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网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爱粮节粮征文

2024-01-14 22:39:34范文大全访问手机版打开翻译

爱粮节粮征文 (篇1)

《浪费犹如河缺口,节约好比燕衔泥》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你仍然以为我们祖国地大物博……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种种的浪费现象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其后果是很严重的!13亿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元,一年全国就浪费了4745亿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一年全国就浪费了65万吨粮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费1吨水,一年全国就浪费了156亿吨水!积沙成堆,积水成河。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节约一点点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些巨大的浪费了!

然而事实摆在眼前:我国人口己超过13亿,每年的净增长是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减少;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在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因此减少粮食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

现实绝对不容乐观!

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记住: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1986年的第五次世界粮食调查的结果是:112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亿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组织80年代初宣称,当时世界谷物产量可以养活60亿人口。但就在同一时期,全世界人口只有45亿左右,可是却有4。5亿人挨饿。1995年,世界人口增长到57亿,挨饿人口数字增加到10亿。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前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反而更趋严重。据当时预测,在80年代世界粮食仍将趋向短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世界粮食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的背景下作出的。

浪费可耻,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犯罪”。凡事贵在坚持,节约要从点滴做起,尤其需要坚持。一天两天可以,一年两年呢?更长的时间呢?不仅仅是对粮食,要让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而且,在长征途中,有许多革命先烈因饥寒交迫而死。所以,我们要节约粮食,要不人我们怎么对得起那些革命先烈呢?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我们唱起雄壮的国歌时,我们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幸福。我们为自己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而自豪,我们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歌唱。但同时,你们有没有为我们的祖国忧愁呢?

我国人口众多。世界上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已达十三亿。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呢?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百分之七,却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成为我国第一个大问题。你们为我国这一最大的问题忧虑过吗?

我们有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早已解决了旧中国几千年没法解决的人民吃饭问题。我们应该为之自豪!可是,透过下面的数字,我们也应该看到,沉重的人口包袱不仅使吃饭成为一个大问题,而且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有这么一组数据,2000年我国谷物、棉花、肉类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粮食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国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吗?可是由于人口猛增,人均占有粮食竟比唐宋时代还少了200多公斤。

同学们都知道联合国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世界粮食日的那一周定为节粮周,我们要开展各种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主题活动。今天,我们知道了国情,进一步明确了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特殊意义,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在做起,要拿出实际行动,为党为国家分忧,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在此我倡议:

1、同学们都应该具有节约粮食的意识

2、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节约粮食

3、多多开展节约粮食讲座

4、多组织相关活动

爱粮节粮征文 (篇2)

《粮食日-随笔》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生在农村,土地是我最亲密的伙伴。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田地里干活是那些最欢乐的时光之一。我喜欢清晨的露水,喜欢微风轻拂铁杆喜欢小虫子在田野间乱蹦乱跳,喜欢淡淡的清香。我喜欢你是我想象中的模样。

一点点的长大,我发现自己更加喜欢田地。我开始加入到收粮的行列,我好像看到了那些丰硕的果实在相互攀比,只为博农民们会心的一笑。我在丰收的喜悦气氛中睡去,在梦中,我向那些拼了命长大的果实们一一道谢,我们好聚好散。

后来,我离开农村,离开农田,去城镇里上学。那里绿瓦红砖,多了一丝气派,少了一丝生机。我知道,我可能要永远的离开那片农田,我知道我和它的联系会渐行渐远。但我还是会时常想起我和它的某一次对话。

城市化不断推进,农田被各式各样的建筑占据,庄稼被连根拔起,我的心被刺痛,我一点点的失去最亲密的伙伴,一声简单的告别也没有。但是我知道,在遥远的某个地方,还有一些我的伙伴,它们被珍视,被依赖,被善待,这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根,没有农业支持的国家会走远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失去农业支持的中国,失去了树立的根基,怎样在如此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披风斩浪?。

作为一名大学生,特别是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的一名学生,我们都更应该尊重,以及热爱粮食。粮食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敬佩粮食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在我们目所不能及的地方,依然存在着饥荒,有人在为吃饱肚子而烦恼,有人再为活下去而殚精竭虑。都说人,生而平等,可有人一出生就在为粮食担心,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浪费,还有什么资格不去尊重粮食?

