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24年教师体会心得感想
三十年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漫长得不可想象的,而对于一个千年华夏古国来说,却是短暂的,短暂得似乎只有一瞬间。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听妈妈讲她孩提时代的事是让我非常感兴趣的。妈妈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所以她比城市中的人们更能体验到改革开放的巨变。当时流行着一句话:“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那时,中国还是改革开放初期,自行车都很少,只要谁家里有一辆自行车,不论好坏、新旧,在亲朋好友和邻里之间都有一个可以夸耀的话题。而朋友们也都会争先恐后的借。那时,不管城里还是乡下,如果结婚时用一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自行车去接媳妇,那么脸上就会更有光彩。在现在的我们看来,用自行车去接媳妇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而又抬不起头的事啊。可见,当时与现在的出行差异是天壤之别。既然自行车都那么少,那么汽车就更别提了。当时中国的汽车是凤毛麟角,有驾驶执照的人就是少之又少了。所以那时的司机就被人们“顶礼膜拜”。要是谁认识了一个司机,那么他在别人面前就会觉得脸上有光。而这种风气在乡下就更重了。模样好条件好的姑娘都愿意嫁给开车的。嫁给了司机的既神气又美气,而没嫁成的呢,整日泪潸潸的以泪洗面。载客司机更牛气,如果他不想走,那是绝对没有人敢催他的。
现在与以前比那可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行车已经变成最让人司空见惯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喇叭在街上形成大合奏,就光看私家车的车牌号字母从一位已经变成了两位,还有那一座座的4S店,一条条的汽车街,都是以前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现在人们的家里已经数字化了。南京统一安装的数字电视,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每家都必备的电话座机,人们自由看世界的窗口:电脑互联网……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在梦中也不敢想象的。
那时,一台黑白的14寸电视就是一家人的无价之宝、掌上明珠。如果想看电视,要么就挤在有电视的家庭的门口从门缝里看,要不然就只有碰运气了——因为在夏天,偶尔会有人会把电视搬到屋外,这时,大家就会呼朋唤友,搬桌子抢凳子,争先恐后的来看。这种时候也就是小孩子的节日了。
漫长而短暂的改革开放30年已飞逝而去。但是,它只是一个起点。在这个起点上,更多的30年会孕育而出。
篇二:2024年教师体会心得感想
上周周日上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来自张老师,关于“西点执行力”的讲座,在会上他针对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领导力、执行力、团队建设、学习力、职业化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生动的演讲,借鉴美国军事学院又称西点军校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等模式严格要求我们,并以友好互动的形式深化理解,大家的参与积极性极高,整个培训会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听后大家想法也挺多。关于“执行力”也算有点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写出来大家可以一起探讨一下。
张老师的讲座非常生动幽默,对“执行力”的定义非常简练:执行是把目标变成结果的行动,按质按量按时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虽然听起来很深刻,但这就是执行力的根本,在其位必谋其事,很多事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未必。按质、按量、按时,是完成事务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缺其一则事不成。其实要贯彻执行上述要求并非简单,只要各司其职,企每个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事也就可以。企业是每个员工构成,大家在企业中扮演自己的角色,承担自己的责任,都是环环相扣从最高领导到基层员工,只有都做好自己的事,贯彻执行,集体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于企业中不同的人要完成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具体能力,我认为个人执行力严格说来它包含了战略分解力、时间规划力、标准设定力、岗位行动力、过程控制力与结果评估力,是一种合成力,这六种“力”实际上是六种职业执行技能,对于企业中不同位置的个体所需要的技能需求并不完全一致。如果从管理的角度出发考虑执行力的问题,就应当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那就是你自己不去做的前提下如何让别人去做。
其实“执行力”还包括一个“企业执行力”,关于这点吴老师只是稍微带过,讲了几个“万科、蒙牛”等的例子。企业执行力对个人来说是总的方向,一旦方向错了,个人做的再好也只是增加更多的损失。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也未必全是执行力的问题,只是加强对“执行力”的贯彻力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是肯定有利的。
如何加强“执行力”,张老师讲到执行力的标准是“结果”。态度、职责、任务不等于结果。我认为在中国的企业的执行力不好是有三大原因造成的,主要是“文化、制度、团队”。企业要成功必须要有强有执行力的优秀团队。当然从文化角度看,个人在团队活动中具有明显的个人价值取向,个人觉得这个原因比较根深蒂固,很难去改变。制度方面,主要碰的问题是:有章不依、无章可询、多头管理和非人性化,这点可以改变的方向比较明确。主要是简化制度,抓住主要矛盾,加强执行力度。至于人员方面,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人员的管理会是企业正常运营的根本,如果企业发展太快而人力资源跟不上对企业发展是个很大的羁绊,加强对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其对职业的认识,健全职业修养是很重要的。
执行力的方向,每个人立场不同,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自然也不同,但不管是高层领导还是基层员工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是企业的一份子,我们的所作所为应当是站在企业的根本利益,有益于企业未来发展的立场之上的。不管怎么说,公司发展好了,个人自然也会得益,个人利益同企业的根本利益是相辅相成的。
有句话老说,“天下无不成之事,各守乃业,则业无不成”。只要人人都有一颗良好的心态,做好自己的事,每件事都站在集体根本的立场上出发,企业中的每个环节都团结协作,上下一心,和谐发展,相信我们学校必会茁壮成长,会走向更好。这才是真正的执行力结果!
