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元宵灯谜小学作文
今天早上,我从床上起来,穿好了衣服,之后又去洗脸刷牙。
我伸了一个大懒腰,向阴台走去,看见一片蒙蒙大雾,树的枝上落满了雪白的白雪,真美丽!
“呀!今天是元宵节!”我说。
很快就到了中午了,我和妈妈爸爸吃汤圆,有的是黑芝麻的,有的是花生的,还有的是玉米味的,真好吃。
下午,我和爸爸妈妈去广场猜灯迷,灯上面写着的字真有趣。
我猜了十一个,妈妈猜了十个,爸爸猜了十三个,究竟答案对不对,我们也没找到兑奖的叔叔和阿姨。
晚上,我和爸爸去看美丽又多彩的花灯笼。
灯笼上有的画着老鼠和黄牛、老虎和兔子的、火龙和巳蛇的、午马和未羊的、申猴酉鸡的、戌狗和亥猪的,有的画着大城堡的。还有的画着盛开的荷花,上面坐着两个小娃娃。真是五颜六色的。
我们又去了体育场,那里有两百多个红色的尖顶的小房子。我们去了一家店,吃了羊肉串、烤鸡翅、臭豆腐、烤鱿鱼。我又玩了《九曲黄河阵》,人真多。
这真是一个热闹的元宵节。
第二篇:元宵灯谜小学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各式各样,灯谜就是其中的一种,灯谜是写在彩灯上的谜语,谜语来源于汉族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语,在中国源远流长。灯谜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汉族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记得那一次元宵节,吃过晚饭,我便兴高采烈地来到猜灯谜现场,现场人山人海,到处张灯结彩!墙上贴满了灯谜。各种类型的都有。有些人直盯着谜题,正冥思苦想,有些人一边思考一边用手比划,有些人则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似乎想出了答案。
不一会儿,只见一位男子举起手来,说出了答案,一番流利的解释使鼓声连敲三下,拿下了第一道题,得到了奖品。
看到这么快就有人猜出了谜底,我也来了兴致,将目标锁定在一道谜题为“四个晚上”的谜语上,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谜语一条一条地被答中,我却依然毫无收获,但我并没有放弃,依然冥思苦想,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想出来了,我连忙举手,学着他们,念出谜题,鼓声响了一声,我说出了答案:罗,鼓声又响了两下,“因为晚上就是夕,四跟夕组合起来就成了‘罗’字。”紧接着,鼓声连响三下,我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接过奖品,心里美滋滋的……
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我们人民的智慧结晶——元宵灯谜,让人认识后不得不喜欢上他的神秘者。
第三篇:元宵灯谜小学作文
为了迎接中秋、国庆两节,机关开展了系列活动,其中就有猜灯谜环节。对于猜灯谜我的水平不怎么好,但很享受这过程。
灯谜是在中秋节的前一天举行,我到现场看了一下,谜面都是印刷体,看过去很整齐,视觉效果好,我以为是从哪儿购买的。当时人很多,主持人还没有到,有的同志说用手机搜索一下就知道了,我告诉他们用百度的'方式来猜灯谜,那太没有意思了,猜灯谜是一种过程享受,不是用自己的思索所获,肯定没有喜乐感。因为没有带笔和纸,我走了一遍,用短信的形式记录了八九个自以为正确的谜底,这时电话来了,他们叫一起出来,于是就把编号及谜底转交给同科室的其他同志。
节后上班第一天,他们拿了五份奖品给我,说是每人最高限定5个奖品,我才想起猜灯谜的事,期间抽一个空想到会议室再看看大家的猜谜成果,到了六楼一看,已经全部被消除了,全部扭成团塞在容器中,大失所望月。如果将它们移到其他适合的地方,让进出有空的人看看,也是体现一种文化的韵味,可惜它已经不复存在了,也只有等待下一次了。
第四篇:元宵灯谜小学作文
今年春节,我去了老家保定。
大年初一,听说保定百货商场有猜灯谜活动,爸爸妈妈就领着我一起去。路上,我问妈妈:“都说‘灯谜’,我知道‘谜’是谜语的意思,那‘灯’又是什么意思呢?”妈妈告诉我:“古时候,人们把写好的谜语挂在各式各样的灯上,一边赏灯,一边猜谜,所以就叫‘灯谜’啦。”“噢,原来‘灯谜’就是写在灯上的谜语呀。”
到了商场,只见许多写着谜语的红纸挂在绳子上,像一面面小红旗。谁猜到了谜底就把红纸撕下来拿给工作人员,可以领到一个小小的奖品。爸爸可是个猜谜的“高手”。一会儿工夫就猜中了好几个,已经领到好几个毛绒玩具了。我可有点着急了,我还一个都没有猜出来呢。我看见了一条灯谜:“秘密指令。打一两字词语。”爸爸说:“‘秘密’就是暗暗的意思,‘指令’是——”我想了想带暗字的词语,说“是不是‘暗示’呀”。结果,我猜对了。我真是太高兴了。
后来,在爸爸妈妈的提示下,我又猜对了一个谜语。拿着两个奖品,我心里美极了。我想,猜灯谜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儿。
看看周围的那些猜灯谜的人,我们一家得到的奖品是最多的。爸爸说:“猜谜是项益智游戏,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所以,多猜谜也可以增长知识”我想,以后我会学到很多知识,长大后一定可以像爸爸一样做个“猜谜高手”。
第五篇:元宵灯谜小学作文
