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网作文体裁节日作文内容页

写端午节的作文200字

2023-09-02 07:21:01节日作文访问手机版打开翻译

第一篇:写端午节的作文

今天是端午节。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最有趣的要数划龙舟了。中午我们吃完饭,就去国际会展中心附近看龙舟赛。只见河岸上人山人海,大家都热情高涨地等待龙舟赛的开始。由于我个子小,根本看不到,爸爸就抱着我挤到人群中去。

哇,江面上可热闹了,有好几条龙舟,其中有一条最引人注目。船上的队员全是女的,她们穿着整齐的服装,神采奕奕!忽然,女子龙舟队上有一位阿姨在向我挥手,这是谁呀?仔细一看,原来是舅妈。舅妈坐在龙头上扛着大旗,可威风了!比赛开始了,没一会儿,舅妈那一队就落后了,我和爸爸一直为她们加油助威。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齐心协力,划得很有节奏,快到终点时超过了男子龙舟队。而男子龙舟队由于太紧张,鼓声大乱,最后还翻船了。女子队赢了,我们也为她们欢呼,喝彩!

这真是个难忘的端午节,我真希望我快点长大,也去参加龙舟大赛!

第二篇:写端午节的作文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慈祥的奶奶,亲爱的妈妈,和蔼可亲的幼儿园阿姨,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就像一杯杯香气扑鼻的清茶,让我们回味无穷。下面就让我说一个我所知道的民间传说吧!——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有一个传说,在全国流传很广,是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由于秦国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可是始终不忍心放弃自己的祖国,然而又有心无力,一气之下,于当年的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河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忧伤,纷纷涌到汨罗河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了船只,托起他的身体滑来滑去,百姓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把米饭捏成团蒸熟扔进江中,久而久之,每一年的五月五日就成了我们的节日。

第三篇:写端午节的作文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要来到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节,我们青少年儿童就合唱这首朗朗上口的儿歌。

端午又称重午,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系在一起,比如用红 、黄 、蓝 、白 、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脚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各户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 、黄瓜 、咸鸭蛋黄 、黄豆瓣包的棕子 、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黄”字,还要穿“五毒”的小褂子,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一大早,人们都去看赛龙舟。比赛场上的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生龙活虎。发令枪一响,龙船似离弦的箭,又象猛虎下山,势不可挡。队长一边打鼓,一边为队员们加油,在震耳欲聋的鼓声下,队员们的力气也好像涨了三分。

其实,赛龙舟的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纪念屈原。

第四篇:写端午节的作文

家乡的端午节家乡的端午节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中秋节,重阳节和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我最喜欢过端午节,因为这天非常有趣,让我来告诉你吧!端午节的前些天,街道上到处是卖荷包、香包的,五颜六色,五花入门,让人眼花燎乱。到了端午的前一天晚上,每一家都会炸油饼,包粽子。做好吃的东西给客人和小孩们吃。我最喜欢吃粽子。每次当端来粽子我的口水就直往下流。吃完自己的还想跟别人抢。端午节这天早上,人们起得很早,因为人们要去山上找艾叶。你一定想知道找艾叶干什么的吧?实话告诉你吧,在门上插艾叶的意思是为了给全家带来平安、幸福和美满。端午节这天,我喜欢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以带上各种各样的荷包和香包到处炫耀,据说香包的香味可以防止被蛇咬到。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只觉得带上这些东西很好玩。这就是家乡的端午节,希望你也说说你们家乡的端午节。

第五篇:写端午节的作文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民间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都要用吃粽子来的方式纪念他。

姥姥住在她自己家,每当端午节的时候我们都去看望她。她坐在沙发上为我们包肉粽子。由于我的好奇心强,所以有时就看姥姥是怎样包粽子的。姥姥笑眯眯的说:“为什么总看我包粽子,是不是想学呢?”我点头称是。“那我就教你吧!”姥姥爽快的答应了。首先,准备猪肉、粽子叶、酱油、鸡粉、盐和糯米。先把猪肉切成一块一块的,用酱油、鸡粉和盐淹上。再把糯米洗干净,等猪肉淹好了。就可以包粽子了。

只见姥姥先把粽子叶折成一个不封口的`三角形,放上糯米和猪肉,并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再用粽子叶封上口并拿线扎紧就可以入锅了。现在轮到我了,由于我是第一次包粽子,馅放得太多了,都被挤了出来,馅放的太少了,粽子瘪了,线绷得太紧了,把粽子叶都绷破了。再包第二个时我就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慢慢包,终于包出一个和姥姥差不多的粽子。

通过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做事不但要注意结果,更要注意过程,因为只有过程,才能带给人们一种快乐。

第六篇:写端午节的作文

端午的味道,是那种清香,浓郁的传统习俗的味道。

端午*粽子

离端午还有几天,大街小巷里已是粽香弥漫。各种各样,应有尽有。这粽子叶的清香和糯米醇香混杂而成的味道,让我流连忘返。期盼着一个又一个的端午的到来。这阵阵的粽香,让我魂不守舍,总想吃掉那清香,浓郁的端午的味道。

端午*艾叶

每到端午时节,家家户户的门前总会插上几束新鲜的艾叶。既能防蚊又能辟邪,真是一举两得。同时,灰暗的墙壁也被几许青绿点缀,便有了端午的味道。直至艾叶枯黄也不取下来,带来年端午的时候再换上新的。

