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网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读后感

2025-04-11 19:36:02读后感访问手机版打开翻译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读后感 (篇1)

前不久,我读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这本书,读完后我深有感悟,那就是:我们一定要学会坚强。

这被书主要讲的是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是在这场大灾难中,也出现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特别是小英雄们的举动,让多少人为之感叹。沉着勇敢的好班长王博;与同学生死与共的王樊;决不放弃希望的马小凤……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内心像火在燃烧般的疼痛。我深深地为他们的坚强努力而感动。在感动的同时我明白了:只要坚强,就有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和希望。看着这本书,我对照自己,觉得自己和小英雄们相比,差得太远了。平时我遇到一点小问题,总想逃避,或是让家长来解决,根本无法勇敢坚强地面对。不过,读完了这本书,我相信自己一定会慢慢地学会坚强。以后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坚强地面对。我也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做到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坚强努力,向自己交出优异的答卷!

同学们,让我们都学会坚强,用一颗坚强的心去面对人生吧!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读后感 (篇2)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已经过去了,但地震救援过程中的许多场景依旧历历在目,许多事,许多人,依旧撩动着我们的内心,激荡着我们的情感。

巴金曾说过:“友情就像一盏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这句话,在5.12大地震中,不止一次的听到,不止一次的见到,不止一次为这句话而伤心、流泪。

困难与灾难是强大的,坚持与信心也是强大的。这两种强大的力量在战争、在对抗。即使灾难毁坏了我们的房屋,困难把我们置于死亡边线。但我们,仍旧不气馁、不沮丧。勇敢地面对明天,面对将来!

林浩,这个名字我们都十分熟悉,他是一位2年级的小学生,他在5?12大地震中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力量!

虎头虎脑的林浩是一个懂事、可爱的孩子。地震中,他勇敢的救出了两名同学。谁能想到,这个在危难时刻勇于救人的小英雄,年龄仅有9岁。

地震发生时,林浩两次救人,两次被压在楼板下面。每一次,小林浩都表现出惊人的成熟与镇定。第一次被压在楼板下时,他鼓励被吓哭的女同学:“不要哭,我们一起来唱歌吧。”在那首他们熟悉的《大中国》的歌声中,女同学镇定下来了。

林浩几经努力终于爬出了废墟。死里逃生的林浩并没有离开,他勇敢的营救了两个被埋在废墟中的同学。

当他再次跑进教学楼救人时,灾难又无情的降临了,垮塌的楼板把林浩又埋在了下面。这一次,是老师把他救了出来。

当人们问林浩为什么去救人时,他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班长!”

六一儿童节时,林浩说:“以后,我要当工程师,要造震不垮的房子!”在他稚嫩的小脸上,洋溢着梦想的光亮。

一句:“我是班长!”感动了所有的人们。这个“幼小的班长”身上体现出了“强大的力量!”在小林浩的心里,这场大地震是挥之不去的,可他用他那甜美的笑容,渐渐地让灾难、让困难望而却步。他用他那一句“我是班长!”,震慑住了死亡,感动了大家。

在神话中,凤凰是生命顽强的象征。这种鸟一旦经历了生死离别,便会更加强大。在5?12的那次生死离别之后,许许多多的人都成为了强大的“凤凰”!

在灾难中,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将他人转危为安。他们为重建后的家乡摸上了一抹永不褪色的温暖。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一本抗震纪念册,这里面包含着泪水,包含着欢乐,也包含着坚强。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读后感 (篇3)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震区少年儿童表现出了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团结友爱、勇于救人、乐观向上的高尚品质,涌现出许多少年英雄。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感动了今人,也必将感动后人。

林浩,一位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地震发生时,林浩两次救人,两次都被压在楼板下面。但是,每一次小林浩都表现出惊人的成熟与镇定。当人们问林浩为什么要去救人时,他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班长!如果其他同学都没有了,要你这个班长有什么用呢?”林浩额一番话使大家都震惊了。在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他与姚明一起走出来,他说:“开幕式上姚明叔叔是最高的人,而我是最矮的人。”让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祖国的未来大有希望。