很幸运,我可以成为一名粮食行业的参与者,很高兴我可以和粮食有更多的亲密接触,很高兴我可以把我学到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让他们加入的节粮爱粮的行动中去。我们的理念会踏遍祖国的每一片大地,我们永远骄傲自豪。

如果有来生,我想成为一刻种子,随风起舞,去到那个向往的地方,为世界添一份生机。

爱粮节粮征文 (篇3)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现如今,学校食堂,餐馆,甚至家庭中,浪费似乎已成常态,而光盘似乎是另类。习惯浪费,即使中国地大物博,恐怕也难以承受14亿人的浪费。

中国小学教育就有节约粮食的观念。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强制下,中国新生代都学习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然而,中学、大学食堂里不乏懂得节约粮食的新生代仍旧浪费着。显然,衣食无忧的生活,使新生代满足于当下,全然不知浪费的威胁。浪费粮食,实在可耻。粮食养育着我们,亦如我们的父母,我们理应爱惜它,节约它。

中国在最艰苦的时代,以解决人民吃饱穿暖问题为奋斗目标,如今,中国到了全面决胜小康时刻将奋斗目标转变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的长辈勤俭节约才有现在的新中国,时代发展的接力棒此刻交到我们手中,我们理应继续沿袭这种美德——勤俭节约。美好生活,或是在金碧辉煌的厅堂里一餐盛宴,或是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或是在爱人的怀抱里,凝视着对方眼神的嫣然一笑。美好生活是建立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之上的。浪费粮食岂不是在走回头路?

物以稀为贵。如今中国粮食不断地生产着,因为过多,而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如果不是我国科学家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中国或许仍在为吃不饱而发愁。身在福中不知福,是可怕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终要为浪费粮食而付出代价。

在我看来,我校食堂里显而易见的大的泔水桶是一个使学生们浪费粮食的理所当然的理由。学校里,个别女学生,打了太多的饭,要么是胃口小,要么是心里想着要减肥,而只吃一小部分,剩下的全部倒入泔水桶中。而大多数学生浪费的原因是偏食,偏食显然是不好的习惯,不利于健康。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偏胖,有的学生偏瘦,正在长身体的时间,黄金时期,偏食、浪费粮食,关乎身体健康,没有健康,其他的一切不过浮云罢了。正所谓,食不净生病,食不尽生蝇。

今年的疫情爆发,足以见粮食的重要性。武汉封城,需要从外地不断地供应粮食和生活用品。疫情期间,各大网络平台都倡导:少出门多居家。正值春节,普通人家受到外出约束,可以放行时,超市、小吃店往往一扫而空。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善待粮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标语是有宣传作用的,学校里对学生的教育是必要的。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大家做起。让我们互相督促,让节约粮食更进一步。

爱粮节粮征文 (篇4)

《一粒粟》

那年秋天,吴老太在镇子口开了家小饭店。

吴老太啊,可不像她的姓似的,一无所有,相反,她儿孙满堂,拿着老教师的退休金,住着自家干净整齐的小院。她本可以颐养天年,可是她还是找了份事情做,似乎永远闲不下来。

听同学说吴老太店里的饭菜特别好吃,我就缠着父母,想着一定要去一次。

饭桌上,我一边扒拉着米饭,一边说道:“爸,下周六我生日,我想去吴老太那吃饭。”我爸想也没想,直接拒绝了我:“那天咱们自己在家里吃,***给你做好吃的。”

我听了越发委屈,大吼着:“就去一次不行吗?天天吃这些东西,我都吃腻了。”爷爷这时却来了兴趣:“是镇子口那个吴老太吗?想当年啊,遇上三年大饥荒,她们一家硬是靠着树皮草根还有政府救济活了下来。后来她争气,考上了高中,又上了大学,竟然不要县城的只好工作,回到镇子里当了个老师……”我打断爷爷:“这和我有什么关系,现在咱吃穿不愁,哪还会饿死人呢!”