端午*龙舟

端午,总能听到隐隐的鼓点从遥远的地方传来。远方的某地一定又在进行龙舟竞渡了。几十个人在一个龙舟上划,不仅是对龙的纪念,还是端午的味道中的传统的味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是最浓郁的味道。

这就是端午的回忆,端午的味道,是我最喜欢的几种味道。

第七篇:写端午节的作文

我过了许多有趣的节日,可今年的端午节是我最快乐,最难忘的。

端午节那天,我和妈妈早上去菜场买了一些棕叶、糯米。回到家里妈妈把一个盆子里装了水,把棕叶放在里面,我很纳闷就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要把棕叶泡在水里?”妈妈说“棕叶泡在水里才不会发干变硬,这样我们才好包呀!”噢,原来如此。妈妈洗好米,也将米泡在水里,我连忙对妈妈说“妈妈,米泡在水里,也是和棕叶一样的道理吧!”妈妈点点头说“是的。”

终于开始包棕子了,只见妈妈将两片棕叶重叠在一起,将大的一头圈成一个漏斗的样子,然后放入米,再把多余的叶子顺着漏斗包裹起来,最后将绳子横在三个角中间,绑好两个角,这样一个棕子就诞生了。

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包,可是我的棕子真是漏斗,一不小心,米就一粒一粒的往下落,妈妈告诉我在卷成漏斗形状时要注意不能有缝,那样就真成了漏斗了,米在放进去的时候也要按紧了这样煮出来的米才结实。我小心翼翼的包着,终于我成功了,我特意将我包的棕子用绳子系好,这是我的劳动成果,我要留作纪念。

我很高兴,我学会了包棕子,所以我忘不了今年的端午节。

第八篇:写端午节的作文

我一睡醒,就闻到了粽子的香味,我马上想到今天是端午节。我赶紧穿好衣服,起床吃早饭。我迅速地把牙齿刷好,脸洗好,兴奋地跑向餐桌,只见:一桌子上满是粽子,大大小小,有我最喜欢的肉粽、红枣粽……还有其他像白米粽、豆沙粽……我高兴极了,立即叫奶奶帮我煮三个小粽子、一个大粽子,我一说完,奶奶就拿着粽子进了厨房。不一会儿,粽子就煮好了,奶奶把粽子慢慢地端出来,我马上跟了上去,先从盘子里拿了一个小粽子,迅速拨开粽子皮,一口气把一个粽子吃了下去。

吃完早餐,爸爸妈妈一起带我去常熟看赛龙舟。一到常熟,运动员们已经准备好了,只听见一声枪响,运动员们奋力向前划,般头的运动员在奋力击鼓。“一、二、三,比赛结束”。最后一条船也到达了终点。我乐不思蜀、流连忘返,爸爸妈妈拉着我回了家。

这真是个美好又精彩的端午节。

第九篇:写端午节的作文

昨天,我看见妈妈在菜场买来了粽叶,才知道原来端午节快要到了。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端午节的一件趣事。

去年的端午节前一天,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知道人们以粽子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到了端午节那天,妈妈给我两个粽子,叫我快点吃了,而她自己去外婆家了。这时,我突发奇想,拿着粽子急急忙忙来到村旁小溪边,把粽子一个一个投进了溪水中。我想:我虽然现在到不了汨罗江,但是我把粽子投进小溪里,这溪水流啊流,可能会流进汨罗江的,这样就可以去喂那里的鱼、龙虾、蟹,保护屈大夫的身体了。想着想着,我开心地笑了。

不多久妈妈回来了,看见那两个粽子不见了,就说:“吃了两个粽子啊,真不错。”这时,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我做的事情告诉妈妈。妈妈听了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你可知道汨罗江在湖南的东北部,我们这里的水能流到那里吗?”我呆呆地摇了摇头。妈妈笑着说:“没关系,我的女儿很有爱心,值得表扬。”

看着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第十篇:写端午节的作文

在我们记忆中,端午给人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节期间,我们除了可以吃上香喷喷鸭蛋,还有让人记忆深刻粽子呢?

包粽子也是端午保留节目之一。妈妈与阿姨总会买了好多粽叶,用水少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煮熟。然后在妈妈与阿姨一阵灵巧忙碌之后,我们小孩便馋猫般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时刻到来……

长大了念书才知道,包粽子习俗与我国历史上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呢?据说屈原跳入汨罗江后,群众为了不让水里鱼咬着诗人身体便做了好多粽子,扔到水里。这样鱼儿有吃就不会伤害到诗人了。于是,为了保护并纪念这位伟大爱国诗人,后来有了更为热闹“赛龙舟”。

我们村里没有赛龙舟,但在黄石每年都会有这样热闹非凡场面出现:

在木兰溪畔,人们早早地围在岸边,锣鼓震天鞭炮齐鸣。水面,数支整齐龙舟队伍,衣裳鲜艳随风飘扬,小伙子们激情澎湃跃跃欲试。随着一声锣响,各支队伍争相竞发,大家齐心协力,奋力争先。这一刻,鼓声、鞭炮声人们呐喊声……凑成一片热闹非凡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