中不免有些沮丧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独自一人邀月饮酒,在月圆人团圆的时刻忍受着思念同胞的煎熬。

你说高处不胜寒,但在被贬之后却又悲伤不能居高临下一睹万山巍峨。在你的言语中,哪一句才是出自肺腑?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看似自在,内心的苦闷又能与何人说?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你对天对地,诉说人生苦短。谁都知道你内心的悲苦,可忽然之间,你似乎已看开一切,明白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非汝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处身自然,闻风声,观险山,感谢造物者之无尽藏。

这是真的吗?你真已看到官场外的这片大千世界?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不得不佩服你的乐观与豁达。

你的诗文独领风骚。在你的.文章中,总能看到高山明月流水行云,自然被完美地画在你的笔下。每一个你曾驻足的地方,都能感受到你的豪迈。你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gǔ)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明江山不可复识。你华美的语言与豪迈的情感交相辉映,演奏出一曲激昂的旋律,再用清江皓月作背景,怎能不教人心醉神迷?

逝者如斯,终不复返,瞬之间,千年已去。江水翻腾着黄沙,历史在眼前不断演绎。滔滔江水卷走了一场著名的赤壁之战;卷走了周郎的雄姿英发、诸葛亮的才貌与智慧;也卷走了鼎盛繁荣的唐宋文明、持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还卷走了前一秒的我们。这一切都已被刻在历史的沙石上随着时间的河流慢慢远去。

我站在这里,在滚滚江水面前,与一千年前的你对话。

第17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还有一种强烈的难以忍受的气氛,而且不是卵巢。”这就是苏轼眼中的张亮。苏轼认为英雄是不够勇敢起来战斗的。真正的英雄不应该被羞辱震惊,不应该无地自容的愤怒。应该能忍。

「忍」是什么意思?忍耐就像我心中的利刃。韩信之所以成为无敌的军神,是因为他能忍受双腿的屈辱。勾践要能忍受亡国亡国灭吴的屈辱,刘邦要能忍受淮阴称王称霸天下,司马迁要能忍受宫刑的'屈辱,成为全家的绝唱。他们都是因为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而成功的,所以能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忍受。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张亮成功是因为他从黄石得到了《太公兵法》。但苏轼不这么看。他认为黄石老人教给张亮的不仅是《太公兵法》,还有隐忍。当张亮再三为黄石的老人捡鞋时,他似乎并不觉得无聊,为老人穿上了那只鞋。即使祖上三代都是贵族,也没有嫌弃。张亮能够忍受小仇恨,制定大计划,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项羽的失败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承受不了,就算他能扛鼎,又有什么用呢?那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勇气;刘邦之所以能赢得天下,并不是因为他的功夫有多好,而是因为他能孝敬贤士,能忍受项所不能忍受的,所以他能成为楚汉之争的胜利者。

我们呢?生活在现代的人,我们不需要忍受吗?我不这么认为。当你的老板对你大喊大叫时,你只是把门留在后面吗?屋檐下的人,哪有不低头的。当你发现自己再也承受不了的时候,想想自己的家庭,想想自己的责任,也许到时候就能承受了。

忍耐不是向别人屈服,而是为自己积蓄力量,等待下一刻爆发。如果被陷害了,可以忍;

忍不是你怕什么,而是你不怕的表情。如果你忍了,说明你掌握了真理;不是你做错了什么,是你爱的人不会受到伤害。如果家人误会你,骂了你,不要顶嘴,宁忍自己也不伤父母的心!现在你还说我们不用忍?

我觉得隐忍这个词应该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承,因为隐忍不仅是古人需要的,也是下一代需要的。

第18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不必用多么华丽的辞藻,站在风中,体验我的偶像苏轼的一生。

苏轼和他的弟弟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文学家,母亲出身于一个很有教养的家庭,所以注重于对他们道德文化方面的培养。苏轼小时候便知书达礼,一家人其乐融融,如沐浴在阳光中的暖风,令人舒心安适。