父亲眼里透出了不耐烦,我见状,把碗里剩的米扔进垃圾桶,摔了筷子,转身回了房。只听到爷爷奶奶在那心疼道地喊着浪费啊,造孽哟。

我的心里却毫无波澜,第二天中午,趁着父母都去上班,我拿了自己存下五块零钱,跑去了吴老太那。吴老太正在门口晒太阳,慈祥的脸上布满皱纹,一副眼镜衬得她有些文人气质。

服务员见我过来,问我要吃什么。我看着干净整洁甚至有些豪华的小店,心里犯了嘀咕,这可和我常去的早点铺不一样,顿时心虚了起来。五块钱能买什么呢?我看了眼菜单,似乎只买得起一碗米饭。我用蚊子般只能自己听到的声音说了句:“要,要一碗米饭。”服务员被逗笑了:“小孩子别闹了,哪有单点一碗米饭的啊,找你家里人带你来吃哈。”我的脸羞得通红,赶紧揣着钱准备跑出去。这时吴老太叫住了我,我不好意思抬头看她,低着头不停地绞着自己的衣角。只听吴老太吩咐服务员:“正好我也要吃饭,你多准备一份送给这孩子吧。”

说完,吴老太就坐到我的对面。“是前街王家的孩子吧,我和你奶奶关系还不错。”见我耳朵通红,浑身不自在,吴老太又劝慰道:“没事,以后想吃随便过来。”刚巧饭菜上来了,香气顿时占领了我的领地。米饭晶莹洁白,颗粒分明,泛着油光的小炒肉还有鱼香茄子也是让人无法抗拒。

这时我却发现吴老太的米饭和我碗里的不一样,有些许发黄。看着我好奇的样子,吴老太笑了,分出一小碟给我。

我吃了一口,差点吐出来。既不香甜,也不黏稠,味同嚼蜡。

吴老太看我这样,笑了出来:“哈哈哈,现在的人啊,吃的不是常规粳米就是进口香米之类的品种,你吃的那碗就是泰国香米。我这份是杂交籼米,不好吃,也不好买。”我听了更加疑惑,赶忙询问她怎么不吃这些好吃的米,非要吃这些。

她无奈地摇了摇头,解释道:“袁隆平发明了杂交稻对吧,但现在基本不吃杂交稻。它们大多都用来做饲料,或者工业生产。可他的杂交稻品种好种啊,不管是盐碱地还是丘陵地,都能种植,一年长三茬。第一茬品相好又饱满,就可以屯起来吃,第二茬空壳多,但是可以喂牲口,第三茬啊,把鸡鸭放进去,就不用管了。就因为种了这个,大家才不怕会被饿死。”

说完,又重重地叹息道:“袁隆平可是我们的大恩人,80年代那会儿,他让大家都吃饱了饭。虽说现在不用大面积种植,但这种稻子给我们的饱腹感,是我们的底气。三年饥荒那会,真的是饿怕了,现在嘛,吃这些就当在忆苦思甜。”我看着眼前这位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老人,心里由衷地感到敬畏。一粒米是用一滴汗换来的,如今的温饱不愁,也是前人不断钻研试验的成果。我为我昨天的行为羞愧,我没能理解那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但今天这次,这是我上过的最好一堂课。

我端起剩下的米吃了个精光。从那以后,我做到了,做到了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前人的馈赠。

爱粮节粮征文 (篇5)

《垃圾壕里抠出“金饭碗”》

九十年代初,我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家里种着1。1亩承包地,即是遇上丰年,产上400公斤粮食,也不够全家四口人吃。

粮食!粮食!粮食成了我一天到晚最头疼的大事。逢年过节,我拎上口袋,赔上笑脸,说许多的好话,讲许多的艰难,诉许多的苦情,跑遍所有邻家,遇上心善的邻居还能给借一些米面,遇上吝啬刻薄的邻居,不但不给,还撂给我一句:“看你那怂样,年轻人张口向人借粮吃,不害臊吗?”弄得我脸红耳根烧,异常尴尬,当时恨不得地上有个缝钻下去。

