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亲情的歌颂。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他头上,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我想到母亲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
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但有时已经晚了。对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狼有反哺之事,何况人呢?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希望你过得好。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
第2篇:《我与地坛》读后感
高一的时候在课本中学习了《我与地坛》的前俩段。利用课后的时间我看完了剩下的部分。读完之后我感触颇深。
文中的前两段讲的是作者和的心路历程,以及重新对人生的认识。通过对地坛的描写也表达了作者母亲的伟大母爱。
文章的前面就不写了,谈谈我读完后面的感想吧。后面主要是写作者在地坛的见闻。比如地坛的四季和人物。其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在第5段中的那个小女孩。这是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那是十五年前,她和她的哥哥一起去玩。她一个人在地上拣那种一簇簇细而稠密的黄花,她看起来是那样的天真、可爱。然而另作者没想到的是——这是一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那个小女孩竟然是一个弱智。作者心中充满了惊讶,事情竟然会是这样。但此时的作者心里也有很多感想,我的想法也很多。虽然这个小女孩是不幸的,很值得同情,但是又有谁想过,没有了坏的一面,那些善良与崇高又从何体现。所以,在这一方面是没有什么公平与不公平的。
在最后一段,作者则写了自己对地坛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看法。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豁达的心胸。也让我觉得: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的珍惜母爱,不要等失去后才知道后悔。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世间万物都有一定的运行规律,是无法打破的,就像文中的那个小女孩。
第3篇:《我与地坛》读后感
人,是走出来的,从远古走来,从种群走来,从心灵走出来。如果一个人仅为光辉而斗,不为生命而斗,那么即使他拥有多么强壮的体魄,那也是行尸走肉,所以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光要有光也要有暗。敢于从黑暗走到光明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人。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这是英国诗人莎士比亚留给某些人去深入探究的问题。活着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当我们考虑到死的时候,不妨想想活着,况且活到了一定时期的我们,竟要半途而废去选择死。对于一个具有商业头脑的人,或精打细算的人,他们绝不会如此愚昧都做亏本生意。
那么,选择死,是否就意味这个人愚昧呢?无可置疑,是的。火团中的蚂蚁,它们是是经历了怎样的心里挣扎才愿舍去自己的生命去拯救整个蚂蚁团,它们为了什么,或者它们有过别的想法,但不说别的,就说这些,它们从作出决定时起,便预示着它们的结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是你说它轻生,这有可能吗?那是它们抱着不死的希望而作出的壮举!所以说,无论你是“一只眼开,一只眼闭”的,还有被无形的东西压着的时候,请想想你自己,只要想想你自己就行了,想想你的右手以及整个身躯因你没有一只手而全部都要去隐藏,你会不会太残忍了些?只要心跳还在,一切都不会完剧。
如果我们毅然地选择了活着,那就要无怨无悔地活着,用一种正视的眼光看待未来漫漫长路,当你发现你舍不得这种“活着”时,一扇大门将永远为你敞开。
第4篇:《我与地坛》读后感
在书架上,我看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了一遍后,就对它爱不释手。
《我与地坛》讲述了史铁生在残疾后与地坛的回忆,郁悒的他在地坛想了许多:关于生命,关于写作,关于母亲,关于这园子地坛,没有华丽的建筑,没有辉煌的历史,却是史铁生的世外桃源,他与地坛的相遇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我与地坛》中,最让我为之动容的是史铁生母亲深沉的母爱。文中这样写道:那是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晕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位母亲从未有过一丝的抱怨,也不敢有什么抱怨。或许,她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无论怎么样,她情愿自己是受伤的那一个,这是多么深沉的母爱啊!而当史铁生意识到时,母亲早已不在人世了!
