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4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合作学习中的实效性?下面结合我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问题引领,是小组合作交流的核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得如何,依靠教师主“导”得是否得当。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教材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设计有讨论交流价值的问题。
例如: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圆柱侧面积时,可设计学习交流问题如下:
复习:把圆柱体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体底面的(),宽等于圆柱体的()。也可能会得到一个()形,这时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等于圆柱体的()。
动手小操作:尝试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沿着它的高剪开,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探索:(结合看书本第33页例1)
①观察剪开的圆柱侧面,想一想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②你能用字母表示求圆柱侧面积公式吗?
小尝试:量一量你刚才剪开的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计算它的侧面积。
小发现: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直径或半径,又该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小提示:r=1→d=→c=→s侧=)你能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吗?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能消除学习新知识的困惑,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前提。
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充分考虑到:
人员配置合理化。合作学习小组以4人为一组,男女生人数搭配均衡;性格喜好搭配得当,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学习能力层次搭配有低、中、高,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人员分工任务化。各小组以组长为组织核心,根据各组员的特点作合理分工,汇报、展示、记录,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交流过程中,小组长充当主持人角色,力求做到人人有话说,不能让优生包办一切,也不让后进生躲进被遗忘的角落。小组成员分工每周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合作意识。
小组交流程序化。根据小组内的学习层次,把组员编号。如可分A、B、C、D号,后进或不善言语的为A,中等层次为B,成绩较好为C,组长为D。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及学习难度的高低,指定按不同的顺序进行交流。可让A、B号组员先发言,C、D组员作补充,把交流的主动权让给后进生,有利于小组团结互助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能提高小组的整体素质。
三、示范引领,是小组有效交流的助燃剂。
教师的示范引领。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缺乏合作交流的经验,因此教师的示范引领显得至关重要。教师抛出一个需要小组交流的问题后,可不必急于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可以请几位同学先在全班面前与老师展开交流,让学生学有榜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组的榜样力量。教师也可适当挑选在交流学习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小组作示范,让该小组享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成为大家追赶超越的对象,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培养习惯,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关键。
小组学生合作交流习惯的培养,是落实小组合作交流实效性的关键。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应逐步养成以下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学生进行思考领悟的前提,学会倾听是最重要的。善听者往往也善于思考,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倾听的方法:如听清楚发言的同学说了些什么;对发言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听听他的观点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等,让小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五、多元评价,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2022)》中指出,评价维度要多元化,在关注“四基”“四能”达成的同时,特别关注核心素养的相应表现。我们应结合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如,可以制订小组间的评分制度,小组内合作交流评价表等,让合作学习量化。
学生互相评价。可以从学生交流情况、责任落实、倾听、合作、分享等方面设计评价内容。评价可以用星级表示(最多获五星),也可以赋分值评价(10分)。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更多的挖掘组员的闪光点,让学生学会辨证的看待自己、看待每个组员的活动结果,通过外在的舆论调整自己的思路、改进活动的方式,使互评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师合理评价。教师的评价重点落实更到讨论交流的过程,对讨论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细节作适时的点评指引。要对组内所有成员的合作做为评价的标准,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赞许是由于他在小组交流中不断完善的成果。以此来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应做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交流有了质的提升,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效率一定有质的提高,“合作交流”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当今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与素养。只要我们遵循着这样的理念,教师和学生都会在每节充满生机的课堂中不断历练,不断成长!