篇三:2024年教师体会心得感想
还记得作为一名老师的初心吗?
我选择做老师,是家族“遗传”,我的姥爷、姑姥姥、妈妈和舅舅都是老师。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脚踏实地地教学,深受学生们的爱戴,也深深地影响了我。“老师梦”在我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16岁那年,怀着对老师这一职业的憧憬,我报考了师范学校,历经3年的专业学习,我作为优秀毕业生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教师。
初登三尺讲台,面对孩子们稚嫩的脸,我懂得,孩子的未来托付给了我,我初心笃定,要用精湛的专业水准支撑起这份责任!
从一开始,我就养成了写教学详案的习惯。备课前深钻教材、学习教参,还挤时间读专业书刊汲取最新的方法和经验。教案写好后,我总是反复推敲,精心修改,有时,备一节课就要用完一整本备课本,教学内容和安排自然熟记于心。我的教学功底,在长期积累中逐渐扎实深厚。在孜孜不倦追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境界中,我成长为河北省首批骨干教师、河北省首届名师、河北省特级教师。今年又成为河北省首批百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所有对初心的坚持和等待,成为通向恬静和美好的必经之路。
从教近30年,坚持初心的理由,还是校园里的那些孩子、那些事;那琅琅书声、那欢腾笑闹、那专注静谧,都让我留恋入迷。工作之初,我觉得自己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陪他们走过人生启蒙的路程,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慢慢地我感悟到:那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是我生命永恒的活力和喜悦,想想他们我就能静好如初;他们是我人生的一面镜子和琅琅木铎,时时刻刻提醒我做一个诚实、善良、公平、公正的人,做一个有良心、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的人。教育路上一路走来,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我和我的学生们,彼此是这世间最温柔的守护者。
回望那些心甘情愿被教书育人带走的日子,我感谢师长对我的引领和帮助,我感谢孩子们对我的启迪和鞭策,我一直在追问:心中的梦想是什么?也许不能一言以蔽之,翻寻那些在平静校园的过往岁月中拾取的缤纷落英,我好像看到了一直坚守的初心。
惟愿自己,初心不忘!
篇四:2024年教师体会心得感想
昨天看了黑龙江电视台关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迹的报道,深受感动。在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并冲向学生的危急时刻,张丽莉老师不顾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为抢救两名学生而被卷入车下遭到碾压,以至双腿高位截肢,至今还昏迷未醒。她今年刚满29岁,这个不平凡的瞬间感动了所有人,她目前的病情更牵动人心,张丽莉老师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她被大家称为“最美女教师”。她在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她践行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彰显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这位年轻女教师,用生命谱写着最伟大的爱的赞歌。她是当之无愧的最美教师。
张丽莉的英雄壮举经媒体报道后,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专门致电省委书记吉炳轩,对张丽莉及其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对张丽莉舍己救人的壮举表示崇高的敬意;吉炳轩赞扬张丽莉的英勇行为表现了一名人民教师慈母般的大爱情怀,展现了纯洁无私的大美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迹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感动,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我也是一名教师,我要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学习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学习她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学习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崇高品格,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3.5月21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学习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感人事迹,她平凡而又伟大的行为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感动,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我也是一名教师,我要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学习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学习她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学习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崇高品格,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张丽莉不用后退一步,哪怕是站在原地不动,她都没有生命危险。可她毅然选择了飞身上前,将即将被车撞到的两名学生奋力推开,而自己却被无情的车轮重重碾过,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张丽莉的瞬间抉择,绝非来自于她偶然的条件反射,而是来自于她最美心灵和对孩子们的大爱。也正是她这种处处以他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为重的“道德理性”,才会有她生死时刻的自然而然之举。
正是像张丽莉这样一批人的大美大爱,犹如一根根擎天巨柱,撑起了我们这个社会道德的蓝天,让我们在灰暗的感叹中惊喜地看到一道道人性光辉的闪耀。也正是他们一次次善良和美丽的义举,在一次次激发我们社会一种向善的力量。这种力量就像一块块铺路基石,当这样的基石一天天多起来时,我们前行的道路就会越发平坦,我们的内心就会生发更多的希望和鼓舞,我们的生活才会拥有温暖和感动,我们头顶的道德天空也就会更加蔚蓝,我们这个社会也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篇五:2024年教师体会心得感想
很早就听说什邡中学,我有幸来到这处中学进行参观学习,身临其境,耳闻目睹,受到了很多的启发。
第一点启发:学校的文化建设很到位,不管是教室、食堂、草坪还是走廊随时随地都能够看到文化的气息,上面的一些激励的标语都或者关于学习的标语很多。进去知道这个地方是来读书的,不是来混的。