看着面容姣好的妻子脸上的光泽越来越黯淡,一双儿女有时为了一个蒸馍,一碗面条争抢得不可开交哇哇大哭的景象,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恨死了自己,恨自己学无所长,恨自己为什么生在了贫瘠的陇东黄土高原上。

1996年冬季,村里第二轮土地小调整,但政策是户内搞平衡,没有多余的地可分。队长指着村里的芋子壕对我说:“就剩这块废弃荒地了,你家三人增地,每人0。3亩,芋子壕二亩,顶你家一亩,不要我也没办法了。”

名为芋子壕,其实多年都不长一株芋子,周围几个村农民把它当成垃圾坑,往里面倒石头瓦块、塑料废纸、煤渣煤灰、剩菜剩饭等,一年四季臭气熏天,行人往往都是掩鼻而过。

听到队长一说,我的心拔凉拔凉,压根儿就没打算种它。但是被饿怕了的妻子却有她的主意。她坚持地对我说“不怕,咱们有的是力气!这块废弃荒地过去能长芋子能长草,肯定也能长出粮食,咱俩无非就是多流些汗,多出几份力,总比没有地,没有盼头强啊!”

说实话,那几年我也饿怕了!因为结婚五六年,已经借了左邻右舍830多公斤麦子和620公斤玉米,就这还在一直借。沉重的粮债实在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既然妻子这么说,我也只好默认了。

那年大地刚一解冻,我和妻子扛着头就进了芋子壕,不断地挖呀挖呀,里面的石头、杂草、树根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草根缠着树根,石头裹着草根,塑料袋里包着垃圾。手豁口被震的发麻,手心磨出了一个个血泡,钻心地疼。

我俩一根一根的捡拾草根,一块一块的搜寻瓦砾、料浆石。因为草根捡不净,来年种下粮食后就会被杂草重新缠绕,废塑料、垃圾拾不净,会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十平米的地块,往往就要挖两架子的车草根树根,装两蛇皮袋子石头和三蛇皮袋子垃圾,一天最多挖不到二十平米。一天下来,我俩累得汗水湿透衣衫,四肢酸软,全身骨头像散了架似的。虽然累得要命,但一想到这块地会生产粮食,会吃饱肚子,会还清粮债,我和妻子的心里顿时就涌出一股说不出的冲动和干劲。我俩咬紧牙关,当天干的活绝不拖到第二天。白天捡拾的成堆料浆石、瓦砾砖头、垃圾必须清理完,倒在沟里。杂草树根掸掉土沫后,装上架子车,拉回场院里摊开,等晒干后又一层一层地摞成垛,以供家里烧炕或做饭,因为我家缺吃少穿,连烧的柴草都没有。

芋子壕西边的大路是邻村通往镇上街道唯一的路,过路人看到我俩没黑没明,费神费力地在芋子壕里挖个不停,都不屑一顾,说什么:“这俩娃穷疯了,在荒草石头堆里还能挖出个啥名堂来?”

左邻右舍几乎都不相信,这又脏又烂的芋子壕里能长出庄稼。听着村民的冷潮热讽,我和妻子该干啥还干啥。整整两个月时间,我俩啃干馍,喝冷水,每天从早上六点起床干到晚上七点收工,头用坏了六七把,双手都磨出了层层厚茧,掉了十余斤肉,一共拉出了五十架子车杂草树根,倒掉了二十多架子车石头瓦块,才把芋子壕平整好。

清明过后,到了点瓜种豆的时节,我给芋子壕上足了肥料,铺上了地膜,种上了“中单二号”玉米。我俩一连几个月的辛勤付出想不到有了令人惊喜的回报!芋子壕里的玉米出苗后就显得与众不同,苗齐苗壮不说,到了秋季,玉米长得杆粗叶厚,绿油油、齐刷刷,棒子更是大得出奇,别有一番风景,惹得县里乡里的农技员一个劲地往芋子壕里跑。

