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游记》前两章读后感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充满离奇的色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著作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分别是从大唐去西天取经的唐玄奘——唐僧,因大闹天宫而被压在五指山下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因调戏了嫦娥而被贬下凡的天蓬元帅——猪八戒,和卷帘大将——沙和尚,他们一路艰辛,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读完全书,我深深地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我们面对困难,要学会与他人合作,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那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去看看吧!
他们师徒四人性格完全不同,让他们精诚合作可有点难度呢!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三打白骨精》就可以很好地说明。在这个故事中,白骨精变成了三个凡人来诱骗唐僧,不过每次都有惊无险的被孙悟空识破了,而且不由分说地用金箍棒打死。但唐僧是凡人,殊不知那是妖怪化身,误以为孙悟空在伤及无辜,再加上猪八戒的谗言,竟把忠心耿耿、伸张正义的孙悟空无情地赶走了。
你看,这一段情节就是因为唐僧的不信任而导致的尖锐矛盾,所以让刚刚组建的一个团队出现裂痕。可见,性格迥异的团体要做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可不容易呢。平日里,我们在体育课上集体跳长绳也是这样,刚开始怕别人碰撞到自己,彼此的不信任,所以不敢放开手脚,总是有人不停地绊绳跳停。随着我们练习的次数越来越多,彼此越来越信任,跳的也就越来越顺了,这就是齐心合作的力量。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我不禁感叹,大家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必须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第二篇:《西游记》前两章读后感
谈到《西游记》,大多数人都会先想到有着通天本领、敢大闹天空的孙悟空,继而是身体强壮、长相可爱的八戒,最后是只会做好人、深知佛理的唐僧。几乎是没有人会感觉到他的存在——沙和尚悟净。
其实,我曾经也是不太在意他的,谁让导演总是将在前线杀敌的机会都给了悟空和八戒,而悟净却永远只有喊“救命”的份呢!荧幕上的他就是个懦弱的人。
可今年暑假,我突然心血来潮地翻出名著《西游记》,准备看看原汁原味的西行究竟是怎样的,沙僧是否真的如此没有存在感。
终于,悟净的形象开始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
他勤劳。西行奔波的路上,他永远是尾随其后。因肩上重重的行李走得有些慢,却从未停止过。他从不会像大师兄那样乱用法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也绝不会像二师兄那样动不动就喊苦,耍小聪明。他的抱怨声从未存在过,真实存在的只有他一次又一次踩过青草,踏过沙砾,碾过冰雪的脚步声。
悟空好比是一匹能日行千里的良驹,世人无不惜无不爱,八戒就像体型硕大的黄牛,也能帮你干许多重活粗活。而沙僧则是沙漠里的一头骆驼,他没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可以穿越千里马望而生畏的沙漠;他没有黄牛的力气,但黄牛总是吃了睡,睡足了再干。而骆驼却即使几天滴水未进,仍可以踏着稳健的步伐,驮着货物,顶着骄阳穿过沙漠。
他是重情重义的,面对大师兄的怄气离开,他虽明白西行的路上亦会更危险,更艰难,可他从未说过放弃,也从未放下过肩上的担子,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他只是忠诚的守候在一旁,不离不弃。即使是面对师傅被妖怪抓了去,大师兄在一旁无计可施,二师兄说着丧气话收拾行李打算回高老庄的场景,他也绝不会气馁,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营救师傅,哪怕粉身碎骨。
沙僧的人生的确无趣,担子似乎是他唯一的伴侣。可假使没有他,谁能将这担子挑出十万八千里,而且毫无怨言?没有他,谁能保证悟空能心无旁骛地使出那些通天的本领,八戒能踏踏实实地过上多彩的生活?没有他,谁能保证西行的路能顺顺当当地一走到底?
