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网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解放:终局营救》观后感

2023-07-27 08:51:01观后感访问手机版打开翻译

《解放:终局营救》观后感 篇一

斗争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方式,而战争又是其中最直接最暴力的,他集中体现了我们人性的丑与美。但话是这么说,其实除了统治者、战争狂人和无知无畏者之外,大致是没有人喜欢战争的,管他社会进不进步,我是来打酱油的,关我屌事!老百姓都是这么想的,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另外就是战争的正义性很多时候其实我们无法正确地判断,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战争本身是带有破坏性的、摧毁性的,他席卷一切,势必造成巨大的方方面面的伤害。所以,有时候战争正义性的判断并不仅仅与发起战争的目的有关,而还与战争的破坏程度息息相关。所以,战争很多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好东西,看战争史的时候我们要树立这样子的观念,要有反思的精神,即使很多事情已经过去了,无法挽回,我们也应该在战争的过程中吸取其中的教训。

这是我看战争史的一点心得。至于说在战争史中我们要反思些什么东西,我觉得很复杂。我只能说几个例子,譬如说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政权存在的法理性、其受民众欢迎的程度;可以看出各个政权所实施的政治、经济政策正确与否,可以看出战争中双方主要将领尤其是直接指挥的将领的个人能力,还可以观察一下战争对双方造成的影响,以及战争最终的后果。

解放战争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我始终觉得这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至少他决定了我们100年的命运,解放战争双方的输与赢,决定了1949年或者别的一个什么年份之后100年我们的政治制度、文化经济、生活习惯。也决定了很多人的爽与不爽,决定了我们今天到底是流落街头,还是高高在上。

《解放战争全纪录》其实是一本很一般的书,他的腔调比较老,观念比较旧、思想虽然激昂但是神经麻木,但贵在他保存了比较多的资料(即使很散),至少是一个官方资料的汇总,很多地方写得很细,虽然经常有健忘症,很多文句重复出现,但至少表明,他愿意提供给读者完整的详细精确到个位数的资料。这本书的缺点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太偏颇了,太公式化了,严重的革命样板戏残余的感觉,这也就是我这篇文章起这么一个题目的原因。

《解放:终局营救》观后感 篇二

由韩三平总策划、李少红总监制、总导演的影片《解放:终局营救》以“追寻着没有战火的世界”为宣传标语,周一围、钟楚曦、钟汉良三位实力派演员出演,战火硝烟扑面而来。

电影《解放·终局营救》的故事发生在平津战役总攻打响前夕,周一围饰演的解放军炮兵侦察连连长蔡兴福所带领的解放炮兵侦察别动队将要执行一个特殊的火线任务——不仅要将中华革命党重兵看守的地下兵工厂一举摧毁,还要救出被关押在监狱中的人质。一场以寡敌众的“不可能完成”行动在中共地下党的协助下迅速展开。

凭借极具冲击力的城市战争场面和争分夺秒的生死营救剧情,这部以平津战役总攻前夕为背景的战争题材电影开启了与观众见面的“倒计时”模式。

“平津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拥有决定意义的一战,其主战场便是天津这座城市,因此,大篇幅的“城市巷战”也成为了该片最大的看点之一,而如何将这场战争尽全力还原则成为了整个创制班底最大的挑战。

为保证影片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剧组实地建造了一座老天津城,除了极具当时特色的屋顶群、下水道等建筑,还1:1搭建了当时的重要战场——解放桥。汽车与电车的追击战更是最高程度地还原当时子弹纷飞的场景,把电影的气氛带上了一个小高潮。如此认真的态度赢得了不少网友的赞许:“看战争片爽是一方面,更主要是真实,给个最大的赞,剧组用心了!”

除了抓人眼球的宏大战争之外,该片力主在“大战争”之中刻画“小人物”的叙事手法也颇有看点。前去执行解救人质任务的解放炮兵侦察别动队因人手不足只能谨慎地避开宪兵视野,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却又随时准备交火牺牲的模样,观者也不禁为他们捏把汗。

影片总监制兼总导演李少红表示:“这次的战争题材对我而言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们并没有走‘大而全’的路线,而是想拍战争摧残下普通人命运和情怀的故事。”正因如此,此次电影发布的一组剧照也同样展现了战时普通人最真实的模样。

《解放:终局营救》观后感 篇三

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本厚厚的理论书。《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内容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内容是附录。从总体来看,这套书对战争的定义,作战的方式等写得都很详细,细小到每一个环节。但这样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和啰嗦,不如《孙子兵法》那样简洁,给自己未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真正的精读此书,反而怕引起教条主义,思维局限在一个区域。不符合战争多变化的特点。并且对我这种对军事不了解的初级读者来说,读着颇为费力。

