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网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关于扬州个园导游词

2025-04-03 23:15:01范文大全访问手机版打开翻译

关于扬州个园导游词 (篇1)

各位游客: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盐阜东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4A级风景区,它是扬州众多盐商住宅的杰出代表。盐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商人,也有官品,被誉为红顶商人。清朝全国一半税收来自于盐税,而盐税的一半又来自于两淮,所以说扬州盐商富可敌国。正是盐商促进了扬州经济文化饮食的全面发展。个园的主人黄至筠就是清代八大盐商商总,因他爱竹,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所以就取清代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为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试想,个园的花园以一个田径场大小的面积跻身于全国四大名园,必然有它的独到之处。下面请各位游客随着我一起去领略一下个园风采。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个园的竹园,这里竹种很多。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门见山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大家看这杆最令人称奇的竹子,竹节有规则的短缩对接,像乌龟的背壳图案,得名龟甲竹,在古代有龟龄鹤寿的说法,龟甲竹寓含长寿的意思。这种竹子平时很难见到,大家可以拍个照作纪念。拍完照我们继续参观。再看这种竹节平滑的丛生竹种叫孝顺竹,像遵从孔子古训父母在,不远游一样,新笋紧靠老竹生长,家人团聚,各尽爱心。

现在大家看到前方有一个门,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于是大家就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佳处的甬道两边都是桂花树,有丹桂、金桂、银桂,但种植最多的是银桂,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主人是盐商,喜欢白花花的银子,就种植花色偏白的银桂,而是银和迎谐音,表示夹道桂花,迎接贵客的意思。

我们现在看到的两层楼建筑是书房,叫丛书楼。书房建成楼房,是因为书籍需要隔湿防潮。这座丛书楼是由马氏兄弟所建,他们收藏了大量书籍,供文人赏读。这个楼有两层,有楼必然有楼梯,那丛书楼的楼梯在哪呢?大家不妨进去找一下,找不到不要紧,在这边我们留一个悬念,答案到后面自然会揭晓。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两面青砖的夹墙过道,叫火巷,它是消防通道。整个南部住宅分中、东、西三纵,每纵三进,三纵分别以福禄寿为主题。我们先从东路参观,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先去看看黄家的厨房,这是东路建筑的最后一进,由于厨房早已废弃,大家现在看到的陈设,都是后来的恢复性的布置。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鸡蛋两只。他吃的鸡蛋据说是每天喂食人参、红枣的鸡下的,两只鸡蛋就是普通人半年的口粮。其子黄小园则常备十几种点心和十几种粥在早晨待客。由此可见黄家财力的'雄厚和生活的奢侈。

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是第二条火巷,这条火巷是扬州所有火巷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我们回头看一下,火巷两端的尺寸明显不一样,南边宽北边窄,看上去近大远小,视觉效果显得深远,火巷的北端是后花园,火巷越走越窄,到了花园豁然开朗,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当然,越走越窄的路不符合中国人的期望的,我们都希望路越走越宽才好,所以园主人对这条路做了精心的升华:设计了几个台阶,一个比一个高,这叫步步高。

穿过火巷,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个园的门额了,大家看个字的笔划,就是写成半个竹字。我们再看这里竹林里的石头造型,明显是石笋,竹林里面有石笋代表着雨后春笋,象征着春天。过了月洞门,还是同一座春山,还是竹石图画,意境却完全不同了。造园者为了进一步渲染春意,用形态别致的太湖石构成了一幅十二生肖闹春图。当然我们要从象形的寓意这个角度去欣赏,否则看到的只能是石头一堆、一堆石头,领会不到造园者的意境。

