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网作文体裁节日作文内容页

重阳节的作文600字

2023-07-22 13:27:01节日作文访问手机版打开翻译

篇一:重阳节的作文

重阳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候,许多老奶奶们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九九重阳正赶“九”,又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重阳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一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秋天是野游的好季节,可到郊外去“采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对身体有益的活动,这是对身体非常好的哦。我国已经把九九重阳佳节定为老年人的节日。同学们,九月初九时,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什么,怎样让他们过得难忘,快乐呢?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顶上……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历,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阳佳节呀,是长辈们的节日,我怎么会忘了呢,应该向她送什么礼物呀。我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好呀。正当我心情烦躁时,我随手拿了一张报纸,看见了“重阳佳节”这三个字,喜出望外,认真地阅读起报纸来,报上清楚地写着每当重阳佳节时,做子孙的应该陪自己的长辈出去到郊外。散散心,吃吃糕点,看看菊花,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体验这个秋天带来的幸福。看了这张报纸,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盘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外婆的记性就笑着说:“外婆,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外婆疑惑地说:“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过了好几个月了。”外婆又思索起来,“难道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阳佳节,是你们的节日。”外婆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继续说:“我陪您出去玩玩吧!”我和外婆出发了。我和外婆一边说,一边走,走得更远了。我们看着清澈的池水,饱览壮丽的山色,顿时感觉神清气爽。我和外婆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天可爱的`重阳佳节

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了一袋糕点,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准备给外婆过重阳佳节。上面缀着各种花纹,有的是嵌着几棵小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尝起了糕点,可好吃了。外婆笑了,像年轻了几岁。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希望明年的重阳佳节早些到来,想必一定是很开心的!

篇二:重阳节的作文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候,许多老奶奶们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九九重阳正赶“九”,又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一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秋天是野游的好季节,可到郊外去“采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对身体有益的活动,这是对身体非常好的哦。我国已经把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人的节日。同学们,九月初九时,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什么,怎样让他们过得难忘,快乐呢?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顶上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历,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阳节呀,是长辈们的节日,我怎么会忘了呢,应该向她送什么礼物呀。我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好呀。正当我心情烦躁时,我随手拿了一张报纸,看见了“重阳节”这三个字,喜出望外,认真地阅读起报纸来,报上清楚地写着每当重阳节时,做子孙的应该陪自己的长辈出去到郊外。散散心,吃吃糕点,看看菊花,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体验这个秋天带来的幸福。看了这张报纸,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盘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外婆的记性就笑着说:“外婆,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外婆疑惑地说:“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过了好几个月了。”外婆又思索起来,“难道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的节日。”外婆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继续说:“我陪您出去玩玩吧!”我和外婆出发了。我和外婆一边说,一边走,走得更远了。我们看着清澈的池水,饱览壮丽的山色,顿时感觉神清气爽。我和外婆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天可爱的重阳节。

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了一袋糕点,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准备给外婆过重阳节。上面缀着各种花纹,有的是嵌着几棵小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尝起了糕点,可好吃了。外婆笑了,像年轻了几岁。

篇三:重阳节的作文

重阳节已经过去了,但与此有关的一条新闻却仍发人深省[注:发:启发;省:醒悟。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重阳当日,解放日报记者进行了一次随机性的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被访的年轻人不知道当天是重阳节,有的知道重阳节,但不晓得重阳节与尊长敬老之间的关系。

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但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光无限。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七夕”节不屑一顾[注: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就是一例。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是传统伦理观、价值观的特定反映形态。然而我们不少年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内涵。在此次调查中,90%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注: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种弱化无疑有益。但是对于那些类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类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就不应该了。因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成为构筑现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阳节被一些年轻人逐渐淡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

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这种淡漠已经引起社会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学把诵读四书五经[注: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的部分内容列入课程表。在全国估计已有100万孩子开始把诵读古诗文作为日常学习的必修课。

我想重要的不是孩子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让他们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这种优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栋梁之才。

篇四:重阳节的作文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篇五:重阳节的作文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在古代民间,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至于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诗人王维更留下千古传颂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这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时至今日,许多传统已经被商业化,失去了文化底蕴。往年的重阳,都没有放假,这个传统节日已经渐渐被人淡忘。只有退休的老人家,才可以在这个节日去登高应节,去缅怀故人。所以,渐渐地,重阳节演变成了老人节。

篇六:重阳节的作文

今年的重阳节快到了。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在家里为长辈制作一道菜肴或一样食品,或为老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过程和感受。

国庆假日的一天,我来到外公家,我发现外公的胡子和头发都长长了,因为外公长年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我突然灵机一动,马上就要重阳节了,我应该为外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于是我把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很赞同我的意见:推着外公去理发。

说干就干,我叫外公在轮椅上坐好,用毯子盖在他的膝盖上,怕他着凉,小心翼翼的推着外公就上街去了,一路上,我和外公讲了一些在学校里的趣事,讲到高兴处,我还跑到轮椅前,对着外公手舞足道,居然忘记了推轮椅了,惹得外公哈哈大笑。

经过的道路难免有些凹凸不平,在凸起和上坡的路段,我怎么也推不上去,急得我满头大汗。后来我动了一下脑筋,反着拉,一使劲,嘿,果然把轮椅拉上来了。像解决了一道难题一样,我心里美滋滋的,就这样我们一路笑着,一路欣赏着道路两边的风景,感受着街上人来人往的热闹。不知不觉的,我们就来到了理发店。

待外公理完发时,我悄悄地从衣袋里拿出自己的零花钱,给了理发师叔叔,叔叔直夸我是懂事的好孩子!