时光悄悄流逝,苏轼已成长为一个怀有远大抱负的青年,想为国家做出贡献。又是一年初春,他进京赶考,主考官欧阳修在看完他的文章后,给予了高度评价,17岁的苏轼考取了多少文人一生梦想的名次——进士。意气风发的苏轼自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殊不知上天还将给他更大的'惊喜。那晚灯会,苏轼遇见了正在观赏花灯的王弗,二人一见钟情,芝兰玉树与窈窕淑女的爱情自然是一段佳话。此时苏轼的人生顺风顺水,但没有人会得到所有。苏轼这一生浮浮沉沉,就像一片被风吹起又落下的叶,他任官40年,36年在漂泊。年仅半百,便失去了除弟弟以外的所有亲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他对爱妻离去的一片相思之愁;“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他对家乡的思念;“世间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是他对时光逝去的感叹……种种悲欢离合,只汇成一句潇洒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仅是一种豪迈的豁达,更是一种可贵的达观。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我想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吧,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

偶像是每个人心中的明灯,是未来的指向标。“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对生活的态度,它引起了我的共鸣,启发了我积极乐观,面对挑战迎难而上的学习态度。

第19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据我多年“苦”学,对苏轼那老头还是颇有了解,毕竟也是学了几篇他的古诗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在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蒂、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主要作品为《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等,其集为《东坡文集》。其诗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豪放诗派。我眼中的苏轼——他豪放。

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大汉,手持铁板,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一生虽历经风雨,漂泊不定,坎坎坷坷,但却有着我们没有的豪情壮志。即使到了晚年依就英姿蓬发,好若“老夫聊发少年狂。

我眼中的苏轼——他多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然而他对自己过世十多年的妻子仍然深情无限,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那小轩窗前的“相顾无言”让世人陪他洒下千行心泪。

我眼中的'苏轼——他放达。

苏轼因黄州诗案而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也随风而散。

我眼中的苏轼——他爱民。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乃是千古流传的佳句,而苏轼也是被贬至此——杭州。然而他没有悲伤,没有愤愤不平,没有妄自菲薄。只应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

谁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谁说“杨柳岸,晓风残月”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谁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为李后主吟唱?

谁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为李后主吟唱?

豪放的苏轼,多情的苏轼,放达的苏轼,爱民的苏轼,我眼中的苏轼。

第20篇:从苏轼谈张良高三作文

神宗年间,宋朝的国力大不如仁宗在位时那样鼎盛了,在王安石的带领下,改革派与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大战,众多官员、文人牵连其中。

这 里边也有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大文学家苏轼。此时,苏轼坚定地站在了保守派一边。人们可能认为他是当时的“反动派”,孰对孰错,不妨让我们来看看改革派“动” 的结果:这次变革从决策层到执行层都做得不是很好。决策层不切实际,执行层各个心怀鬼胎。经过这场变法,宋朝国力再次大幅衰退,不但惹怒了王宫贵族,就连 老百姓也怨声载道。因此,有历史学家称“王安石变法”是脱离实际的“乱变”。所以现在看来,苏轼虽然是个“保守派”,但“保守”得有理。

然而,在改革之初,王安石一派也曾权倾一时,反对派则备受打压,连老臣司马光也不放过。同属一派的苏轼则更加悲惨,在“变法”的洪流中,他逆流而上,但却被洪水“冲”出了京城,外放至黄州。

苏 轼虽然官场失意,但其人生并不完全失意,这是他比柳宗元的伟大,也显示了他个人性情的豪迈。苏轼没有沉沦,反而从被贬的痛苦中、从让多少人不能自拔的“国 恨”中清醒过来。他把他的理想和激情寄托在一篇篇意气风发的诗词中。此外,他还悠然于耕田种地之中,每一次弯腰都显示出他的坚定和顽强。有些文人自恃清 高,宁可饿死也放不下架子,而苏轼却敢于从一个文质彬彬的士大夫变成一个“汗滴禾下土”的自耕农,实现了自给自足,这也证明了他不像一般文人那样固执而缺 少变通。如果把他的那五十亩荒地比作种植人生的土地,苏轼这棵本不茁壮的苗却能在这贫瘠之地顽强的'生存下去,这哪里还有一丝酸酸的文人、失意的犯官的痕 迹?

他的激流勇进我应该赞美,他的坚强不屈令我敬佩,他的豪迈诗句给我力量,他的壮志豪情催我奋进。

苏轼,我心中的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