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网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苏东坡传》读后感

2025-04-16 09:51:01读后感访问手机版打开翻译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佑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成语鲜衣怒马: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如:明·沈德符《野获编·刑部·冤狱》:“群盗得志,弥横恣为推埋,鲜衣怒马,以游侠为称,其魁名朱国臣者,初亦宰夫也。”又如:鸦片洋标束锦装,鲜衣怒马浮云队。——清·陈寅《驭仆篇》

成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如:茅盾《从<风洞山传奇>说起》:“在明末诸忠臣中,我对于瞿式耜的评价,比史可法还高些……因为瞿比史更富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苏轼,众所周知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我对苏东坡最初的印象在那首寄托着思乡之情的《水调歌头·中秋》,后来了解到的是苏轼坎坷的人生,不禁对在诗词歌赋中,时而柔情似水,时而肆意洒脱、慷慨激昂的苏东坡有了好奇之心,于是我便打开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在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时,我不会感受到一般传记的枯燥乏味,因为林语堂先生写的传记风格很幽默,读起来不会有种读历史伟人的文化厚重感,反而多了些人间的烟火气息,仿佛在谈笑间就将一件件事情如流水般缓缓道来,让人的心情随着苏东坡人生的起伏不断地变化,这是寻常传记很难达到的一点。

苏轼的人生坎坷,命运多舛。他曾是一个青年才俊,年少时文采就名扬天下,二十岁时就应试得中成为了进士,深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推崇,年轻的他在朝为官时也有过执拗,不吐不快的时候,但他始终洁身自好,从政官场但却不精于自谋,在当时波云诡谲的朝廷党争之下,苏东坡始终坚持内心、不改初衷。

在现在看来苏东坡是那个时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代表人物,但在这本人物传记中,我却看到了一个不被那么“神化”的苏东坡,真实地感觉到了一个放任风流而又富有生机的人存在。他不会因为贬谪而堕落颓靡,反而会有种随遇而安的洒脱。就好像一个颠沛流离却又逍遥自在的乐天派,一个纵情山水的旅行者,一个有着思乡之情的游子......当然他还是那个会写文章的苏轼。

与其说苏轼被一次次地贬谪,不如说是他一次又一次的机遇,而且这些机遇都是苏轼自己所创造的,不知是性格使然还是情势如此,被贬谪期间的苏轼不仅没有消沉,反而创作出了许多流传至今文学经典,也许苏轼在政治方面留有遗憾,但在文学方面说他是登峰造极也不为过,也难怪苏轼会在临终前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其实苏轼也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他的生命里也会有未知飘渺的前途,与亲友聚散分离的现实,困惑无奈的生活......但他能让世世代代人铭记的原因是无论他面对了多大的困境,他也会在困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活法。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今天又看到了新的内容,真的有点迫不及待想和你们交流交流了。

老苏名洵(苏洵,苏东坡的父亲),字明允,号老泉,老泉是因他家乡祖茔而得名。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这个号是来自“东坡居士”而来。小苏名辙,字子由,晚年隐居,自称“颍滨遗老”。父子三人占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地。

在这20页中,我觉得最能看出苏东坡才华横溢的,当属与欧阳修的那段误会了。

应试时的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欧阳修当时对苏东坡文章的内容与风格十分欣赏,以为必是他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找人批评,他把本来该列为首卷的苏东坡的文章,改列为第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这虽然是一场误会,但这不更证明了苏东坡的实力吗?

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真的很好奇下一次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东坡,东坡,一位住在东坡上的诗人。号东坡居士此名看似随意,但又何常不体现了苏轼的潇洒与豁达呢!

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瞬时令我感到即使隔着千年的岁月,也能如此近距离得感受到苏东坡的一生实在是妙笔。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幸运的。尽管他被一贬再贬,但他却也总能发现生活的欢乐,也许正是这个不同的机遇,让他走遍了祖国的半壁江山,尝遍了世间美味,他从不居高临下得看待百姓,而是真正的融入百姓们的生活,下田耕地向农民讨教经验,分享美食,细听乡下趣事。如此一比,离别官场倒是享得了一份清闲。

李白的一生逍遥似仙人,杜甫的一生难免略显苦难,唯有苏轼最令我敬佩。他是诗人,亦可以是农民,是酿酒师、是学者、是工程师…..他的无所不能更是启迪了我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他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般永留千古!