秋收时节,农技员帮我单收单打,结果一出来,我的二亩芋子壕玉米净收2018公斤。一时间,我竟成了全乡闻名的科技种田人。农业专家反复研究了我家芋子壕为啥能高产,得出的结论是:芋子壕这块地腐蚀质土层深厚,以及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像燕窝,能蓄住水,秋季雨水多,到了玉米生长旺季,大路上的水全被收进芋子壕,给本来喜水的玉米生长如虎添翼,另外采用地膜覆盖,选用良种种植,科学务作,所以能有这么高的产量各方面条件都缺一不可。

秋季玉米收获后,我按照配方施肥,选用良种,采用地膜撮苗种植小麦,又收获了1180公斤小麦。靠着这块地,我在两年内还清了借欠邻居的830多公斤小麦和620公斤玉米后,家里还破天荒的有了几百公斤余粮。

有好多村民看着眼馋,提出用塬地3亩甚至4亩兑换我家的二亩芋子壕。因为我和妻子在芋子壕里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和心血,芋子壕让我们一家从此有了尊严,过上了饱食无忧的日子,现在它成了我家的“粮囤”,我俩说啥也舍不得让出这块地,均婉言谢绝了。

多年来,我家吃的小麦、玉米靠它,吃的洋芋、红薯靠它,吃的时鲜蔬菜全靠它。每次回到家里,我一看到绿油油的玉米棒列队似威武雄壮的士兵恭候检阅,还有金灿灿、齐刷刷随风摇曳的那片麦穗,心里顿觉充实而惬意,有了十足的底气!

到了农忙时节,不管多忙,我都雷打不动地回老家帮妻子收种打碾,做到颗粒归仓。

爱粮节粮征文 (篇6)

《老安》

老安已经做了这村里八百年的木匠了。

开合的历史对于老安就是一粒粒沙子,数不清但确实存在。老安用这手上功夫换来每日过活的粮食,从一个木匣到一张园包圆的桌子,每个物件不仅是器与粮的交换,更是老安与代代村民的连接点,虽然每过百年就要想个理由继续活在村民身边让人挺头大的,不过老安倒也乐得自在。

这村子南北为山,东西开阔,“过堂风”刮来充沛的降水的同时也带来分明的四季,导致粮食在华夏之南的土地上却只能一年一熟。看似兵家关隘,实则却因一条粮河相隔于世,村里没人出的去,也没人有过出去的想法,自给自足,延续后代没什么问题。

老安就在这村里的东南角安了个家,令人不解的是,老安总给村民说什么陈桥兵变了,大哉乾元了,黄袍加身了,让村民们云里雾里,但他做活时精细认真,村民也权当听书了。

自己不种地的老安好为人师,指挥着村民改进种植技术,改良劳作工具,记录节候时令,一个敢说,另一些就敢做,老安的木器做完没受过欠粮。

老安教过一个徒弟,这徒弟聪慧的很,结构见一面就记住,工序看一遍就能上手,不过后来不知所踪了,哦,对了,那徒弟叫朱由校来着。

百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某一天,村里的土路上出现了一辆汽车,车里下来两个穿着斯文的男人。这可是山村一奇景,那男人找到村长,当着全村人的面说着他们此行的目的:这山村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力高,种出来的粮食营养丰富,做成营养片是再好不过的原料了。不过他们说的和老安一样,让村民摸不着头脑,但听说能用粮食换电器,村民的热情就被这“天外来物”点燃了。能冒冷风的柜子,能变图样的画框,能转圈洗衣服的桶,这可比老安做的方便好用多了。老安脸上没有被抢了生意的不快,嘴上一直呵呵。

那两个男人和村长村民们说好了,村里产出来的粮食全部交给他们,与之交换的是村民一日三餐所需的营养片和电器。老安倒也落了全村人的好,人人匀他点,三餐也包着了,家具也都换成电器了,但老安总说:“这饭吃的不踏实。”他人都以为是老安实诚,无功受禄心里不安。

又过了一段时间,村民索性连地都卖给了那两个男人,自己靠收租过的逍遥自在。村里也因那两个男人通了路,空房子也越来越多。

青砖黛瓦,阡陌乡间,换成了工厂实验室,柏油马路。实验室里作物泡在从土里萃取出的营养液中,长势喜人。

后来老安搬到了所谓的大城市,或者说,再也没有乡村了。

后来,实验室里一样的配方再也长不出庄稼了。

后来,这里荒了……

阎罗殿里,阎王恭恭敬敬的给老安递茶,道:“这不是司农之神吗?您怎么有空来我这破地方了?”老安道:“我后稷拯民降谷,如今无人种地了,我可不就只能来找你了嘛!”