我的母亲虽然不像史铁生的母亲那么痛苦,却也是身心疲惫的了。每天上班做家务已经让她的脸上长出了皱纹,但晚上还要辅导我做作业。我又十分的不听话,经常惹得她生气,我没有想到,我在那些得不到母爱的孩子眼中,是多么的幸福啊!读了《我与地坛》后,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我应该更加珍惜母亲对我的爱,我现在还回报不了她在我身上倾注的无限的爱,只有珍惜这份爱,才能不辜负母亲。
《我与地坛》让我认识到到了母爱深沉,也让我懂得了珍惜母亲对我们的爱意。这本书是精神的乐园,使我我受益匪浅。
第5篇:《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来到这个世界的十五年来,我接受了这个世界的独特法则,接受了这个世界的思想改造,一直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努力生活着,并期望着自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使天下大同。
但是反常的情况还是有的。每每有一些平常的时刻,一些不平常的念头滑过我的脑海:我为什么要让一切都变得一模一样、尽善尽美?这一切完成以后呢?后来的人们会不会无所事事呢?为什么要奔向一个苍白的目的地呢?……但我很快意识到了这个念头的可怕之处,因为如果我与“别人的”“正常的”“正确的”想法背道而驰的话,老师同学们会认为我自私,家长会打我,我被孤立,最终我将一事无成,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局外人。多么可怕!所以看来,建成大同社会是噱头,实现个人所谓的价值是真了。但我在读《我与地坛》之前,我不敢思考这个可怕的问题,更不敢和别人讨论——我怕别人以为我是一个自私的、自作聪明的家伙。这会让我痛苦……
“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史铁生用这样一句话猛地戳中了我的心脏。我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但是它又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我得把这个“不能想”的问题清清楚楚地想下去。
是的,我们心目中的大同社会真的就是极乐吗?还是会让人们陷入极度的无聊和恐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总让我觉得实在俗世凡人心之所向的桃花源中的人们,在平淡得发霉的快乐中为了寻求刺激与新鲜,让一个外人来此绝境带来不一样的经历的故事罢。
在桃花源,“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也没有肥力的沙漠。”
举一些不很恰当的例子:如果路上没有垃圾,清洁工将会下岗;如果没有市场竞争,资本主义将会失去活力;如果没有坏人,战斗英雄将会消失殆尽……
潘多拉魔盒或许并不是个错处吧。《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修得正果,但吴承恩没法描述那之后的详尽情景;如果《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没有丢失,这本书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炙手可热;有情人,比如王子公主,在相思辗转,克服一切困难后幸福地在一起了,往往是故事的终结;如果没有可恶丑陋的怪兽,也不需要奥特曼来维护宇宙正义了……这些挫折、磨难,才是真正的“可爱而又迷人的反派角色”啊!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天将黑未黑时最美。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第6篇:《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
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
第7篇:《我与地坛》读后感
等史铁生活到他最狂妄的年纪时,老天却带走了他的双腿。使他后半生不得不坐在轮椅上,他绝望过、愤怒过,但最后依然好好的活了下来,没有放弃希望。
史铁生缺少了双腿,他参透了更多东西,我觉得他说的?与我想的起了共鸣。若世上都是完整的人,每个人都长得一模一样,这个世界将毫无生机可言。然而,上帝造出了千千万万个人,每个人都不一样。这当中必能排出个好坏来,而总得有一些人有着坏模样,这样坏模样的人才能反衬好模样的人。人因为每个人不同,审判一个人的标准也有所变化,并不注意人们的外表了,而是注重他们的内心。而史铁生就是“不完整”的人,他比正常人缺了双脚,显出他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聪慧、质朴、有毅力才被表现出来。
但是,你先天差,后天就一定差吗?并不是,先天的从你来到这个世上你的父母就已经替你决定好了,你不能再改变它。你所能做的就是,改变后天的,比那些先天比你好的人更努力的学习、劳动、工作,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你比别人愚钝,那就刻苦练习;你比别人急躁,那就多读书,培养耐性;你比别人少了许多许多,那就比别人努力少的这么多倍。
可怕的是那些天资比你好的?可后天还比你努力的人。所以,趁着些天资比你好的人偷懒的时候,快去努力吧!