第二篇:2024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一、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1、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确认。
很多数学老师没能正确地理解新课标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进行知识教学时仍然习惯性地占领了课堂上的“讲解”地位,致使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能够将自己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出来,难以实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甚至还有一部分数学老师生怕因为让学生进行思考过程太长影响教学进度,所以还不如以讲解为主,所以无法放弃对“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这样一来,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就遭到了非常严重打压,他们无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步调进行学习,而只能跟着老师的方向,其自身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都无法得到很好的提高。
2、数学教学缺乏和生活的有机结合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在这一阶段,学生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基本上都是能够在日生活发挥巨大作用的。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数学老师都存在“墨守成规”的刻板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只知重视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完全没有将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将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削弱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不仅如此,在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甚至对数学这一学科的知识产生误解,认为数学不过是一种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而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价值并不大,使得学生无法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产生深刻理解。
二、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策略
1、设计参与式的导入环节
为了改善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就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更好开展。如,教师可以选择用引导式提问的方式设计教学导入环节,让学生能够在数学问题的启发下,进一步提升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的预习活动能够在探究兴趣的驱使下更加高质量的完成,以此保障学生的预习质量,为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当然,在设计教学导入环节时,要想真正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数学老师就一定要坚持趣味性的原则,把学生更加关心和喜爱的话题和元素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参与式学习活动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是非常活泼好动的,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而单单依靠教学老师的严格管束是很难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数学老师一定重要先对学生的行为特性进行基本的了解,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性格、兴趣以及行为习惯之后再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参与式学习”活动,为学生设计更多具有趣味性的学习环节,让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加减法运算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好胜心和荣誉感的驱动下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参与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积极地投入到知识学习当中,以此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参与式学习
数学学习必须要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入更多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元素,帮助学生通过对实际实例或者问题的分析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从而保障参与式学习的质量,以此实现对学生数学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比如,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数学老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引入一些和生活化元素,把四则运算的问题套进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当中,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解读来挖掘对数学问题,从而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完成对实际数学问题的解答,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再如,解决问题:“妈妈去超市买了5斤桔子、3斤苹果、2斤梨子,而它们的单价分别是5元、8元和3元,请问妈妈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学生对这样的情境是非常熟悉的,通过联系实际的分析,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原来这个题目是在考察自己进行乘法和加法运算的能力,可以用所学的乘法和加法运算法则进行学习。如此一来,不仅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其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改变的不是教学内容,而是教学方式,那么我们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必然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适时进行相应的创新,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创设有效参与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参与式学习,以此实现对学生自主独思考能力的有效培养。
第三篇:2024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8月18日,我参加了全区初中数学新课标新教材培训。这次培训,我感受最大的是,与2011课标相比,2022课标的目标指向更加具体、明确,更加顺应时代的要求。课程基本理念也发生了变化。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变为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目标。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了。新教材也做了很大的调整,删掉了一些计算繁杂,缺乏实用性的内容,增加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来源于生活的例子,且更具有时代气息。与之相适应,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也具有新的特点:
一是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火花的进射。
二是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四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通过培训学习,为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教学一线教师,我将积极投身于新课改,切实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篇:2024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今天有幸和其他老师一起学习新课标知识。对于今天学习的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总体情况的介绍,首先老师提出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因此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到课堂中,不仅要让每一位学生在知识上有所收获,更要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发展。
随后吴正宪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此次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和调整?意义价值何在?作为教师要怎样将新课程标准要求落实到课堂实践中?这让我意识到,现在的数学课堂不再是用以前的标准衡量,更要贯彻新课标精神,学习研究不断实践循环往复的将核心素养细化到数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让数学课堂更温暖更智慧,让每位学生都在课堂中有实实在在的进步。
接着由史宁中教授从课标修订背景及要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向我们介绍了数学新课标修订情况,将2011版的课标与新课标的对比,让我们更清晰了解它变化的地方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同时史宁中教授也对核心素养的三方面内容作出解释,更加深入的理解到数学它不仅是工具,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法,使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核心素养的内容,每一位老师都对其作出了解释,这让我理解了课程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起着独特的贡献,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核心素养它作为学生学习该课程之后的关键技能、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因此作为教师的我要坚持学习新课标精神,努力在课堂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第五篇:2024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指出: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也指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本次课标修订的要点一是落实“立德树人”,二是实现“学科融合”,这是所有学科宏观的目标。而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们主动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用于表达。
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通过数学的眼光,可以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
在课堂之中不妨多给学生们一点时间去观察、发现、思考。陈旧式的灌输学生各项基础知识,算理算法,重复性的一次次练习,让学生们顿感疲惫和厌倦。像语文习作一样,让很多学生总是头疼,字数写不够,但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过后总能有源源不断的话语。在生活中所获得的感知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因此,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让他看到的苹果不只是又大又红,像小姑娘害羞地红脸蛋。而是数一数一筐有多少个苹果;一斤苹果多少钱;这些苹果堆成的是什么形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升学生的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2、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通过数学的思维,能够根据已知事实或原理,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构建数学的逻辑体系;能够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等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计算思维将各种信息约简和形式化,进行问题求解与系统设计。”——《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
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引起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有时候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之中,最好的课堂应在生活之中。如:学习百分数意义在哪?当然在于运用,我们生活用到百分数的地方太多了,在购物时比较哪种折扣方式更加的实惠?那杯糖水会更甜一些呢?哪款衣服消费者更喜欢?哪个景区游客的满意度高些?