第二点启发:学校的管理措施很到位,领导是行政班,班主任一日三签到,而且是在学生的前面。各个学科施行教研组的形式来进行管理。学生的违纪处理事件能够及时的反馈和处理。体制从上到下来进行监督管理,岂能不成功。
第三点启发:老师的教学虽然是传统的教学,但是老师在掌控教材方面很到位,每一节课都能够重难点突出,训练学生也很到位,一章下来至少有四套试卷,而且这几套试卷试卷也不是孤立的,前面那一套题目里面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拿出来继续的考,讲完以后在考。老师们在讲题的过程中,不是以题讲题,而是总结一些题目的共性,真正的做到了,一题能够代替多题。老师备课认真仔细,基本在上课前面能够把要讲的题目做到试卷上面,而且是详解。
第四点启发:学生表现得非常的刻苦,对学习孜孜不倦,坐功也是相当到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老师发的试卷都能够及时的做完大部分,紧跟老师的思路走,上课的过程中普通班和重点班听课的效率都是很高的,这一点启发恰好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第五点启发:这个学校的老师在社会上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工资待遇方面很到位,学校能够很好的保证老师的衣食住行,能够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上下一条心,这个是这个学校最成功的地方。
虽然什邡中学成功经验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但是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将什邡中学的成功经验适当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六:2024年教师体会心得感想
20__年教师节南京市表彰大会上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饱受重病折磨却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的感动南京的优秀教师徐其军。“我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我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我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是徐其军老师向命运发出的呐喊,向死神发出的挑战,更是对我们老师的一种号召。每次聆听徐其军老师的先进事迹,对自己的灵魂都是一种洗礼,在感动之余,我更多的是去思考:我以后究竟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该怎样向徐其军老师学习?
一、敬业
为控制病情恶化,徐老师每天要服用七种药物,每月的工资几乎全部用来买药。由于药物的作用徐老师的听力、记忆力不断下降,头发大量脱落。病魔无情地折磨着他,每天早晨都会恶心呕吐。以前十分简单的起床也变得让徐老师力不从心。早晨床头的闹钟响了,他艰难地睁开眼睛,起个床就得花10多分钟!他每天要步履蹒跚地走四五里路到学校上课,就这四五里路他要走近1个小时,他在和无情的病魔作最后的抗争!四年多来,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拼命工作着、奉献着。他所任教的学科的教学成绩一直位居全镇前列。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徐老师?是他对教育理想执着追求的信念,是他的敬业精神,是他要实现生命最大价值的崇高精神!他是在和时间赛跑,向生命挑战,他要用有限的生命撰写精彩的教育人生。徐其军老师虽受病魔折磨,但丝毫没有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学生永远是他的第一位。
二、爱心
徐其军老师虽受病魔折磨,但丝毫没有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学生永远是他的第一位。学习徐其军老师不必豪言壮语,现在大多数老师都已为人父母,就让我们用一颗父母的心去关爱所有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学困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作为他们的老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他们,也要在生活上尽可能给他们帮助,从感情上给他们温暖、鼓励和更多的关爱!在教学中,对照教学“五认真”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上好课;认真批改作业、辅导后进生。做好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
三、正确的人生观
人固有一死,在生死考验面前,弱者贪生,勇者无畏。徐老师笑对死神,唱响了激越高亢的强者之歌,他用行动为学生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如何面对苦难?“我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我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我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死亡尚且如此,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激励每个学生奋发向上。
徐老师永远是教师们的好榜样!作为印天高中的老师,我们要学习徐老师做敬业爱生有责任感的教师,相信我们的印天一定会蒸蒸日上,我们印天人个个都有精彩的教育人生。
篇七:2024年教师体会心得感想
半个月来,陆续在电视上、报纸上、网上学习了关于“最美教师”的报道。学校也组织学习了“最美教师”的先进事迹。因为“衢江四小”三位教师的细心、敬业,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这让全社会感动,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感人事迹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最美教师用行动诠释了此话的内涵。“最美教师”的报道也让我重新思考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最美教师的责任感,忠于职守,敬业大爱精神为新时期师德精神谱写了一曲赞歌。
通过学习让我更加热爱学生。因为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情感,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同样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用爱去教育学生,只有真心地爱学生,才能把学生的.生命和未来看作高于一切。而学生能体会到真心的爱,他们会用最纯真的感情信任你,那时你将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如泰山”的思想,认真执行各项安全规定,冷静对待突发事件。
今后,我应该像他们一样有爱心,有责任心;在工作中始终要求自己“工作再做细一点儿,工作要求更高一点儿”;让爱与责任同行,让我们在“教师”这条大道上踏实走好每一步,为孩子们的未来和自己的价值迈步向前进!