这是一份横跨千年的精神宝典。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我印象中的第一次接触到苏东坡的诗词,是我在小学的时候。当时大概是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下学回来,给父亲背诵时,父亲给我背了苏学士的那首《临江仙》,还给我解释了词中的每一句话。而幼时的我只记得“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至于初中,便又在读《宋词三百首》时读到苏东坡的词,印象并不为深,但记得“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句子,因为后半句尤为出名。那时已知,苏东坡是北宋豪放派词人。到了高中,读前后赤壁赋还有《念奴娇》或者说《酹江月》时,自己的文学欣赏素养还不存在,评论之处,往往拾人牙慧。

而今,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我了解了一个更为完整的苏轼。他的一生不可不谓波折,而他的心灵不可不谓纯真。

从《苏东坡传》里了解苏东坡,从苏东坡也可了解林语堂。两个人仿佛时隔千年而达到一部分灵魂的契合。

苏轼语“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人生无疑处处有味,他无处不可幽默,多难还能自嘲,嘴欠难治,积习不改。到哪都要舒舒服服,把政敌气得牙根痒痒。所以林语堂先生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我读此书,也是有目的性的。我想看苏东坡是如何写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应对生活的挫折的;我想了解经营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内心深入剖析的。我做这些,只是因为我心中有解不开的心结,有难以释怀的忧伤。我心知自己难以逃脱,只能寻求应对之法。纵览此书,我得到的只是对先贤万分敬慕心向往之的感觉而已。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6

带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喜悦,我来读《苏东坡传》。

苏的才华不需要浅学评价。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早已贯穿世界,垂青史,更不用说多言了。

我以前读过几本关于古人的传记,但大部分都是学术性的。读起来就像面对瓶底厚眼镜的老学习。当我沮丧的时候,我感到沮丧。例如,梁启超先生,被称为王静公传,被称为浅学,为学习感到羞愧,甚至摆姿势,汗流浃背,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与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钦佩。林语堂先生一定知道这个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他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用一点英雄珍惜英雄的心情作为儿子的传记。有了外国人的祝福,这本书看不到人。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民的形象。恐怕这是前所未有的。

在寂静的夜晚,我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了中国大部分的中国,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级只是一个不同的地方,他的责任没有减少。在收获的日子里,他看不到大宋农民也要全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论苏轼,多佩服他的旷达,却不知这种旷达只用来面对自己的苦难,对别人的苦难,苏大多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觉得这个笑话一定是含泪说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7

才华横溢却宦途崎岖,屡遭贬谪依依乐在其中,他就是百年一遇的奇才全才—苏轼。

由于政见不合、小人弄权,苏轼历经大起大落,他却保持一份潇洒傲然,面对人生苦难与世道沧桑,顺境与逆境的转换,出世与入世的变更,苏东坡不因贬谪而消沉感伤,举杯笑看平湖秋月,看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不怨不愤不恨,超然于物外的豁达与包容,徐徐前行,以赤子之心看淡人间事、世间人。

刘辰翁在其著作中写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彻底改变世人觉得词难登大雅之堂的束缚,一反词句艳情腻语的风格,他的词大气磅礴,语言朴素精练、兼有豪放与婉约派双重特点,自成一派。东坡先生还是一位美食先驱者。“东坡肉”、“东坡饼”等美食无一不出自他手。

在被贬岭南期间迷上了荔枝,著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名句。在海南上更发现了“生蚝”这一美味,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曰《食蚝》,提及“恐北方君子闻之”令人忍俊不禁。

历史上罕见诗、书、画、文全才的苏东坡在这人世间乐得逍遥,轻松自在,不沉溺于苦痛,潇洒一生。畅快淋漓!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8

许久以前就有听闻苏轼,但通过最近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我才真正了解了文忠公的生平——如一阵清风拂过的人生。

苏东坡年少时与弟弟双双考入进士,文采被欧阳修赏识,并被收为弟子。生活总是对人有所不公,它会看你走得太顺而给你许多挫折,所以苏轼的后半生格外凄惨,但也许是上天注定,这样的天才,注定毕生坎坷多桀。

当时在阅读时,探讨过苏东坡是否适合做官?我个人认为并没有绝对的适合,又或是不适合,一个人只要有才能,有实力就能够胜任一切职务。苏东坡之所以一直受排挤并贬官,不是他不适合做官,是政治立场不同,他不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是反对的,他是一位爱民之人,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官僚剥削百姓,但在当时黑暗的时候环境中与权贵作斗争,注定是失败的,朝廷中都是些趋炎附势之人。真正那些刚正不阿的人少之又少,一旦成为权贵之人的拦路虎,一定会遭受排挤。这本就是场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战争。我真正佩服苏轼的是,他不断遭受贬官,流放,依然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依旧秉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身处社会的大染缸中,见过真正的黑暗,仍然能够初心依旧;面对反对、排挤、压迫从不怀疑、迷失自己,而是坚信自己的内心。在我心中苏轼就似竹,是君子。像竹那样挺拔、正直;中通外直、虚怀若谷;竹虽为节状,但却永不止步,不断生长。