《战争论》第二卷,我认为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尤其喜欢关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战争中,我一向都喜欢防御,而对进攻兴趣不大。其中还谈论到战争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争就是政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政治服务于王权,是王权的工具,间接的军权也是服务王权。所以军事一直处在附属地位。如果金权超越了王权,军权依然能保持最初的样子,只是换了个服务对象而已。

书中大量列举了腓特烈大帝、拿破仑的战争事实,以前我对拿破仑进攻沙俄而遭到惨败一直很感兴趣(因为希特勒也是败在这里),在书中也得到强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说,只是最后总结性言论里说道,拿破仑的错误在于没有认真对比俄国与欧洲诸国的区别,用攻打欧洲诸国的方式去进攻俄国,结果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

此书内容太多(有77 万字),并且都是理论性言论,我承认自己并未完全消化,这套书和《国富论》一样,等过几年后,我一定会重读的。

《解放:终局营救》观后感 篇四

昆汀最初的整个设想《被解放的姜戈》就是一个黑奴后来变成赏金猎人的故事。昆汀解释:“在这个国家继续着的痛苦和苦难是难以想象的,这使它更符合意大利式西部片的诠释。”所以也就有了这部致敬意大利导演塞吉奥`考布西1966年执导的经典作品《迪亚戈》的意大利式通心粉西部片。

电影带着政治指向就容易引起争议,昆汀用他黑色幽默细说着美国历史上的那段黑暗的历史,历史在常人眼里是沉重且带着积淀,电影里无厘头的台词对白,背景,好似那个年代只是一个黑暗的童话,3K党出现在故事中(美国内战时期),这实际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只是昆汀用他一贯的乖张讲述着故事,影片《被解放的姜戈》带着浓厚的“昆汀色彩。”只提供纯粹的.审美判断,昆汀在《被解放的姜戈》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将动作的形式美用唯美化,浪漫化的处理手法表现到极致炫目,忽视弱化其中的社会和道德教化,这就能理解昆汀为什么让3K党提前出现了。

说起动作片,我想到了香港导演徐克。徐克,喜欢在乱世中创造故事,乱世是现实的写照是对历史,对现实,对人生的观点和看法,更多的批判着人性与政治。徐克的反叛与颠覆,跟之于自我意识的强化,他的《地狱之门》,《第一类危险》,《蝶变》是他最初的“离经叛道”之举,而《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黄飞鸿之狮王争霸》,则是他在不断破而立之中,沉淀着的哲理化的思辨。

从视听上来说说我喜欢的两个导演,他们都在动作片领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标志。徐克,喜欢在旧原型的框架基础之上,传承经典武侠叙事文本,进而融入新的演员,场景,代表作有《新蜀山剑侠》。昆汀,喜欢用非线性叙事来讲述故事,个性化的对白,传承暴力美学之精髓,取得算是独立电影的成功,代表作有《低俗小说》;徐克,注重对动作的展示,结合运用广角镜头和加强透视效果的仰拍镜头,代表作有《笑傲江湖》。昆汀,将美国本土B级片的黑色暴力风格发扬光大,以视点切分剧作结构、利用声音剪辑进行故事衔接等电影手法都对以后的影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落水狗》;徐克,对动作的独特展现,在形式上借鉴戏剧和杂技的动作,清晰展现动作和姿态的速度感,节奏感和美感,代表作有《龙门飞甲》。昆汀,经典个性化的对白,令人难忘,热衷于暴力与血腥的结合,秉承了《发条橘子》中的戏谑和仪式化以及《出租汽车司机》中的真实和残酷,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产生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代表作有《无耻混蛋》;徐克,引入喜剧元素,冲淡暴力呈现的负面影响,使动作的呈现方式更富情趣,代表作有《最佳拍档女皇密令》。

昆汀,影片的圆型结构和暴力主题成为众多电影竞相模仿的对象,它还引发了黑色帮派影片和疯克音乐的复古潮流,代表作有《罪恶之城》(他为特邀导演);徐克,在视觉图谱和造型上吸引了民俗的营养,代表作有《青蛇》。昆汀,视效上追求夺人眼球,喜欢将纯白的事物染上诡谲的血,代表作有《被解放的姜戈》;徐克,潇洒自如的情义书写,代表作有《笑傲江湖2之东方不败》。昆汀,擅长用极端而黑色的手法表现暴力其作品常以分格镜头,非线性叙事法进行,场景中常有大量的脏话,以及夸张的血腥与死亡场面。其血腥画面不着重写实与恐惧感,而在人物对暴力轻松舒畅的态度及幽默造成的有趣不协调感,将暴力娱乐化。其中也常出现“墨西哥式决斗”场景,即好几人持枪互相指著对方的场景,这是刻意模仿1960—1970年代意大利风格SpaghettiWestern电影的做法,代表作有《杀死比尔》。