爱粮节粮征文 (篇7)

《土地带给我们粮食和希望》

我们每一个人的根都扎在农村,每一粒粮食都与土地息息相关。父辈们“面朝土地背朝天”在黄土地里刨食,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和汗水。

小时候,每到“三夏”大忙季节,我们会放“忙假”,回家给大人“搭把手”收小麦。那时候,没有什么农用车辆,都是用架子车一趟一趟把麦捆从地里拉到麦场上摊晒。父亲把麦捆一层一层装在架子车上摞得很高,再用绳子捆结实。他在前边驾辕拉车,我在后边帮忙推车,有时候,车轱辘陷进松软的土地里,根本拽不动。几亩地的小麦拉完,便开始晾晒,碾场,翻场。我们这些小孩自从参加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回头再去读课本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才更加体会到粮食的金贵。

尽管这样辛苦,我们家一年也有青黄不接的时候。到了二三月,麦子刚开始拔节,家里已经没有余粮了。父亲总去村上五伯家借小麦,等到新麦子收回来,再连本带利还给人家。父亲那时总说,有白蒸馍凉面吃,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我曾经穿过多年军装,在部队的时候,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一天刚吃完早饭,正准备政治学习的时候,忽然传来紧急的集合哨音,只见中队长跟司务长一脸严肃地站在队伍前边。不一会,炊事班长提过来一个泔水桶,上边漂着两个半块馒头。中队长命令从第一排的战友开始,挨个上前捞起馒头,一人一口,直到把那两块馒头吃完。轮到我的时候,我眯起眼睛,闻着有些酸味的馒头,硬着头皮咬了一口,再递给下一位战友。等我们吃完从泔水桶捞出来的馒头,感觉有些恶心,甚至有想呕吐的感觉,由于部队纪律的约束,最后还是生生地憋住了。中队长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浪费粮食是最大的可耻。往后谁再把吃不完的馒头扔进泔水桶,这一桶泔水都让你们喝完!”从此以后,中队再也没有发生过糟蹋粮食的事情。

“细雨落成河,粒米凑成箩”。如今我们的生活确实是好了,但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这也是部队这个大家庭教给我的。

如今,每次回农村老家,我看到地里像士兵般排列整齐的玉米,看着地头一行行的豇豆、茄子、辣椒,还有憨态可掬的大南瓜。我就会在地头蹲下,深深呼吸来自田野泥土的芳香。耳边似乎也会回荡起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土地带给我们粮食和蔬菜,更带给我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不浪费粮食,才不会辜负土地对人类的厚爱和信任!

爱粮节粮征文 (篇8)

《藏在粮仓里面的爱》

少年时憧憬吃上大米白面、过上好日子的斑斓光影,已在记忆屏障中渐渐远去。但母亲做的简陋粮仓,却是我们一辈子的念想。

七十年代初期,粮食匮乏,农村实行集体经济,生产队上工记工分,我所在的生产队人多地少,年底按人口分点口粮、分票(粮票、布票、肉票等),僧多粥少,捉襟见肘,平时仅一点大米白面都是留在家里来亲戚时食用。当时我八、九岁,弟弟五、六岁,爸爸在外地煤矿下井,妈妈当生产队队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伟大的祖国响起了改革开放的乐曲。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妈妈是种地的行家里手,分到手的地不足一亩,又买了人家一亩多地,种起了粮食。缴完公粮,有点余粮,于是妈妈便在房子的西北角,请人帮忙搭起了一间十几平米的草棚,开始置办粮仓。整平好地,支垫好二层间矩相同的四排砖,上面放置木板,就成了粮仓“地基”。然后木板放上两个一样大的旧簸篮(篾匠用竹子编制),作为粮仓的底座,芦苇拆子作为挡墙,倒进一些粮食,坐实拆子,一点一点圈,倒进一袋一袋晒干的谷子,螺旋式卷上,分放着两个小粮仓(一个小麦、一个水稻),足有一米多高,各能存进五、六百斤粮食,上面做成一个尖顶,用洗干净的旧衣服罩上,就象两座古典宝塔,纤巧精致,珠交露幔,赏心悦目,沁人心脾。妈说,别看这个粮仓做得土,但很实用,通风好,防潮、防湿,谷子不容易生虫。

