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读后感 篇一
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在唐代臻于极盛,李杜、王孟、元白……名家辈出,璀璨如星河。唐诗的形式和风格丰富多彩,诗体有古体也有近体,“诗风或雄壮或纤秀,或平淡或秾丽,各种诗体异彩纷呈,各种风格争奇斗艳。”唐诗见证了唐帝国的兴盛与衰亡,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都远超前人。因此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唐诗都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如今相隔千年,加上世易时移之故,我们再接触这些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有时竟有雾里看花之感,不能尽得其妙。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术带头人戴建业老师在B站上开设的诗词课可谓适逢其时。戴老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解深受欢迎。这门网课教程经过脱胎换骨的整理,变成了这本《戴老师高能唐诗课》。
唐诗一般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来分期,本书也照此编排,择其中牛人及其代表作品加以解读。初唐分三讲,从上官体讲到“初唐四杰”,陈子昂,初唐为盛唐诗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盛唐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分十五讲,历数杜甫、高适、王昌龄、王维、李白等人,讲述了当时流行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而李杜作为盛唐诗坛的高峰,则是重中之重。随着唐王朝由盛转衰,诗风也为之一变。中晚唐约两讲,重点讲了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等人。可见,本书是以盛唐诗坛为重点,对中晚唐涉及相对较少,阅读感觉骤然收尾,对许多名家只是点到为止,其实中晚唐诗歌虽不如盛唐大开大合,但也多有佳作。
唐代文人多以从军为进身之途,高适、岑参等人都曾至边地入幕,希望建功立业,博取功名。他们的笔下之诗记录了苍凉雄奇的边地风光,再现了戍边将士的征战生活,其中既有积极进取、报效祖国的豪情,也有对残酷战争的反思。边塞诗胜在气势和意境,透过边关生活展现了盛唐气象。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句,大气深沉,至今读来也能感受到诗境的开阔。书中对王昌龄、王之涣、岑参等人的代表作一一加以分析,带读者品读其中声势场面,使人感受到其中昂扬的心态和诗人们遒劲的笔力。
历经时光洗涤,唐诗这一文化瑰宝依然熠熠生辉。通过戴老师深入浅出的解读,我们得以细细品味文人的文思才情,亲近这些生动的灵魂和不朽的作品,感受这份独属于我们民族的浪漫。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读后感 篇二
他将生命化作一曲乐章,当乐章华丽的戛然而止时,动人的音律却久久环绕。——题记
当我在暑假里打开《戴老师高能唐诗课》时,我被里面的李白深深地震惊了,他的才华横溢,他的放浪不羁都令我向往……李白,一个站在盛唐之上的侠仙。比起诗人,他更像一个旅客,用自己独特的语句彰显自己来过。少年轻狂的他提着一把剑来到长安,想在这世间最繁华的土地上伸展拳脚,名誉天下。确实,他中举了,皇帝留下他做翰林,他欣喜的认为自己的才华终于能够展现,却不知皇帝只是将他当做寻欢取乐的工具。
他醉了,醉在长安最繁华的街上,没有人会注意他,没有人会关心一个失意的人。当年的他是提着剑,满心雏志,风光无限的少儿郎,现在的他却是被皇帝弃了的无用臣。无尽的愤怒和委屈,只能发泄在这酒林肉池里。当时他在写《华清宫》时有多风光,现在她就有多潦倒。
他走了,世间荣华富贵终是留不住他。既然“人生在世不如意”,那便“散发弄偏舟”吧。观望庐山瀑布的惊叹,与汪伦离别的悲伤,胡姬劝人饮酒时的思乡。他依旧豪迈,他依旧飘逸,纵使千疮百孔,年华老去,纵使千回百转,归来仍是少年。哪怕是现在,又有多少人拿能达到?刚步入社会,心存斗志,想要大展身手,但是面对的却是上司的不重视,同事的打压和嘲讽,逐渐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多少人能够潇洒地辞官而去,看遍名山大川?如果真这样做了,别人只会认为你不负责任,一点小困难就放弃不做了,你将会面对的是来自所有人的指责,那你承受的吗?所以,李白的胸怀并不是一般人所能相比的。
当我读完了李白的生平,我不禁感到疑惑:世界上真的会有李白这样有才华、有能力又洒脱的人吗?他太完美了,完美的就像天上的神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的雄伟大气,奔流不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震撼惊疑,这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诗人的一生,如黄河九曲,如长江绵延。
站在盛唐风口浪尖的,不是帝王将相,不是繁华商路,而是他。他用生命化作一曲乐章,无人能做,无人能敌,只有他。他走的那年,人间骄阳正好,风过林梢,彼时的他依旧正当年少。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读后感 篇三
暑假中,我读了《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是我看过有关古诗词方面最有趣的书籍了,为什么这么说
呢?下面由我娓娓道来,谈谈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吧。
要知道,戴老师不仅是这本书的作者,还是华东师范大学有名的语文教授。他那身临其境的教学课堂和他风趣的语言,仿佛再一次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诗文繁盛的唐朝。
这本书选取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这些都是精华中的精华,再加上戴老师风趣、
幽默、独特的讲解可谓是珠联璧合。
这本书使我不经意间感慨,如果我早发现这本书,那我学习诗词一定会更轻松,更愉快的。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这本书便是如此。在语文书中,许多古诗词中,并没有详细的文学讲解,很难读出原本的味道和精髓。比如岑参的《逢入京使》,当初我初读时,以为就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乡诗。但经过戴老师这么一讲解,瞬间感悟到这首诗的精髓,再读这首诗时,果然情感不一样了。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他喜欢浪漫刺激,希望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在为国立功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一句写出了诗人离家遥远,回头一看,根本看不到长安。而第二句想起那里有他的老婆和儿子,所以一想到就这些,眼泪就流出来了。第三句和第四句写出了,诗人在路途中遇到了入京使者,便请他捎个信,告诉自己的妻子。