再如,有一堆货物需要运输,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运输的方式最优化?清点物品时,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快速的清点完毕?很多事情要去做,怎么合理安排时间?这些都需要学生去生活中尝试,去探索大千世界、万物宇宙,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这些问题,或许下一个牛顿就在其中。
3、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通过数学的语言,可以简约、精确地描述自然现象、科学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能够在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构建普适的数学模型,表达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解数据的意义与价值,会用数据的分析结果解释和预测不确定现象,形成合理的判断或决策。”——《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
小时候听说晚上如若是满天繁星、月亮高挂,第二天必是晴天。其实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统计,就能得出这听说的结论真实的可能性。当孩子弄不清五加二加三等于几时,五个苹果加两个苹果再加三个苹果的表述让孩子茅塞顿开。生活中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对于不确定的事物也可通过观察、思考,推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从而实现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形成与其他学科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如果我们时常在教学中为学生渗透了一些物理、地理、化学的小知识,不仅能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其他学科的探索也是充满了好奇。
“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的教学应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课本,不拘泥于教师,鼓励学生到现实世界中去观察、发现、思考、探索、表达万千世界中无处不在的数学。
第六篇:2024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12年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刚好是2011版新课标使用时,转眼10年,2022年数学课标又进行调整,9月份就要开始实施。今天有幸聆听马复教授和其他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聆听专家报告,在修订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将双基拓展到四基,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将双能拓展到四能,增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还提出10个核心素养,这是基于“立德树人”思想的提炼。数学教育强调过程,需要学生亲身经历,获得经验。在2022版新课标中发展核心素养表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三会”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灵魂,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是比抽象上位的,引导学生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体现数学具有一般性的特征;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是比推理上位的,让学生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体现数学具有严谨性的特征;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是比模型更上位的,引导学生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体现数学具有应用广泛性的特征。
数学教育始终要贯穿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个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习得的,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渗透的。数学课堂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过程的经历,只有让学生深入探究这个结论的生成过程,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乐趣。市北区冯老师展示《有理数加法》的课堂,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单元结构化教学是如何开展,以及有理数加法法则是通过枚举大量生活实例,然后去掉背景,抽象出数学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明确分类标准,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加法法则,整个课堂注重学生的探索生成,而不是注重结果的运算。
听完专家报告,又聆听各区市对函数、代数式、四边形、统计、三角形、概率、圆这些单元的结构化教学设计说课,从说课中,让我对数学每一个知识模块有更进一步的深入认知,对重难点的衔接和把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不断学习是任重而道远,不仅仅要自己努力充电,研读教材和课标,同时也要提高业务素质,更好的让教学融合核心素养,让每一个学习数学的孩子都具有更高的数学获得感。
第七篇:2024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吴正宪教授要求学员们带着两个问题展开学习和分享,即:“2022版数学课程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和调整,她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和“如何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落到课堂实践中?”让数学课堂更温暖、更智慧、更丰富,让孩子们都能在课堂教学的生活中都有实实在在的进步。
史宁中教授的《义务教育数学标准修订总体情况介绍》从“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展开数学课标修订总体情况的介绍。
通过学习,让我明白课程改革是从上世纪的教学大纲发展到如今的课程标准,也就是从双基到四基、从四基到核心素养,从以往注重结果性教育到注重过程性教育发展的变化,明确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经验的积累;新课标注重各学科的融合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课标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教学相长;义务教育数学总目标“三会”,统领四基、统领四能、统领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的学段的变化体现在主题整合原则,形式上基于抽象,理念上强调核心素养;教学上应该注重整体设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数学化的过程培养。
我的理解是课程标准类似于国家的宪法,专家的各模块的解读相当于司法解释,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所悟,将所学所悟运用到实践中。
第八篇:2024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通过数学的思维,能够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等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数学的核心能力是思维能力,以往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一直以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为核心,这种教学理念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在讲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数学的习惯。