走过春天的路面,我们看到脚下出现了鹅卵石,中国园林中用鹅卵石铺设路面代表水波纹,地面一片水意,我们还看到朵朵莲花图案,这里用水纹和荷花点题,表示夏天。但真正反映夏天的还是假山,最精彩的是抱山楼前这一段,云头涌动,遮挡住楼的三分之一,一看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把盛夏雷雨来临前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夏山掩映的抱山楼上有横额壶天自春出自《个园记》不出户而壶天自春,表达了园主人向往神仙世界的精神追求。大家拍完照,我们一起游夏山,夏山从外面看是一朵云的形状,所以我们游夏山还有平步青云的意思。进入夏山后别有洞天,可以感受到小壶洞天的效果,和苏州等地的假山不同的是它的通风采光效果很好,视线通透,感觉清凉,所以说夏山宜游。登上夏山,我们看到上面种了很多植物,当然少一种或多一种没有太大差别,但是紫藤却是不能少的,这株紫藤长在这里有什么含义呢?我们这座假山的名字叫夏云,大家知道下雷雨之前天上是乌云,如果踩着乌云上来那不是成了妖怪了?所以要想平步青云,就要在山上对云进行改良,上面长了一株紫藤,云顶上有紫气,那叫紫气东来。踩着彩云上来那才是神仙,这就是植物与建筑的一种契合关系。现在我们过了抱山楼,那肯定是秋景了,我们发现在长廊的尽头有一个桂花的图案,这是点题,桂花在秋天开放。我们个园的长廊号称是全世界最长的因为从夏天走到了秋天,这里的假山号称是全世界最高的假山高不见顶,屋檐挡住了山顶,另外个园还有一个最:就是我们这个园子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私家花园走一圈就是春夏秋冬一年时间。拂云亭栏杆的装饰图案是民间装潢的最高规格叫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来基本上是一百年才出一个。与拂云亭相对的是咱们扬州建在假山上最大的建筑住秋阁,园主人为什么要在此修建这样一个建筑呢?这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父亲早逝,家道中落,生活非常艰辛,后来到扬州经营盐业,经过多年奋斗,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人生的秋天对他来讲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有谁愿意这样的日子匆匆溜走呢,他建住秋阁就不难理解了。住秋点出了秋的魅力,也是秋山的点睛之笔。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留下的疑问丛书楼的楼梯在哪里?我们眼前的这条石径就是丛书楼的楼梯,曲折的石径不仅表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同时主人把楼梯设置在书房的后面也是希望子孙后代在书房读书时不被打扰,可谓是用心良苦!秋山游览口诀是三句话:向上不通向下通,明的不通暗的通,直的不通弯的通,这是逆向思维,走一次你会发现思维空间得到拓展,是个寓教于乐的好地方。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三句话试一试,不过大家小心点,山虽不高,坡度还是挺陡的,请注意安全。

各位游客离开了秋天,那就是冬天,说着冬天,已在脚下。请看路面,秋山出口的路面的青石板中间夹了白石板,但地面不是全白的,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青、白相间表现了季节的交错。冬景以腊梅点题。这里假山所用的白石头是宣石,它造型并不漂亮,材质也不统一,表面还有杂质,但正是黄褐色的杂质才突出了白色的结晶,看上去是积雪犹存、残雪消融的景象,雪融化的感觉点出了冬天的特征。冬天是一年的最后季节,所以主人就在这里栽种了一棵高大的有吉祥含义的榆树,榆树结的种子俗称榆钱,意思就是年年有余,多多余钱。在榆树的后面,墙上开着二十四个孔洞,这是暗喻二十四个节气,开在冬景的窗户叫寒窗,寒窗就是读书的意思。寒窗旁边高高的榆树,暗示着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高层次的盈利。每当阵风吹过,这二十四个孔洞,会发出不同的音响。现在我们一转身就能看到身后的两个圆孔,从透风漏月的圆孔,能看到春景的翠竹、石笋,这叫春色在望,就像写文章一样,首尾呼应。望春的圆孔并不大,而且还有一块石头挡着,这叫犹抱琵琶半遮面。正是这挡着的石块和后面的圆孔,才能结合成一句诗的意境,叫满园春色关不住,这就把春天的生命力表现出来了。

我们最后再去参观宜雨轩,宜雨轩在花园里起挡景的作用,如果没有它,整个园子的景色一览无余。轩名由刘海粟题,抱柱对联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由林则徐撰句。

游客们: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也许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扬州个园,的确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

关于扬州个园导游词 (篇2)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

我们来看抱柱上的这幅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裕后”的意思是造福后辈。此副楹联说:传家没有别的方法不是耕种就是读书;造福后辈,最好的打算就是勤劳和俭朴。表达了主人对治家、传家的深切体会。“耕读传家”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种以劝人勤于耕种和善于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传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走到天井中我们来看一下门上的图案是一只只梅花鹿,檐口瓦头滴水上也是梅花鹿图案,以鹿寓禄,指高官厚禄的意思,此路住宅点出了“禄”字主题。

天井是住宅中的采光通风口,黄家房屋高大,四面的房屋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狭窄而高深的空间。天井四周的屋檐向内披下来,天落之水会全部流淌到天井里来,这叫四水归堂。所谓“四水”是指四面屋顶的排水,“归堂”是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天井里这两个大缸不是为了养金鱼,它们是消防用具,称为“门海”。门海即门前的“大海”,门前有了“大海”,砖木结构的房屋就不怕火灾了。当然,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关于风水学的。古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水在风水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风水学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临水而居就有财运。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是扬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

关于扬州个园导游词 (篇3)

各位尊敬的游客:

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关于扬州个园导游词 (篇4)

穿过一片建筑群,迎面看到一幢磨砖门楼,这就是何园大门,进入大门,就来到何园的后花园,整个后花园可分为东、西两部分。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就是东花园的过院,穿过“寄啸山庄”圆洞门就来到东园部分。东部以厅堂为中心构成一组院落,前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有两座厅,南面嵌有“凤穿牡丹”砖雕的厅,我们称其为“牡丹厅”。