生活中像悟净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不哗众取宠,只是本本分分地做着那个最真实、也是最应当做的自己。
生命,需要彻悟一份清静。
第三篇:《西游记》前两章读后感
看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感触颇深。我觉得唐僧师徒四人,加上小白龙,都有优势,可以成为另一个师傅。
孙悟空:他文武双全。超强的学习能力,无论学什么都能很快掌握,遇事很机智。而且胆子太大,敢闹天宫,挑战权威。然而,我觉得他有点太傲慢了。最后,他被如来压在五指山脚下,悲惨而孤独地呆了500年。他也很勇敢,很无畏,拍怪物从不退缩。他敢于负责,有责任,不推卸责任。唐僧被误解偷人参果时,他出来扛着。他武力超群,七十二般变化。唐僧应该学他的武力,沙僧应该学他的机智,他的勇敢和无畏,对吧?八戒最应该学会承担责任。
猪八戒:他有很多缺点——好色、贪婪、懒惰和鬼点子。但他也有一个闪光点——正义和知错可以改变。这也值得别人学习。
唐僧:他的优点只有两个字慈悲。路上遇到老虎,悟空用棍子打了下来,老虎死了。没想到唐僧骂悟空。在白骨精,孙悟空被赶回花果山。虽然看的时候有点想不通唐僧的慈悲,但后来觉得悟空和八戒应该向唐僧学习,要饶人。
沙僧:忠诚,彻头彻尾的忠诚。一直承担责任,努力工作,从不反抗,是一个光荣的形象。值得悟空、八戒、唐僧学习。但是太死板,不灵活。
还要提的是小白龙:努力工作,不辞辛劳。无私奉献。关键时刻还能挺身而出。最终成为八部天龙。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不是吗?
最值得学习的是坚持到西方。凭借他们的力量,一个筋斗云就能到达,但他们脚踏实地地坚持到西方。否则,如果你不经历磨难,你可能得不到真正的经典。因此,坚持的过程非常重要。
第四篇:《西游记》前两章读后感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他神奇,无所不能。每次读《西游记》,我都忍不住陶醉在里面。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问妈妈从哪里来的时候,妈妈笑了,摸了摸我的头说:“你,你是从石缝里跳出来的。”当时我很难过。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孙悟空也是从石缝里跳出来的,心里暗暗骄傲,心想:原来我和猴哥一样,太棒了,我也是孙悟空。后来我发现很多孩子的妈妈也这么说,我还是很开心:原来我们都是孙悟空。
就这样,《西游记》成了我最喜欢的书,只是厌倦了阅读,放不下。当我再次看到孙悟空时,这只活泼的小猴子似乎变成了另一个自己:当他从石头里跳出来时,它就像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当他在花果山上无忧无虑地玩耍时,就像我们最喜欢的快乐童年;当孙悟空在天宫里大惊小怪时,我们不是淘气任性,把家弄得一团糟吗?
成年人想办法哄他,封他一个毕马温,就像给我们糖吃,结果呢?没有哄;又封了一个齐天大圣,就像给我们买玩具一样,但还是没有哄。
软不好,来硬吧!成年人就是这么做的。于是如来佛把孙悟空压在五指山脚下——严厉的父亲终于制服了他调皮的儿子。孙悟空度过了漫长的500年,我们要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样漫长的学习道路。孙悟空经过观世音菩萨的点化,踏上了西方取经的艰难道路,我们也要走出校园,走上社会...
孙悟空保护唐僧在西方学习经典,经历了9981个困难,他始终坚持,不害怕,不退缩。想想我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感到羞愧:为什么我不能像孙悟空那样坚持下去呢?
感谢吴承恩,他用自己非凡的想象力,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想...
第五篇:《西游记》前两章读后感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听说过《西游记》吗?《西游记》的主角们有什么故事?
师徒唐玄奘、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是《西游记》的主角。《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他的《西游记》不仅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故事情节都充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幻想色彩,其中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智斗二郎神更是家喻户晓。虽然这些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它们仍然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栩栩如生的人物:孙悟空、猪八戒、三王子等,广泛赢得了我们的喜爱。
在《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因为他有广泛的魔力,无所不能,但也有一个如意的金箍棒可以随意改变。他有很多技能,比如:跳1800英里的筋斗云,可以随意变成任何东西的72变化,他的头发可以无限变化,头后有三根救命的头发,他还有一双眼睛,可以识别世界上所有的恶魔和鬼魂。他曾经在天宫大惊小怪,神仙不是他的对手;他曾经三打白骨精,妖精在他面前无处藏身;他还借了三个香蕉扇,不管有什么困难,他都不会放弃······最后,他保护唐玄奘安全到达西天,获得了能造福人民的真经,最终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成为了战无不胜的佛陀。
读完《西游记》后,我体会到了唐僧师徒的艰辛,以及他们永不气馁、不懈的精神。我的感受:孙悟空真的是我的偶像。他翻山越岭,不顾危难保护唐僧。他一路斩妖除魔,受苦,终于成功了。我认为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不怕困难,不怕困难,不要灰心,不要沮丧,不懈努力,会成功。