邹雯樱,一位是舍己救人的藏族女孩。地震来临时,她本可以第一个冲出教室,然而却是跑在最后面的一个。当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发现她时,她的手还紧紧搀扶着另一位同学。5月12日大地震时发生的一切,我们已无从得知,但救援人员从邹雯樱遇难的现场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灾难来临时,她一定和往常一样,勇敢地担当起老师的助手,组织同学逃离。否则,这个跑得最快的孩子决不会跑在最后。危难时刻,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好学生。邹雯樱输掉了与死神的赛跑,只因为她把生的机会给了别人。“只有你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邹雯樱一直铭记着父亲的嘱咐,她那份纯洁善良的爱,令我们肃然起敬。

在废墟之下,面对生命被埋压,面对无边的黑暗与恐惧,那些与我们一样的生命以自己的沉着镇静、团结友爱、乐观向上,显示了少年英雄们的机智与成熟。面对同学们哭泣声、呻吟声、绝望声,小学三年级学生许中政哼唱国歌,一声、两声、三声……同学也跟着唱起来了,相互鼓励勇敢活下去.28小时后,他们终于走出了这座废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从灾难面前的这些少年英雄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壮美前景,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璀璨希望。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读后感 (篇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三十多年未见的大地震,所有的电视台、报纸等传媒都在进行着报道,所有的人都在关心着这件事,我也不例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次大地震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那种空前的大团结,感受到了人民子弟兵的那种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精神,特别是在大灾面前,有些和我差不多大的少年英雄,表现出来的那种英勇、无畏、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更是令我震撼。

有一个小英雄陈浩,在5月12日那天,在地动山摇、山崩地裂的那一刻,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殿后。同学们在他有序地组织下,一个个地顺利地逃了出去。在楼房即将倒塌的一刹那,他将一个女同学推了出去,而自己则被埋在了废墟下。看到这儿,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被他的英雄气概所感动。我在不停地反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个班的同学,在着危急上课,我能像他一样奋不顾身地去救同学吗?我陷入了沉思。

小英雄被救出送入医院后,有记者采访问他“当时你为什么不自己逃走?”,他的回答更是令我震撼:要是再遇到这样的事,我还会的。不救人,我会感到惭愧。他朴实的话语更是让我深有感触。现在,我们虽然不能像人民子弟兵那样亲临现场,抗震救灾,但我们也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主要的是,我们要向这些小英雄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也做对祖国有用的人。

在这次的抗震救灾中,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知道了无数个英雄事迹。天灾无情人有情,虽然我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灾后,我们在班主任的倡议下,我捐出了我的所有零花钱。珍爱生命,珍惜亲情。不抛弃,不放弃。这些,都是英雄们教给我的。小兵张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读了《小兵张嘎》这本书,我更深切地感到祖国今天美好的日子是来之不易的。阅读此书,我仿佛置身于那战火纷飞的激情年代,仿佛听到了英雄们在战争中那铿锵有力的步履,仿佛看到了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抗击日寇的动人场面,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民族精神。那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那可敬可爱的英雄人民,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那至诚至厚的人格魅力,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但在一次日本鬼子的扫荡中,张嘎的奶奶不幸被害。嘎子为了替奶奶报仇想加入八路军,共产党看嘎子年龄太小没有同意,但是嘎子从不灰心,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当上了八路。嘎子小小年纪便有了入八路打鬼子的志愿。他的勇气、聪明才智,还有吃苦耐劳的毅力让我感动,感动他对友情的生死与共;感动他与奶奶的深厚感情;感动他们为了抗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张嘎的童年是在枪林弹雨中度过的。正是像他一样的革命先烈不懈的奋斗,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红领巾,也染红了飘扬的五星红旗。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小兵张嘎面对敌人,不屈不挠。今天,我们有幸生长在新中国,新中国给了我们和平、安定的读书环境。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拥有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是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都没有脚踏实地去克服困难。和小兵张嘎比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懦弱。在生活中我们比吃比穿,不比学习,值日谁都不愿多做,整天斤斤计较。我们没有继承先烈们的优秀品质,去为祖国的建设而努力学习。我读了这本书后,我想对所有的和我一样的同学们说:我们赶快行动起来,珍惜时间,热爱劳动,刻苦学习,做好每一件事。我们要把张嘎机智勇敢、临危不惧、不屈不挠的精神运用到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去,面对困难勇敢克服,不怕挑战,不怕挫折。努力掌握知识,等长大后,为祖国出一份力。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读后感 (篇5)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这本书,我激动的心情读了一遍又一遍,它让我看到了到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知道了无数个英雄事迹。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因为我是班长》这篇文章,它讲述一个九岁小男孩林浩的故事:林浩是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学习成绩很好的林浩,一直是班上的班长。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数学课。林浩刚跑到教学楼的走廊上,就被楼上跌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那个同学压在他的背上,他怎么都动不了。当时,塌下来的楼板下,有一个女同学在哭,林浩就告诉她:“不要哭,我们一起唱歌吧。”于是,大家就开始唱老师教的《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就不哭了。后来,他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逃出来的林浩,并没有跑开,而是去救还压在里面的同学,他看到一个男同学压在下面,就爬过去,使劲扯,把他扯了出来。后来,他又爬回去,把一个昏倒在走廊上的女同学背出来。林浩连续救了两个宝贵的生命,再次跑进教学楼救人时,遇到垮塌的楼板,又被埋在了下面,后来,是老师把他拉出来的。林浩所在的班级,共有32名学生,在地震中有10多人逃生。这其中,就包括林浩背出来的两个同学。当林浩被问到为什么去救人时,林浩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班长!如果其他同学都没有了,要你这个班长有什么用呢?”……