一、在课堂互动中渗透数学思维。
想要保障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渗透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互动,以任务为驱动启发他们思考并提出与“数学思想”相关的问题。然而观察现阶段的课堂活动不难发现,大多数师生在活动方面的表现都存在一些不足。部分教师存在“互动会让课堂从有序变得混乱”的错误认识,因此不积极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没有主动引导学生围绕“数学思想”展开互动交流。还有部分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追赶教学进度上,忽视了开展互动活动,也对数学思维的渗透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部分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对学科知识存在“刻板、无趣”的刻板印象,学习时也会出现不积极参与课程活动、不主动与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不主动提问等被动学习的表现。如此,数学课堂会变得更加沉闷无趣,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受到严重限制。
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调整课堂教学理念,加强对组织互动环节的重视,并在组织互动的同时渗透学科思维教学元素。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鼓励他们在互动中围绕“数学思想”话题提问。这样一来,学生们对互动活动的参与更加深入,摆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问答模式,他们对课程知识的讨论自然更有深度,进而有效地渗透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二、教学内容具体化,营造思考氛围
通过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以专业的眼光仔细阅读和理解教材,结合教学的要求,适当地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将学生的思想与教育的进步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想与时俱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通过类似类比问题和梯度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每个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想到的都不相同,有的学生思考得比较全面,有的学生思考得比较片面,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想要提升思维的灵活性,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才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人民币换算”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对“人民币”的认知,并让学生思考“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在学生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讨论,营造了思考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求知欲,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
三、开展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不能保证学生有正确分析几何问题的能力,这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学习知识。例如,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来分析问题,教师可以使用传统的思维方法来帮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而且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解题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区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该在每个小组中挑选出一名成绩优秀并且领导能力比较强的小组长,以辅助自己的教学工作。在小组长的帮助下,小组成员都有具体的任务,在讨论的过程中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生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有效激发了数学思维。
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得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米、分米、厘米、毫米换算”知识的学习中,课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组中的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思维方式也都不相同,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就会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要发言,并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出来。这样,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在情境创设中渗透数学思维
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还需要加强对情境创设的关注,让他们在直观思考、情境分析中更准确地捕捉到数学思想信息,同时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点的学习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采用理论灌输,一味地向学生详解“什么是数学思想”,对这一抽象内容,思维逻辑本身就不够成熟的小学生自然难以理解,甚至还会由于“难以跟上教师思维”而出现严重的消极学习情绪,大大降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对其后续发展大为不利。因此,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教师有必要结合具体知识内容创设情境,在情境支持下构建一个更直观的课堂,以生活现象、数学问题为载体,使情境内容更加贴合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并分析情境信息”的方式探究学科思维。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们更容易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也更容易取得理想的学习结果。基于此,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学习到数学思想,加强对知识点的探究,教师也能够利用情境丰富教学内容,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有重要意义。