先破后立!我们在生活中是冷眼看世间百态还是笑看他人指点江山?在其中我们的故事有多少真实性,多少欺骗在里面,只有处在故事中的人们才知。每天有人往生,带着负担的回忆是否有着不可承担的重量,我们能否去埋怨那些转瞬逝去的事物呢?人们只能凭借自己稀薄的记忆去做痴痴的回想。尼采常常纠结着“众劫回归观”,那些预先的事情,它是否美好,是否恐怖,是否崇高,是否会死去,都带着影子的重量。

《解放:终局营救》观后感 篇五

电视连续剧《解放》再现解放战争全过程的可歌可泣历史故事。片中以历史事实为依剧,用了大量的镜头描绘了,周恩来,朱德等军事家政治家,叱咤风云,文韬武略,在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谱写了一曲“英雄创造历史”的颂歌。

剧情从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开篇,描写了国共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条战线上的殊死较量。其中重点对中原突围,延安保卫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渡江战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史诗再现式演绎,以及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全过程。从剧情上较完整地反映了我党从生死攸关到发展壮大,再到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

《解放》探讨的不仅是军事集团之间的较量,或者两个党派的较量,更是中国两种命运的选择,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看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共产党会打败GM党?为什么GM党的“飞机大炮”会打不过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想想从1946到1949,才不过三年的时间,国共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等竟来了个如此大的逆转,这是为什么?我想关键还是在于人。用当中蒋介石对儿子蒋经国说的那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根据《解放》这部电视剧,特为蒋介石总结了几点失败的原因,当然,我的历史学的不是太好,完全是根据电视剧描述的那样 来进行总结:

首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就本身违背了人民反对内战的意愿,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蒋介石没能领悟到,这也是输给毛泽东的最大原因。用后来蒋介石自己总结一句话“在中国我们没有进行土地革命,结果土地革了我们的命”,解放军的胜利不仅是依靠人民的子弟兵,更是因为有党的正确领导,有翻身农民的潮水般加入,有老百姓源源不断的支前民工,还有因为大量俘虏兵转眼变成王克勤式的我军战士;而GM党军队一败再败,是因为其性质决定官兵缺乏正确的目标,军心涣散,相互拆台,争权夺利,钩心斗角。这样的一直军队,放哪都是不可能打仗的,更不要提打好仗了。

《解放》介绍了不少的经典语录,例如,说蒋介石在制定战略方针时,从不看重人民的力量。这是蒋政权性质所决定的,他要顾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就难以顾及人民的利益,必须要压抑人民的力量,“民可用之,不可知之”。今天的领导层虽然也在高调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但是,它也走进与当年老蒋相似的困境。既要人民作主人,也要人民作奴隶;既要照顾工人“基本利益”,又要让老板发财;既要高管高薪,又要职工“低保”;既要当官作老爷,又要“不脱离群众”;既不放弃共产主义,又要发展资本主义;既怕脱离人民,又怕人民。高管们薪水那么高,是不是他的能力与贡献有那么高?工人薪水这样低,是不是他们的能力与贡献就这么低?说到头,还是一个政治理论问题,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

《解放:终局营救》观后感 篇六

如果有一部电影,以历史上著名的平津战役为故事背景,以“解放”作为全片主题,一般人难免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会是一部说教意味浓厚的作品。但实际上,《解放·终局营救》在预告中便已呈现出很强的观赏性。

空灵而又略显悲壮的吟唱女声中,一幕幕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伴随着铿锵有力的节奏,逐次映现在人们视线中。炮火,废墟,机枪,画面保持着阴冷的质感,令人心生压抑。在一个镜头中,一个身穿红衣的小女孩一闪而过,在因炮弹激起的灰尘中夺路而逃,不仅令人担忧她的安危,更令人想起经典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中,除了红衣女孩,周边战争环境一片灰暗,两者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电影的最后,战争中唯一的人性也被抹去,红衣女孩的结局令人心生震撼。这一表现手法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令人观后久久不能平静。