第六篇:《西游记》前两章读后感
《西游记》,我想大家都很喜欢,里面有既活泼又有正义感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和尚,还有唐僧、白龙马等等一些各有神通的人物。在我眼里,《西游记》是一部能让人学到道理的书,它让我受益匪浅。它里面神奇的故事给我许多启示。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孙悟空三次用火眼金睛识辨了白骨精变成的人物,而唐僧却误认为是孙悟空打死了无辜的人命而赶走了孙悟空。悟空走后妖怪趁虚而入抓走了唐僧师徒。这个故事就让我懂得了,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有时候生活中是会遇到虚情假意的伪善者,我们要擦亮眼睛,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对于伙伴的劝告要仔细思考,虚心听取,切不可刚愎自用,假若两个好朋友不能够团结,那么就会让别人趁虚而入,破坏彼此之间的友情。
在“孙悟空借芭蕉扇”中,孙悟空为了度过火焰山不放弃,一次又一次地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而铁扇公主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最后孙悟空就去托住铁扇公主,猪八戒则去南海找观音,后来铁扇公主和牛魔王终于把芭蕉扇借给了孙悟空。这个篇章让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也真正理解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想想自己的学习不也需要这种精神吗?我觉得英语很难,考试考不好,单词记不牢。但是,我相信只要我每天都努力地记住几个个单词或两个句子,那么就一定会把成绩提上去的。没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
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于是,太上老君就把孙悟空扔入炼丹炉中,孙悟空居然阴差阳错地练成了火眼金睛。这个篇章让我懂得了坏事有可能变好事,好事也有可能变坏事。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应该用疑惑的眼光去看待,而是要把眼前的困难看成是一次简单的练习;在面对简单时,我们不应该因为它很简单而很高兴,有时即使你会也会有出错的时候。所以不管是困难的还是简单的,都要认真的去完成它。
在《西游记》中我们能学到许许多多的道理,只要你仔细去观察就会发现。
第七篇:《西游记》前两章读后感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多少年来,一直成为人们必读的经典书目。那么,这样的经典也肯定有着它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是《西游记》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团结,什么是不畏艰辛。
本书的作者吴承恩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三个徒弟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小时候的我,对《西游记》的认识还是很浅的,只觉得故事中爱打抱不平的孙悟空、贪吃的猪八戒和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罢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领悟到了《西游记》作者的另一份用意。例如,作者笔下的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的艺术形象,不仅生动的体现了古代人民对摆脱压迫的强烈意愿,还反应了人民为战胜邪恶、争得自由而天不怕地不怕,敢于蔑视一切传统和权威的反抗精神。在孙悟空身上还有一敢于和强大势力作斗争的勇敢精神,这令我十分欣赏。
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或许,你看到了唐僧冤枉孙悟空;或许,你看到了猪八戒常常抱怨,但是,它们并没有留下师傅只身一人,他们是有情有义的一个团队。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历经各种艰难困苦,但依旧执着,锲而不舍,不言放弃。还记得六十一回合,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吗?为了扇灭火焰山之火,帮助老百姓,孙悟空又是变虫子,又是变牛魔王,足以可见孙悟空的机智。正是在取经途中遭遇的八十一“难”,才显出坚持的可贵。
让我们一起捧起这本经典名著,在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中畅游一番吧!
第八篇:《西游记》前两章读后感
“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来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这部书曾被改编为多个版本的电视剧,也被多个电视台反复播放过许多遍,然而,从小时到现在,我仍是它的忠实粉丝。如今上了初中,在必读书中我又找到了它熟悉的身影,于是我便在书籍中重温着一个个经典的故事、惊心的情节,这一遍过后,我感到文字表达的精巧准确往往是视觉上感受不到的。而作者那刻画人物的深厚功底与奇妙的想象更是让我赞叹不已。