第8篇:《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是本不同寻常的书。
她的作者史铁生在我心中,本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一个双腿瘫痪又长年患病的一个人是怎样创作出这样一本书的,我不知道,我只感受到了,从它的文字感受到了一首悲凉的曲子。
可能是因为它的作者的原因,这本书我读得更认真,更仔细,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秋天的怀念》,我之前在翻语文书时略看过,只觉得史铁生对她母亲的怀念是深厚的,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再回想史铁生的母亲时,只觉得她是一位辛苦的母亲,那样的富有文采,那样的爱花,可是因为生活的束缚她迈不开脚,当史铁生同意跟她去看菊花时,竟成了永别。母亲去世了,这时候的史铁生才好似猛然醒悟,要好好地活……我们沐浴在母爱中,却从来没有关心过她的一切,这让我想起了张晓风写的《母亲的羽衣》中,母亲们曾经是天神宠爱的女儿,她们拥有着美丽的肌肤与无忧无虑,但有一天她们把羽衣自己锁在了箱子里——因为她们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她们曾经可以快乐的,自由的飞翔,她们可以凝望远方,她们可以和朋友去看遍世上绮丽的风景……
但有一天,她们把这些隐藏起来了,变得成熟与稳重——因为她们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一个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包括美丽的肌肤与宝贵的时间。
读《我与地坛》感触甚深。
第9篇:《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一位在21岁患病,只能依靠轮椅生活的人。这本书最早是刘老师安排丁同学读的,丁同学说作者太窝囊了实在看不下去,我很是好奇,所以初秋季节来亲身体会。
21岁,真正的人生刚刚拉开帷幕,就失去了站起来的能力,等同于人生一切的幸福与美好戛然而止。作者形容当时的自己“失魂落魄”,而地坛成为他逃避一切的“世界”。文中每一个字、每一个场景都流露出作者心中的痛楚、对未来的迷茫,所以我理解了十二岁的丁同学为什么读不下去,如果不是到了接近不惑之年的岁数、经历过些许挫折,我想我也体会不了文字中所表达的作者心境。
身为母亲,面对孩子遭遇的人生重大挫折,心中的那份痛感受更为强烈。劝慰的言语是苍白的,只能默默的陪伴,陪伴孩子从逆境、甚至绝境中成熟、超脱,忍耐、理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言语伤害、行为异常。《秋天的怀念》短短百字,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
鬼谷子言:顺境让人安逸,逆境让人成熟,绝境让人超脱。顺境中学习感恩,逆境、绝境中学习忍耐。《好运设计》中有很多对人生的思考:对付绝境的办法只剩下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你看到了目的的虚无你才能够进入这审美的境地,你看到了目的的绝望你才能找这审美的救助。
所以,生活终会给你答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
第10篇:《我与地坛》读后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成为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他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这是一句多么真诚而又朴实的独白。在生与死的强烈斗争中,史铁生选择了艰难的生而非懦弱的死。
生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勇气。但顽强的自我意识永远不会只倒向一边,希望与绝望,温馨与寂寥,心与坟墓,在某种程度上说,在选择生的时候史铁生的心中也是有着尖锐的对立的,至于支撑他整个生命历程的,是地坛,是母亲,亦或是他所追求的为人的价值或信仰,并不为人所知。
身体的残缺是改变不了的,所以他便向往精神的圆满,一次又一次勇敢的直面自己的内心,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谨慎地发掘,收集人性中未曾泯灭的光辉。心与坟墓都是适合安居的,坟墓安放的是人世“沉重的肉体”,而心接纳的是人世“疲惫的灵魂”。身体的残缺,幻灭的爱情,人性的光辉,驱动洗练,承载着他的一生,或许还不止这些,人本来就是充满矛盾的,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