战争题材电影《解放·终局营救》当中红衣女孩这一细节的出现,足以让人对影片想要表达的人文情怀抱有莫大的期待。

影片总监制兼总导演李少红此前曾透露:“这次的战争题材对我而言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们并没有走‘大而全’的路线,而是想拍战争摧残下普通人命运和情怀的故事。”相信这样一个由小见大的视角,也更能引起观众们的共鸣。毕竟对大部分人来说,自己都算不上什么手可遮天的大人物,无论乱世还是盛世,都只是想好好活下去的普通人。

时光荏苒,我们应懂得“史不可灭”,要铭记于心,先烈们用青春和鲜血谱写了历史,我们也要勇于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因为这样的誓言,让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年轻人,让我们这些平常的普通人,“多了一些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也更平添了一些英雄气概。

正是,初心未变已坚定,砥砺前行不说难,披荆斩棘走向前,逆风顶雨意更坚。时间是最诚实的记录者,无数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守初心,担使命,他们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精准发力,他们找到扶贫的关键点,他们转变自身作风,提高工作能力,坚守在贫困第一线,为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一个国家正在逐步的走向繁荣富强。

《解放:终局营救》观后感 篇七

有这样一部电影反映了新中国成立的一段故事,那就是战争题材电影《解放·终局营救》。影片演员阵容强大,战争场面更是震撼人心。这部电影除了简单明了的力量感之外,还有另一种细腻的质感,造就这部层次分明,感情丰富的佳作。

电影以一九四九年的平津战役总攻前夕为背景,战争场面更是尽可能还原了当时老天津城的部分建筑。就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季节,战争一触即发,群众颠沛流离,炮火不断,无数英雄随时准备为了胜利而牺牲;火线任务,智勇突击。影片更是以“15秒、10秒、5秒”如此精准的时间来表现出战争的刻不容缓,使得激烈冲突的画面感更具有震撼力。这部电影无时无刻都充满着力量感。在“一战功成”预告片中,由邵兵饰演的第四野战军炮兵团长更是霸气侧漏,豪言全部歼灭,殊死力量,争分夺秒。

除了力量感,影片更呈现另一种质感,那就是细腻。这在人物的情感、细节和人文情怀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以周一围饰演的解放军炮兵侦察连连长蔡兴福为代表的解放军们,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远离苦难,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全队集结奋战到底;而由钟汉良饰演的遭遇暗算成为通缉犯的中华革命党军需官姚哲,历经坎坷,只是为了让下一代远离战争,以及心中的正义和良知。不同立场的人物都将在这战场上展现自己最为真切的一面,每个人物所蕴含的情感都十分丰富具体,触动人心。预告片中可看到,身穿鲜艳红衣的小女孩也是战争中难得一抹鲜艳,这一细节的描写让人对影片所传递出的人文情怀更加期待。

电影《解放·终局营救》的标语“追寻着没有战火的世界”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而刚与柔两种迥异不同的拍摄手法促进了影片内容丰富多彩。

每一位革命英雄就是一座丰碑,每一个感人的故事就是一面旗帜,他们所凝结成的红色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

通过观看电影《解放·终局营救》,我们才知道身边有太多太多默默无闻的英雄,才知道我们家乡有着如此厚重的红色基因。有国才有家!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一定要永远跟党走,时刻铭记革命先烈,学习他们英勇献身、精忠报国革命精神,永远为身为一名中国人而自豪骄傲!

《解放:终局营救》观后感 篇八

每当我坐在教室里听着老师传授知识,每当走在宽阔的马路上,看到旁边新建的高楼大厦时,就想起了无数革命烈士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感觉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天我看了《解放石家庄》这部电影,内容是解放军战士为了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将敌人全部消灭,取得了解放石家庄伟大胜利。他们不畏艰难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去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有一次我在家里做数学作业,一道应用题不会做,想打电话问同学,这时解放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消灭敌人的情景浮现在我眼前。

难道我就一道数学题也解决不了吗?我一定要想出来。我一边看书,一边想,终于找到了答案。还有一次,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办一份小报。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出了一份,可是老师说不服合要求,我就画了擦、擦了画,反复修改了几次,还是办不好,怎么办呢?不办了。猛然间,我想起了解放军在攻克城墙碉堡时,遇到了敌人强大的火力阻挡,采用了多种办法,终于炸毁碉堡。我怎么被这一点小困难吓倒呢?于是到报栏仔细看了十几个同学办的小报,受到了启发,吸取他们各自的特点,很快一份较有特色的小报诞生了。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起了解放军战士千方百计战胜困难、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精神,他们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