总之,数学是一门在研究和思考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学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技能,大量的实践研究证实,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有效训练来获得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第九篇:2024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十篇:2024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也体现了课程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数学课程要满足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正确价值观、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三会”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逐步形成的核心素养,也是进一步在高中、大学,甚至走向社会不断适用和提升的综合能力。
今年7月份,我参加了“和美课堂”2022年新课标“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提质增效、建构深度学习”在线教学观摩研讨会,有幸聆听了专家名师们的示范课以及他们对新课标的深度解读,就像享受一场精神盛宴。灵动的课堂,精彩的预设与生成,深入的思考,潜移默化的能力培养……一堂堂精彩的课都完美地呈现了对新课标的诠释,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俞正强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认识》中的教学片断来说说这堂课是如何聚焦“三会”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
会观察——活明白
课堂一开始,俞老师就开门见山:“今天我们学习百分数,应该没学过吧?(生答:没学过)但是你肯定见到过,能写一个你熟悉百分数吗?”(指名学生上台写)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虽然没有学过,但是对百分数并非一无所知,那么学生到底对百分数又知道了多少,不知道的又是什么呢?那么我们教师只需立足于学生已明白的地方来展开教学,而学生则需要有一双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发现现实世界,当教师提出写一个自己熟悉的百分数时,学生一接收到这个信息时脑中就会马上搜索:哪里有百分数?学生就会积极思考生活中哪里见过,善于观察的孩子写下“90%”这个百分数时,俞老师接着追问:“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百分数?”“因为它有百分号”。“有百分号”这就是学生的认知起点,也是学生对百分数的初步感知,这只是百分数的外在表征,他们对百分数的认识也就限于抽象感知的阶段。
接着再问“你为什么对这个百分数这么熟悉?”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俞老师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明白”的过程。(俞老师认为:在小学阶段,绝大部分数学知识都可以让学生经历“活明白、想明白、学明白”的过程。)活明白,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明白的,也就是学生的认知起点。这些明白,本质上是关于数学的明白,我们习惯称之为“经验”。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后,就会自然懂得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围绕数学本质展开数学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抽象、在抽象中感知是培养学生数学家眼光,发展数学家素养的关键之处。
会思考——想明白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上一个环节中学生知道百分数是分母为100的分数,接下来俞老师提供了2个材料:①一根绳长米;②一根绳子是另一根绳子的;让学生判断“这两个数是百分数吗”?学生还真分不清,从学生疑难点入手,俞老师不愧是小数界的“智者”。就用这样2个材料让学生进行辩论,学生纷纷发表意见都认为自己说得很有道理,他也不着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回到前面百分数的意义,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进一步明确百分数表达的是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关系,再回头看刚才的材料,学生恍然大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上面两个材料中谁是真正的百分数。整个过程中,俞老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结论,而是通过在思辨中不断地去伪存真、挖掘本质、由表及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尝试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提到的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俞老师课堂上说得最多的是“你感悟到了吗?”用他的话说就是“心有所感,脑才有所思”。我们老师都知道老师说得再多都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只有自己去想,去悟弄明白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想明白”。“想明白”是这个过程的关键,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让原本处于混沌状态的“活明白”,渐渐变得清晰、理性,从而达到“学明白”的目的。这个过程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思考的学习过程。“想明白”其实也是一种深层次的数学思考,既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会表达——学明白
表达就是信息输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要引导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主动构建学生“自己的数学”。表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俞老师的课堂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和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特别善于用语言启发孩子们说,他的课堂是一个用幽默和智慧鼓励孩子勇敢表达的课堂。比如在学生辩论时,他会“挑拨”孩子,“他的回答,你服气吗?”“你的熟悉是假惺惺的。”“还有比他说得更明白的吗?”在鼓励学生思考时,“你会表达吗?”特别是他那经典的“你心有何感?”让人忍俊不禁。俞老师这些语言点燃学生表达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他的课堂上孩子们敢说、爱说。老师少说一点,学生表达的机会就会多一点,学生说得多了老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明白”程度。只有当学生能清晰地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后,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规范表达,这个过程也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不断修正得来的。从“活明白——想明白——学明白”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理解、感悟、内化数学知识,建构数学模型,这是深度学习的具体体现,过程中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数学核心素养。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长期发展的过程,还需要我们一线老师长期不懈地努力。
以上是我对俞老师教学中如何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一些浅薄看法。我说的远不及俞老师课上得好,我对新课标的领悟也可能是一知半解,当然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是每一个教育人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怀揣教育梦想,追随名师脚步,耕耘小数课堂,在探索与创新的道路上踔厉奋发,笃定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