通过这件事,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其实为老人做一件事,哪怕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让老人感到很开心、很温暖。古今中外有多少关于尊老的诗句。“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扶老养老传家久,尊老敬老世译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诗句都是在告诉我们:没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疼爱,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茁壮成长!所以,我们要理解长辈对我们的督促和批评,要学会感恩,学会关心父母,体贴父母,谅解父母,孝敬长辈,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篇七:重阳节的作文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汉代此俗当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故事而来。

到了魏晋时代,登高的日期已专定在九月九日。《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千金月令》也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的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在唐代,一些著名诗人都以诗篇记载了重阳节的活动。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杜甫《九日》诗中也写道:“去年登高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等等。在宋代,登高之风依然风行。《东京梦华录》载:“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在南宋,据《武林旧事》载,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清代,皇宫御花园内设有供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在民间,早期以登阜城门外五塔寺与左安门内法藏寺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蓟门烟树(德外土城)、八大处等为多。据《燕京岁时记》载:凡登高,必“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

重阳节时,正是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风霜高洁之际,宜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在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就形成此节。到汉代,逐渐盛行。《西京杂记》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死后,她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逐出宫,嫁给平民为妻。一次她谈起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宫中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事情。《续齐谐纪》则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唐代则正式由朝廷批准民间以中与、上巳、重阳为节令。明代皇宫初一吃花糕,九月重阳,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此风一直流传到近世。每到这一天,人们出游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保存着这种风俗。

篇八:重阳节的作文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我们又一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候,许多老奶奶们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九九重阳正赶九,又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一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秋天是野游的好季节,可到郊外去采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对身体有益的活动,这是对身体非常好的哦。我国已经把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人的节日。同学们,九月初九时,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什么,怎样让他们过得难忘,快乐呢?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顶上......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历,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阳节呀,是长辈们的节日,我怎么会忘了呢,应该向她送什么礼物呀。我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好呀。正当我心情烦躁时,我随手拿了一张报纸,看见了重阳节这三个字,喜出望外,认真地阅读起报纸来,报上清楚地写着每当重阳节时,做子孙的应该陪自己的长辈出去到郊外。散散心,吃吃糕点,看看菊花,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体验这个秋天带来的幸福。看了这张报纸,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盘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外婆的记性就笑着说:外婆,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外婆疑惑地说: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过了好几个月了。外婆又思索起来,难道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的节日。外婆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继续说:我陪您出去玩玩吧!我和外婆出发了。我和外婆一边说,一边走,走得更远了。我们看着清澈的池水,饱览壮丽的山色,顿时感觉神清气爽。我和外婆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天可爱的重阳节 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了一袋糕点,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正准备给外婆过重阳节。上面缀着各种花纹,有的是嵌着几棵小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尝起了糕点,可好吃了。外婆笑了,像年轻了几岁。

篇九:重阳节的作文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篇十:重阳节的作文

若不是无意中翻开农历,甚至忘了今天就是重阳——挺大的一个节日呢……这日子过的~想起重阳节,自然的想起的想起了妈妈做的糍粑!提起这劳什子东西,很多人一定很陌生,犹如交通欠发达时期北方的菱角和南方的雪,但是在安康长大的孩子应该能勾起很多记忆……

还勉强记得糍粑的做法:糯米蒸至八成熟,拌入肉末,葱花,姜末等调料,靠糯米的粘性,将其做成饼状,放在煎锅里煎熟即可。或许那东西一年只能吃到一次,以稀为贵,也或许那时候真的太馋了,总觉得那时的糍粑真的是非常的Delicious。

妈总是个精细的女人,她做出的东西,不管是儿时的布鞋毛衣还是重阳的糍粑,总是让我在玩伴前很是骄傲。重阳节的早上,若是上学,起来就能看到妈在厨房忙乎的身影……

“妈,你在揍啥?”

“给你烙糍粑呢……”

听妈这么一说,开心坏了,赶紧的刷牙洗脸,这边妈已经把烙好的糍粑给我盛到了盘子里,黄橙橙的,金灿灿的,看着就流涎水……

好些年没有再吃过妈妈做的糍粑了,也好多年没在安康过重阳了。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爱一个地方越深,越注定要离开,俨如爱一个人越多,他越不会在乎……安康,那个地方不知道前世在那里做下什么,这辈子让我总是那样的难以忘怀,不能割舍?

朋友曾说,以后再要上大学,一定要慎重选择,往往大学所在的城市,就成了我们以后工作生活的城市。我笑了,以后,还有以后么?笑完后立马就想哭,其实自己岂不是也这样?

inc,真的注定要留在这里么?

一直不喜欢城市的,没有清明,没有重阳,没有端午,没有糍粑,没有小溪的泥鳅和螃蟹,没有雨后的蘑菇……这些,安康有!

朋友们总要问:强子,为啥不回来……为啥?我说不清楚,很多很多的原因,我只知道,真的,很多时候不是为自己活着的,那么,既然活着,还是像以前那样说的,好好的活下去……

祝所有的亲人朋友重阳节快乐,祝自己重阳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