篇八:2024年教师体会心得感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师德师风的建设对于一个学校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师德师风良好的环境学生才能健康茁壮成长;老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师德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也是一定社会及其阶层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通过近段时间学习了师德后,我知道当一个好教师,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学生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应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乐教勤教,才能善待学生。否则就会对学生敷衍塞责。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教师师德教育,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呢?下面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总之,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
二、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如果不常常处于学习状态,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是社会的要求,因为在当今社会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因此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技术的发展步伐。
三、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不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是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是照亮别人,充实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四、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
五、培养师德,应加强修养。
按照教师的思想品行,道德规范和职业操行的有关要求,规范、自律自己的言行、为人处事的方式。教师应自觉地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把它作为向国家和社会的奉献,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其次要加强自律,这是培养良好师德的最好办法。同时,要有一颗进取的心,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昨天可能是一位好老师,今天可能是一位普通教师,明天可能被教师队伍淘汰。好教师的标准应该是动态的,是不断提高的。教师要有一颗进取心,不断学习,放眼世界,弥补不足,提高素养。教师应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个性需要,切实地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我决心以“优秀教师群体”为榜样,时时处处为之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积极进龋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以饱满的热情和和蔼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时刻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安全工作。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让每一位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通过师德师风的学习,让我深深的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我们__县优秀教师群体就是这个师德的具体体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也做到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__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我们班就有一位这样的同学.在他的学习生活中我对他是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心中的坚冰”,让他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虽然我无法象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却可以象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但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老师们对学生如此关爱,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青少年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让我们时常想想教育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我从教育中体会到:尊重学生的实质就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我这样一位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篇九:2024年教师体会心得感想
读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深受教育和启发。原来,这三十年来,国家有这么多大事。变化那么大,特别是当我看到“中国航天英姿勃发”时,深受感动。书中有这样一句写到作者对“嫦娥一号”升天的感叹:“然而,这瞬间却凝聚了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们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三年来的辛苦付出”。这句话写出了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们的智慧、艰辛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其中杨利伟叔叔就做到了为国家做奉献的表率,它在工作很繁忙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不断钻研,善于思考,很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的榜样!它拥有那么多的优秀品格,做出了那么多的伟大成绩,得到了世界华人的赞赏。而我呢,比起杨利伟叔叔来无论哪一方面都差远了。就说暑假,因为我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太好,所以,想买本课外书来好好丰富一下,书是买了,可我却没认真读,第一天,我还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读,可第二天、第三天我就觉得阅读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再也无心读书了。每次心生邪念,我都会放下书,为自己找理由:先玩玩吧!明天再读也不迟,反正时间多的是。就这样我每天都为自己找理由不读书学习,日复一日下来,我的阅读理解能力一点也没提高。这真是“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啊!