其中的奥妙在于以人性为主,灵异性、动物性都附着于人性之上,融合于人性之中。其中最成功的当要数孙悟空和猪八戒了。孙悟空的表层特征是猴性——轻捷,轻敏,急躁,活泼可爱,······又有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十万八千里,金箍棒任意伸缩,毫毛可布千万猴阵,这些灵异性曾使许多人儿时都为之向往;但是,孙悟空最值得我们欣赏的还是他的精神方面。
首先,它具有不怕任何困难、总是乐观向前的精神一定是我们不可否认的,这些在细节都是可以看出来的;罢官后应对十万天兵天将的沉着、心师傅屡次被抓走后的淡定、理智,这些事件中其他人物神态、心理、和动作的衬托都使得他的这一性格更加深入人心。其次,他的忠心耿耿也是令人敬佩的——在被唐僧误会后,虽然表面上与师傅的关系已经决裂了,可是一次次良心的驱使,都让他冰释前嫌,再次与师傅重归于好,这边是一个方面。再就是在名利与美女的诱惑下,他不为所动,只一心保唐僧西天取经,相比之下,猪八戒的贪婪、意志不坚就成为了书中不可缺少的欢乐元素。
再说唐僧,他给予人们的形象就是没有主见,说话啰嗦,其实,设个人物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一心一意地要到西天“拜佛求经”这种坚定是一刻都没有动摇过的;他也十分的善良——这既是个缺点又是个优点。
“有缺点有优点”这便是吴承恩在人物性格描写上的一个小处理;把动物彻底拟人化,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创新。通过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全书在规划情节时还在人物的刻画上花了许多功夫。因为这两点,诞生了我笔下的这篇文章。
第九篇:《西游记》前两章读后感
这个星期,我认真阅读了吴承恩编写的小说《西游记》。书中主要讲述了孙悟空从石猴开始,拜师学艺,跟从师父唐僧,带领白龙马、猪八戒和沙和尚到西天取经,一路历尽千辛万苦,扶善除恶,降妖伏魔,经过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读后感到非常有趣,受益很大。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孙悟空,因为他机智勇敢、活泼可爱,拥有七十二变及如意金箍棒,战胜路上遇到的一切妖魔鬼怪。最讨厌的人物是猪八戒,他头脑简单,好吃懒做,贪生怕死。最佩服的人物是善良的沙和尚,他一直很勤快,任劳任怨。最尊敬的人物是唐僧,他意志坚定、持之以恒、不怕艰辛,关心体贴徒弟,对徒弟严格而又慈祥,最终带领徒弟们取得真经。
读完《西游记》,我想到了自己。每次做练习题时,我常常只把简单的题目做完,遇到难题不肯多想想。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时,罗老师布置我们做课堂练习,我很快把简单的题目做完了,剩下一道比较难的,我想了一下想不出来,就决定不做了,等着老师讲答案。这时,罗老师走过来检查,她看了看说:“这道题你先读一读题目,再认真想一想,读一遍不懂就多读几遍。”我只好继续做,没想到真的做出来了。老师说:“你不是不会,而是偷懒,学习可不能怕吃苦哦。”
我觉得学习就好像取经,像猪八戒,好吃懒做,成绩肯定不会好。我要学习唐僧他们不怕艰辛、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他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改变以往怕苦怕累的思想,协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学习他们机智勇敢、扶善除恶的精神,敢与一切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争当一名优秀学生,做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十篇:《西游记》前两章读后感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所以,光看电视怎么够。这个暑假,我又买来了青少年版的《西游记》,从文字中汲取营养。
记得有一章,写唐僧师徒要过火焰山。但必须要拿到芭蕉扇,孙悟空用尽了所有的办法也没能拿到芭蕉扇。猪八戒便说:“我们把行李分了,回去算了。”其他几人都不同意,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坚持取到经。当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顺利取到真经时,我的脑海里突然蹦出一句话:不经过风雨,怎么见彩虹?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次是爸爸教我游泳。爸爸教我游泳很特别。别的小孩学习游泳,都是从浅水区开始。而爸爸教我潜泳则从深水区开始练。爸爸先为我做示范,讲完重要的要领时,就让我试试看。我“扑通”一声跳进了水里,按照爸爸教的姿势游了起来。我刚游了一米,就要换气了。刚才看爸爸换气只是把头往上抬一下,然后连忙换一口气。我也按照爸爸的姿势,可是一抬头,整个人就马上沉下去。我在水中拼命挣扎着,喝着一口又一口的水,鼻子也呛得非常难受。爸爸看一会儿,然后才慢吞吞地下水把我救上了岸。他问我感觉怎么样?我气呼呼又泪汪汪地回答道:“我换气失败,要沉下去的时候,你怎么就不救我?你为什么让我在深水区学游泳?”这时,爸爸严肃地说道:“孩子,当你溺水时,肯定是在深水区。就算你在浅水区学会游泳,那当你溺水时,估计一紧张,也就不会游了。如果你在深水区学会了真正的游泳本领,就可以降低溺水的可能性。”听完爸爸的分析,我的气也消了一大半。我继续学游泳。尽管每一次在深水区学游泳,我的鼻子、嘴巴总免不了喝不少的水,但是我都没有怨言,因为我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一个星期后,我终于学会了游泳,独自游十多米也不成问题了。当我在泳池里像一条快乐的小鱼一样尽情游弋时,总会感受到如同唐僧师徒举得正果时的兴奋,当然也免不了从心底里感谢爸爸的帮助。
没喝过水,怎么能学会游泳?不经过风雨,怎么见彩虹?没错!你一帆风顺的成功,就不会有彩虹般的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