苏轼也许就像天上的神仙化作一刻星辰划过空中,来到人间,过一段凡人的生活,体验人间的酸甜苦辣,只是充满烟火气的凡世间,终不适合他这样乐天派的仙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9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这本书线上读书活动,但是我仍然只是翻了几页,第一次共读这个书,大概是一年多以前吧,我当时就没有坚持下来,后来就不了了之,再后来因为生宝宝,带宝宝,这一年多又过去了,现在的我,又重新走进叙事者,但是决定的时候,已经是这个月的20多号了,然后又因为书不在身边,工作又忙,使得我又只是翻了几页,我知道这是一本好书,也值得我花时间翻阅,但我因为各种原因还是没能做到,所有的原因归结到最后,也许只有一个词能概括——懒惰,还是因为自己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但是今天晚上听到王洪梅老师分享的《苏东坡传》,真的很吸引人,这样深度的解读,与我而言,我更惭愧了,其实我对苏东坡的了解也就是从他的词开始,我敬仰他的才华,我从他的词中读到他豁达的心境。他一生爱山爱水,或许他豁达的心态和一座座山、一片片水有很大的关系吧!从老师的分享中我知道了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但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但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我也了解到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林语堂认为他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他了解苏东坡,他了解苏东坡,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而我也喜欢苏东坡,喜欢他的痴情,他的真性情,他的乐天派,他的才气……一个人一生起起伏伏,还能做一个爱笑、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人,这一点对我的影响最大,因为我常常不能乐观的面对生活,面临压力时,我会退缩,我会紧张,常常不能用一种豁达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中的压力,而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如果不能正确的对待压力,那就会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对自己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没法以乐观的方式看待,因为自己清楚自己能力的边界,有些事,感觉自己并不能完成的很好,但是又不得不竭尽所能。所以,通过线上老师的指导,我从东坡先生身上学到了宝贵的两个字:乐观,以乐之心观生活之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乐观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而这种能力我还需要修为。东坡先生的才情,不仅仅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悠悠岁月,感染着我,透过他的文字,我竟然能够同他一同悲喜。我感动于世间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曾经存在过,东坡先生用他的文字,他的行为,他的品格,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境界。如果他的生活轨迹换了一种顺风顺水的方式,那么他的才情或许并不能完全被激发出来,那么世上可能也就少了那么多令人感动的诗作了,从这个层面看,有时坎坷的路会以另一种方式造就一个新的你。

林语堂的结尾是这样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股不朽的。”我想,我能够在这个时代读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幸运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0

我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揭示了他的本性,他既庄重又和谐。虽然他需要根据情况而异,但他并不真诚真诚,完全发自内心。有趣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他喜欢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真诚和真诚,所以他的作品也是真实的。虽然他受到了乌台诗案的影响,并避免了一些禁忌,但他仍然可以直接面对自己,所以他很强壮,很简单。

读完这本书,苏东坡的人生没有系统的时间线,感觉只是一堆熟悉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很热闹。虽然陈词滥调,但有几句话可以牵住我的心。在瑜伽和炼丹一章的最后一句话中,我说:蚂蚁爬上磨盘,认为这块巨大的石头和泰山一样稳定。我不知道它又开始旋转了。巧妙地表达了命运对苏轼的嘲讽,终于回到了红尘世俗,即将修炼成仙,卷入了命运的漩涡。还是要称赞林老的智慧和才华。

苏轼的政治理想与文章相匹配,清晰而深刻。苏轼并不复杂。他独自走在自己的木桥上,可以满足于世俗的崇高报复。正因为如此,他的文章才会更有意义。作者赋予他们的意义在于背景和作者的内心。文人写的东西是给自己看的,那是日记,但文章是给外人看的。要证明自己,无论是报复还是无辜。因此,会有希望人长久,千里齐放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静静,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为什么害怕,高鸿本自冥。

疯狂不需要唤醒,酒逐渐醒来。自持自见,有十年生死无边,不思考,难忘的深情悲伤,有谁看到幽人独来独往,空灵孤独的影子。摘下寒枝,孤独的沙洲。高贵而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