这首诗本身写的很好,经过戴老师的一番讲解,使原本行云流水的诗句,仿佛变成一幅幅生动淳朴的的画面。使我们从侧面感受到岑参一心报国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么唐朝,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诗词繁盛的时代?是因为在这期间涌现出众多耳熟能详的诗人。比如“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等,他们都留下了诸多千古名句。
戴老师在高能唐诗课这本书中,都有提到过,并对他们有代表性的诗词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将我们现代人与古人的思路彻
底打开,使我们顺畅的理解诗词的真正含义,真是好读又好用。
能读得懂的美好,才是真正的美好《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这本书将唐诗一字一句地分析,读后让人感觉受益匪浅,
还想一读再读呐。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读后感 篇四
暑假期间在老师推荐下我阅读了戴建业老师的《戴老师高能唐诗课》,从而了解了许多有关唐诗的故事以及唐诗的发展史。
这本书总体从初唐,盛唐,中唐,一直到晚唐的唐诗牛人及其代表作品都有讲到,例如初唐从上官讲到王绩,还有“初唐四杰”等。且还对一些诗有所概括及解读,同时也让我第一次这么彻底的了解了“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这句话,即使是安史之乱后,朝代就此落没,唐诗也没有因此落没,以此可见唐诗概述了整个唐朝的发展。唐朝的诗歌是最为“著名”的,以至于有名到明代的诗论家为唐诗也有所著作,这也是我阅读这本书的很大兴趣来源。
初唐:为盛唐诗歌累积了大量经验。第一讲就是对初唐士林中的“男神”上官仪及其诗歌的描绘。这一讲,形象以上官仪的毕生经历,来烘托出他绮错婉媚的诗作特点。同时虽然平时在语文课堂诗歌的学习中很少能了解到上官仪,所以并没有很重视他,但其实他的诗对初唐的影响是很大的。也就为盛唐的诗歌发展累积了大量经验。第二讲即就开始对“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每个人都进行了描绘及其作品。
盛唐:诗歌的黄金时期。例如第五六讲是对盛唐的“王猛”(孟浩然,王维)的描述。这两位都是山水田园诗人,不同的是孟浩然的诗歌是散淡的,而王维的则情感浓烈,像“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一句就是做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这里的“诗中有画”是苏东坡(苏轼)对王维的评价,后面戴建业老师还对此进行了细致分析。说到盛唐,我们不禁会想到李白这位大诗人,没错在这本书第十二讲中就对李白的诗作进行的评价同样也是豪放飘逸的。第十三讲更是对“豪放飘逸”进行了解读。
这本书后小半段则就是对中唐:诗歌百花齐放以及晚唐:诗歌依旧中各位诗人的描绘。几句代表的,像中唐的刘禹锡和柳宗元,以及晚唐的李商隐杜牧。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末尾对晚唐诗人刘禹锡的评价“刘禹锡才是真正的诗中‘硬汉’,他一生不仅没有老年,而且永远都红霞灿烂。”他尽管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但他依旧以欢快的心态面对生活,这段评价很符合他。
看了《戴老师高能唐诗课》,我不仅了解了唐诗的历史,这更是提高了我对唐诗的理解,这本书对我今后唐诗的学习一定很有帮助。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读后感 篇五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今,21世纪的中国也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近年来,各种以“保护方言、保护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活动、文章层出不穷。种种类似的现象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先民留下的文明是否在减少甚至消失殆尽?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尤其是在读了《戴老师高能唐诗课》之后。这本书也许读过的人不多,但提起作者的大名戴建业,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了。被誉为“别人家的老师”的他在这本书中毫无保留地展露出了他的博学多才和风趣幽默。这本书中,他对许多首唐诗展开了21讲的赏析。我读下来却没有感受到一点点的单调与乏味。戴老师以他接地气的语言使文学赏析收起了它那高冷的面目,变得通俗易懂。说了这么多,让这本书能成为我的论据的理由是什么呢?答案是我在书中发现了古代和现代的融合。唐王朝是诗的时代,这些来自一千多年前的瑰宝们在如今大多都显得古板;现在又是一个全速前进的时代,创造出了无数有趣但略为单薄的网络时尚用词。而在书中,二者相辅相成:唐诗们焕发出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网络用词也获得了未曾拥有过的深厚底蕴。譬如,戴老师在讲孟浩然的诗的特征时,就用了“佛系”一词,而后引出了那首家喻户晓的《春晓》来具体论证。
由此可见,文章开头所题的问题可以说是有些杞人忧天了。其实不单单只是这本书,大家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生活中的小细节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是这种“结合”。近几年来日益流行的国潮不正是其最好的证明吗?举些具体的例子:之前网络上突然爆红的古文物表情包,将文物与人们日常几乎必用的表情包融合,不仅方便了我们日常交流,还让大多数人对这些珍贵遗产有了了解;把模拟挖掘文物用盲盒的形式展示,既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热爱盲盒的心理,又可以让我们获得文物的仿制品,加深对它们的自豪感;《原神》在不久前发表的中国戏剧《神女劈观》更是被央视点名表扬,借游戏这一媒介,推广发扬中国传统戏剧;杭州即将举办的亚运会备受瞩目,其三大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分别是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杭州西湖、京杭大运河上的拱宸桥为原型,辅以高科技感的机器人形象诞生的。
现在,我们的古老文明正在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慢慢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坚信,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会永远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