看到这儿,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被他的英雄气概所感动,我在不停地反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个班的同学,在这危急的时刻,我能像他一样奋不顾身地去救同学吗?我陷入了沉思。

是啊,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灾区小朋友所表现出来的面对灾难,临危不惧、先人后己、互助友爱又何止林浩一个呢?他们还有王亮、陈浩、马健、何翠青、何亚军、郎铮、雷楚年、康洁、高莹等抗震救灾的英雄少年,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所有的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灾区的希望,看到了祖国的未来,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一定会更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我也要像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勇敢、顽强,汲取成长的力量,誓做祖国的栋梁,像胡锦涛爷爷要求的那样: “要从小学会坚强,不向困难低头,将来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读后感 (篇6)

窗外,琥珀色的月如温玉一般静静沉在水底……

我缓缓起身,拿起一本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灯光下,着这本书我聚精会神的翻阅这本书,沉淀已久的感情逐渐复苏,一点一点,在心底弥漫。

这本只有四百多页的书,总共介绍了四十多位抗震救灾涌现出来的少年英雄的感人事迹。书上那些和我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在灾难来临时,他们竟是如此沉着冷静,甚至还有勇气去奋力救人,这不禁让我有些羞愧,但更多的则是为他们而骄傲!

其中给我触动最大的少年英雄是宋雪。她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地震发生时,他本可以脱离危险,但为了救出睡梦中的同学,他再次跑回还在猛烈摇晃的屋子里,大声呼喊,挽救了那位同学的生命,而她却未能脱险永远闭上双眼。

我知道,像宋雪这样为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人还有很多。倒在废墟下的少年们,究竟是为什么让他们舍身救他人?生命的价值重来用交换来体现的。古老的中华民族,辉煌的华夏文化,孕育了这些英雄儿女。

相比之下,我却显得有些怯弱。人的一生,如无垠沙漠中一粒微小的尘沙随风飘动,最终任要归于死的永眠,但是,当我们还存活于世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助人为乐的事,至少让我们活得更有意义?

插图上,宋雪腼腆的笑看着我,她那淡雅、清灵的眼睛中,仿佛藏着繁华后的寂静。是她从容的为别人打开生命之门,而自己取向另一扇门走去。这些少年英雄们生如夏花,短暂而绚烂,死如秋叶,安静而唯美。那天她们毅然献出了生命,做了一件最伟大、最有意义的举动……

夜很静,我缓缓合上那本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在那本书中,我从中领悟到舍己救人的高贵精神,再次想起那些少年英雄,我不禁为她们而感到无限的敬佩与自豪!

窗外,人散夜静一弯明月……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读后感 (篇7)

汶川,一个令人颤抖的地方。然而,在那令人恐惧的时刻,又有多少抗震英雄挺身而出。在灾难降临的瞬间,爱,迸发出了最动人的力量,亲人之间,相互扶持;同学之间,相互救助;就连那陌生人也挽起了臂膀。前不久,我看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讲述了在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各位英雄少年是如何抉择的。像沉着勇敢的好班长王博;与同学生死与共的王樊;决不放弃希望的马小凤……他们与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可他们的勇气与果断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他们不正是英雄吗?