今天,读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才知道我所缺少的就是刻苦学习的态度,就是杨利伟叔叔提倡的“钉子”精神。想到我自己,现在还是一个五年纪的小学生,虽然不能为祖国做出什么贡献,但为了明天能成才,一定要改变自己不认真、不刻苦的坏习惯,勤奋地学习,为走向明天的成功之路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像一把锤子重重的敲在我的心坎上,它将鞭策我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像杨利伟叔叔一样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十:2024年教师体会心得感想
以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的改革开放,迄今已走过三十年的风雨历程。三十年,中国百姓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变化?让我们一起回首那渐行渐远的岁月……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中国的老百姓处于什么状态呢?先看城里人。工人是领导阶级,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进厂的工人,转正后的工资一律是二级工的标准——42.5元,这还是多少有点社会关系的人,托人说情才能够谋到的一份工作。当时没有自谋生路的可能,因为私有制或个体所有制被严格当成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马路上是绝对没有摊贩的,打零工的机会也是没有的。
工厂里普遍人浮于事,大家干活没有积极性,干多干少都一样,基本上都拿二级工的工资。收入分配是极其平等的,可又是极不公平的,因为贡献多的人事实上被懒人“剥削”了。二级工以上的工人不是没有,他们都是三年自然灾害以前评的。算上“文革”之前的几年,已经有十几年没有调整工资了。物价倒也不涨,不过供应越来越差,凭证、凭票购买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就是没有货。百货商店橱窗里的东西都是陈列品,都是非卖品。售货员靠聊天打发日子。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青年人结婚时盼的是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买这三大件都要票,攒一年发的票也不够买三大件,结婚时只好找亲戚朋友凑。凑够了票还要准备钱。一个二级工不吃不喝,一年的工资才勉强能买上这三大件。
那时生活苦,没有人会想着去赚钱,现在人们一天到晚忙赚钱。那时候一天到晚忙的是搞阶级斗争。那时候最受欢迎的职业是副食商店的售货员,因为他们手中的权力非常管用,买副食品都要经过他们的手。跟售货员关系好的买东西可以不登本,本上没有记录就可以再买一次。司局级干部见了售货员也得点头哈腰,赔笑脸。物资的匮乏把人的尊严扫得一干二净。能买到吃的东西比什么都重要。
城里人穿什么衣服?那时候西装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文革”时大家都穿中山装。中山装几乎都是两种颜色——蓝色和灰色。改革开放后有人要出国,国内才开始做西装。但是一般的裁缝都不会做。在北京,只有出国人员服务部能做,但是做出来的样子特别难看,穿出国去都被人笑话。女同志很少能穿裙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是资产阶级思想,大家都不敢穿。烫发就更不敢了。要烫发,需要单位开证明,说某某同志是文艺工作者,有烫发的需要,这才可以烫发。也没有人敢穿高跟鞋。穿的自由是没有的。中国人彼此监督着,谁也不允许有资产阶级思想。现在大家穿西装、穿露脐裤,各种奇装异服,目不暇接,还有把头发染成黄的、灰的甚至绿的。这在那时是想象不出来的。
那时候人们几乎不交流思想。和朋友交流思想,那是最危险不过的事。和自己的爱人说都十分危险,因为说不定她会告发你。也许她并不想告发你,但是怕你先告发她,她自己被揭发罪加一等,不如先下手。你也会有这样的提防。所以最好是大家守口如瓶,一点风声都不露。不过外面并不安静,到处是锣鼓喧天的宣传队。一面是绝对的静,一面是绝对的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人不能说,最好也不要想,免得出问题。
农民在公社地里干活,由队长记录出勤。壮劳力干重活,每干一天记10分,年轻妇女记7分或8分,其他情况记5分到8分。到了年底,队长公布各人所挣的工分,再用全队的总工分除一年中卖余粮所得的收入,得出每一个工分能够分多少钱。社员们劳动一天的平均收入只不过两三毛钱。差的还不到一毛钱,个别的甚至出现负的工分值。劳动一天不但没有收入,还要倒贴!农民唯一的收入就是卖余粮。经营好的队,有一些副业收入,分的钱能多一点。总之,农民的现金收入少得可怜,根本不够买衣服、缝被子。我在农村时要淘汰一条穿了多年的破棉毛裤,屁股上已经快磨出洞了。隔壁的小伙子盯着我,想要我这条破裤子,天天跟我唠叨裤子的事。后来我把裤子给了他,他得以少挨一些冻。另外几个小伙子对他羡慕不已。
对农民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吃饱肚子。大多数公社分的粮根本不够吃,大人一天能分一斤粮食就算不错。幸亏公社给每家每户一小块自留地。这是农民吃粮的命根子,他们竭尽全力把自留地种好,施肥浇水,不遗余力。所以,自留地里的单产比公社地里的高出很多。这说明土地的产出有很大的弹性。多投入就能多产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产量上去了,成本降低了。粮食吃不完,连年出口。大家吃得比中国几千年以来任何时候都更饱、更好。这样的对比太明显了。
要说改革好不好,比一比改革前后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