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于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学形式,生动活泼。灯谜的基础是谜语,而谜语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谜语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民间故事传说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瘦词”。 到汉代时,逐步演变成为破译文字形义为主的谜语。这时的谜语还是比较粗糙的,有民间老百姓创作的,也有文人创作的。
到了三国时,谜语书面创作形式已十分盛行。宋代谜语与元宵赏灯相结合,丰富了灯节的娱乐活动,这时才是灯谜。此后,谜语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因为在宋代,游乐场所“瓦舍”兴起,给灯谜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这就促进了灯谜的发展。
第六篇:元宵灯谜小学作文
“一时欢喜一时愁,想来想去不对头,要是处处都想到,愁眉一展喜心头”,打一活动名称。谜底是什么呢?告诉你们吧,是“猜谜语”。不错,这堂课我们就要猜谜语。
首先,刘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道谜语:“小小扫帚,一手拿牢,白石缝里,天天打扫”,打一生活用品。“谁能猜出这是什么”?她问大家。刚开始,教室里鸦雀无声,后来,有很多同学举起了手,一位同学说是扫帚,刘老师摇了摇头,“拖把”,“鸡毛掸子”。同学们纷纷回答。但刘老师始终微笑着摇头。“牙刷”,一位同学说。“猜对了”,刘老师终于点了头。“有谁见过用拖把和鸡毛掸子刷牙的?”“没有”!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学着刘老师的语气说话,还有的快笑破了肚皮。
接着,刘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下一道谜语:“汽车一到站,乘客人不见”,让同学们猜,大家议论纷纷,有同学说是“车”,有同学说是“站”,还有同学说是“人”,大家绞尽脑汁都没猜出来。最后,刘老师告诉我们,谜底是“乖”,“乘”字下面少了个“人”字,不正是“乖”吗?“哦!”同学们顿时恍然大悟。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通过这堂有趣的谜语课,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一时欢喜一时愁,想来想去不对头,要是处处都想到,愁眉一展喜心头”。
第七篇:元宵灯谜小学作文
今天下午,我们班举行元宵节猜灯谜活动。一进校门,就看见校园左边的草坪,被叔叔、阿姨们装饰的非常漂亮,红色的花,粉色的花把棵棵小树装扮的春意盎然,各式各样的灯谜,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摇晃晃,异常有趣。
当李老师和唐校长宣布活动开始的声音刚刚落下时,我们迫不及待的冲进这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灯谜中,同学们马不停蹄的在灯谜中窜来窜去,慌忙的猜着。有的同学猜了好几个,有的却一个也没有猜到。有的皱着眉头,仔细思考;有的似乎很轻松,好像稍加思考就能猜出来一个;有的抬头仰望天空,似乎一抬头就能猜出谜底;有的不停地挠头,仿佛在说:“这个谜语太难了,到底是什么呀!”我看着同学们都在开动脑筋,仔细思考,我也不甘示弱,抓紧时间猜。“给一半,留一半”打一字,“这是什么字啊!”我不停地在脑子里思考。“噢,这不是一个‘细’字嘛!”我急切地跑去问阿姨,当我知道谜底是“细”这个字时。高兴地小心脏都快蹦出来了。我又一次冲进灯谜中,仔细认真的猜着灯谜。
猜灯谜结束了,看着自己手中的奖品,我真高兴呀!
第八篇:元宵灯谜小学作文
今天是元宵节,听说凌江名庭6楼举行猜灯谜活动,妈妈就早早地烧好晚饭,准备让我去大显身手了。
活动开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走进大厅,每个人脸上都信心百倍的样子,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快速地拿出一目十行的功夫,生怕一眨眼就被别人抢了先,拿着我认为是比较简单的灯谜不放,可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答案,旁边的人是拿走了一条条谜语,我急得满头大汗,可是越紧张脑中就越没思路,最后我只能象一只战败的公鸡败下阵来。唉,只能怪自己知识面太窄了。没几分钟,大厅里的灯谜已经所剩无几,看来今天是一无所获了,正想打道回府时,听到妈妈对着我喊:“康康,这里还有一张字谜,你看看会不会?”真的,在一个最不显眼的地方,还挂着一张灯谜呢,不过我现在可是一点信心都没有。
我漫不经心地一看,只见谜面是一个“炭”字,打一成语。呵呵,我脑中灵光一现,小样的,终于抓到一个我会的了,这不刚好在发下的《语文知识大全》中看到过吗,我马上拿下纸条三步并做二步地去领奖了,“小朋友,恭喜你答对了。”听阿姨这么一说,我马上猜测到底能得到啥奖品,洗洁精,餐巾纸,乒乓球。“小朋友,不好意思,奖品已经领完了,这样吧阿姨奖你一把瓜子。”这,这跟我想象中的差距也太大了吧,唉,不过瓜子就瓜子,至少这个也是通过我的劳动所得的,嘿,还别说,我真没吃过这么香的瓜子。
元宵活动结束了,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