想到这些,一句话突然涌上我的心头:“英雄,不需要诠释。”是啊!英雄是什么?什么又是英雄呢?英雄,只是一个个平平凡凡的人,甚至比普通人还要普通。就像“因为我是班长”的林浩,他也是一个十分平凡的小孩,可他在地震来临时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令人肃然起敬。他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坚决果敢地救出了两名同学。是什么让他们成为英雄的呢?他们只是比平我们多了一点勇气,多了一点坚强。然而,正是这一点,使他们成为英雄。你也许会想:如果是我,我也会那样做的。可是,如果是你,你真的会那样做吗?也许你会问,英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只有一个答案:英雄,不需要诠释。

其实,成为英雄很容易,不一定非要做出什么大事。只要多一点点勇气,多一点坚强……只要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读后感 (篇8)

读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一文主要叙述了5月12日汶川地震中涌现出一大批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坚强勇敢、勇于救人的少年儿童。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抢救老师和同学,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轰天动地的大事,使我们无不感动。

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年龄仅有9岁的林浩,他是汶川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地震发生时,林浩两次救人,两次被压迫在楼板下面。每一次,小林浩都表现出惊人的成熟与镇定。第一次压在楼板下时,他鼓励被吓哭的女同学:“不要哭,我们一起唱歌吧。”在那首他们熟悉的《大中国》的歌声中,女同学镇定了下来。

林浩试着挪动身子向外爬,几经努力终于爬出了废墟。死里逃生的林浩并没有离开,他勇敢地营救了两个被埋在废墟下的同学。

当他再次跑向教学大楼救人时,灾难无情地降临了,跨塌的楼板把林浩再次埋在了下面,这一次,是老师把他拉了出来。

当人们问林浩为什么去救人时,他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班长!如果其他同学都没有了,要我这个班长有什么用呢?”

他们的事迹,如同浩渺苍穹里的点点星光,照亮勇敢、坚强、无私的夜空;如同茫茫大海中的小浪花,绽放自信、团结、友爱的笑容;如同发自天籁的个个音符,秦响民族和时代精神的最强音。他们用实际行动,让我们懂得了珍爱生命,懂得了坚强乐观,懂得了大爱无私,懂得了同舟共济,懂得了感恩报答。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知,则国智。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孩子,将最崇高的敬意珍藏在心中;让更多青少年以他们为榜样,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读后感 (篇9)

一名9岁小学生在地震发生后,异常镇定,把自己的两名同学从倒塌的房屋中背了出来。这份勇敢和毅力着实让人敬佩。他就是林浩,四川地震灾区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2年级学生。在2008年8月8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小林浩因此作为小小“护旗手”与姚明一同引领中国代表团隆重出场。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象林浩那样的英雄,到北川营救的自愿者、人民子弟兵……。这样感人的故事数不胜数,不仅仅是在救援的前线,在救援的打后方,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捐资捐物,倾尽所能……记得在灾区,有这样一幅标语“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是啊,在灾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中国大地爆发出井喷式的大救灾热情,长城内外,到处是“汶川挺住”“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声音。

汶川大地震不仅让我们的民族之心空前贴近,也让我们的精神百倍成长,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动员,一个民族的力量,中国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让我们向所有的英雄致敬!四川人民感谢你们!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读后感 (篇10)

在 2008年5月12日 下午2时28分,那一次触目惊心的汶川大地震,使许多无辜的人死去了,但是使许许多多的同龄人在汶川大地震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下了一篇篇感天动地的动人华章。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阅读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这本书,我仔细阅读了其中一篇《舍己救人的藏族女孩》。内容主要写了藏族女孩邹雯樱舍己救人的英雄事件。在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她没有跑,而是和老师一起组织学生逃离,直到最后遇难。这位名叫邹雯樱的藏族女孩,她的品质是多么的高尚。难道这种舍己救人的品质不是我们现在正需要得吗?

我们同样生活在一片蓝天下,有什么能和那位藏族女孩比啊,5月12日那天下午,汶川大地震刚一发生,好些人自顾自的往外跑,完全不考虑别人的生死。你说,我们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泱泱大国啊。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了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没有道德的社会。再看看吧,公共汽车上,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可是却硬是没有一个人愿意给她让位,这又说明什么,说明了我们的国家有道德之心的人很少。俗话说,没有道德之心,又怎有舍己救人的品质呢!

朋友们,让我们向那位女孩她的那种品质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