白驹过隙,我和弟弟也长大成人,离开了家。母亲一人在家,从人工镰刀收割稻麦到联合收割机收割,都是她一人在操劳。收割完后,母亲就挎上菜篮子到地里和沿途捡拾遗漏了的粮食,晒干搓摘,颗粒归仓。其实母亲省吃俭用,舍不得吃大米、面,天冷时一顿稀饭(麦麸做的)吃一天。每到春节,是妈妈最开心的日子,她提前给粮仓“打扮”,贴上“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春联,倒“福”红字,挂上玉米、黄豆、花生等种子,准备的腊肉、杀好的鸡、鱼等年货,再配上红枣、年糕等,蕴含着农家乐文化,吸引城里亲戚勤来串门观赏的“眼球”。

如今,母亲已到古稀之年,我和弟弟劝她不要种地,但她已习惯了田野里夕阳西下的美丽,闻惯了土地与庄稼的芳香,说:“身体硬朗,不干活,好像缺点什么。”以至现在仍精神矍铄,耕耘在黑土地上。

母亲的简约粮仓,传递着人间的温暖,赓续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滋养了我们的初心,淬炼了我们的灵魂,令人难以忘怀。

爱粮节粮征文 (篇9)

《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

爱惜粮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我们应该加倍爱惜。

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中国人口居世界第一位,对粮食的需求也很高。如今,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提高,人民顿顿吃上了饱饭,但铺张浪费的现象却仍然存在。

粮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在学校,同学们将吃剩的饭菜倒入桶中是习以为常的事,可以说我们这一代就没有吃过苦,每一天都是在家长的庇护下长大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的餐桌上不仅每餐都能吃到香喷喷的米饭,而且长辈还每天变着花样地给我们做,这也导致了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每一顿饭下来,都会剩下许多,养成了随意浪费粮食的不良习惯。

记得有一次吃饭,可能是因为吃不下,就剩了半碗饭,妈妈叫我把它吃完,我不耐烦地说:“妈妈,现在和以前的生活不一样了!”妈妈听了立刻多云转阴,说道: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论高低贵贱,这种美德都需要牢记。”听了妈妈的话,无论剩下多少饭也要吃了,绝不能浪费。

通过观看新闻,我知道,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可都是告诫我们应该要养成节约粮食,浪费可耻的观念。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观苦奋斗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世界粮食,让我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吧!

爱粮节粮征文 (篇10)

《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粮食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

民以食为天。从小爸爸妈妈就要求我吃饭时不剩饭剩菜。妈妈说我们国家每年浪费掉的粮食可以让两亿人吃上一年。“怎么可能?”我有些不信。于是我开始留心观察身边浪费的现象。

我发现:在学校里,虽然老师不断在班会上强调,要节约粮食,要光盘行动,但总有个别同学趁老师不注意,把碗里还没有吃完的饭菜倒掉了,比我还高的垃圾桶竟然装满了剩菜剩饭;在大街上,总有小朋友把吃剩下的食物、零食随处扔掉;在餐馆里,叔叔阿姨们总是点很多很多的大鱼大肉,用餐结束后,桌子上有很多菜几乎都没吃……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俄乌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网上有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在挨饿。所以,虽然我们不用挨饿,虽然这些事离我们很遥远,但如果我们再浪费粮食,那就是可耻的行为。

现在我终于明白爸爸为什么每次都把碗里的米饭吃得干干净净,妈妈为什么总是把吃剩的菜留着第二天吃,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要节约粮食呀!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其实节约粮食并不困难,只要我们行动起来,从认真吃完每一餐开始,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点儿粮食,全国一天就能节约几吨甚至几十吨粮食,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我们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