这幅砖雕是扬州晚清时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砖雕工艺品,正中还刻有牡丹、凤凰等图案,四周牡丹枝叶的形状有正有反,花纹有疏有密,刀工明快,线条流畅,整幅画面造型丰满,主题突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在东部所有建筑群中,最精致的要数北面的船厅了,厅似船形,台阶前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北面铺设丹凤朝阳,象征着吉祥、长寿。在船厅正厅两旁柱上有对滥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游客们,当您看了这幅祖联后,你或许已忘却这是一个陆上园林,仿佛漫步在湖滨,坐在脑内荡桨。我们不得不赞叹构园者在东园的山水楼阁中居然能使“无水而有水意,无山却有山情”。

在船厅后侧风火墙上是一座秀丽的假山,长约60余米,上有盘山磴道,下有空谷相通,水绕山行,遍植梅树,山上有座小亭,过小亭可登串楼。远远望去,假山就像一幅祖国的大好河山图。如果把风火墙比作画家笔下的宣纸,那么眼前的贴壁假山就是刚画好的山水画,拐弯处给人以悠远的感觉,令人无限通思。

关于扬州个园导游词 (篇5)

各位游客:

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关于扬州个园导游词 (篇6)

清代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个字园门,门外两边修竹劲挺,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同时还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提醒游园的人们,春景虽好,短暂易逝,需要用心品赏加倍珍惜,才能获得大自然的妙理真趣。春山宜游,原不在流程长短,而在游有所得,游有所乐。

夏景位于园之西北,东与抱山楼相接。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山上古柏,山下有池塘,北阴处有一涓细流直落池塘,池中游鱼嬉戏穿梭于睡莲之间。池塘右侧有一曲桥直达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颇具寒意,即使炎热的夏天,人们步入洞中,顿觉清爽。夏山宜看,远近高低都是景,让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

经过抱山楼的“一”字长廊,园之东部便是气势雄伟的秋景,相传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之手笔。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山势较高,面积也较大。整个山体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园林之最”的美誉。整座山体峻峭凌云,显得壮丽雄伟。沿腹道攀援而上,至山顶拂云亭,满园佳境尽收眼底。秋山宜登,游走腾挪于尺幅之间,如历千山万壑,尽得攀登险趣。

造园者将冬景安排在南墙之下,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远远望去似积雪未消,地面用白石铺成。冬山用宣石(石英石)堆叠,石质晶莹雪白,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到棱角,给人浑然而有起伏之感。冬山宜居,不过,最好的当然是仨俩知己,聚在这座面山而筑的透风漏月厅里,围炉赏雪、夜话。

关于扬州个园导游词 (篇7)

各位游客: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是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湖北道台何芒舰离任后归隐扬州,购得“片石山房”旧址进行扩建,历时13年而建成的一座大型住宅园林。建成后,取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的意境,题名为“寄啸山庄”,又因为园主人姓何,故俗称何家花园,简称“何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园吸取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精华,又融入了西洋建筑的格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园空间有东西花园、住宅庭院和片石山房三部分组成,建筑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厅堂98间,主体建筑前后三进,全部用水磨砖砌成。《扬州揽胜录》一书,称其为“咸(丰)同(治)后城内第一名园”,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

关于扬州个园导游词 (篇8)

个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郊的东关街,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商黄至筠购得此园并加以改建,因种竹多,得名"个园",其意有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相传出于康熙年间著名画家石涛之手。前人谓"掇山由绘事而来",是园掇山颇饶画理,在似与不似之间,引人无限遐想。园内山峰挺拔,气势磅礴,给人以假山真味之感。园中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透月轩等建筑,与假山水池交相辉映,配以古树名木,更显古朴典雅。

此园南为入口,中部有二池:东池以小桥划水域为二,池南桂花厅,面阔三间,单檐歇山,是园中主要建筑,池北有六角亭一处;西池较小,北岸砌有湖石假山,南岸为竹林。园北有长达十一间的二层园林建筑。

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春景在桂花厅南的近入口处,沿花墙布置石笋,似春竹出土,又竹林呼应,增加了春天的气息。夏景在园的西北,湖面假山临池,涧谷幽邃,秀木紫荫,水声潺潺,清幽无比。秋景是黄石假山,拔地数仞,悬崖峭壁,洞中设置登道,盘旋而上,步异景变,引人入胜。山顶置亭,形成全园的最高景点。冬季假山在东南小庭院中,倚墙叠置色洁白、体圆浑的宣石(雪石),犹如白雪皑皑未消,又在南墙上开四行圆孔,利用狭巷高墙的气流变化所产生的北风呼啸的效果,成为冬天大风雪的气氛。而就在小庭院的西墙上又开一圆洞空窗,可以看到春山景处的翠竹、茶花,又如严冬已过,美好的春天已经来临。这种构思设想,使园林空间的变化极具新意。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关于扬州个园导游词 (篇9)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个园,我是你们的讲解员,我姓林,大家可以叫我小林,很高兴今天能为大家讲解。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盐商园林,它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也就是1818年,它的主人名字叫黄至筠。个园在1988年的时候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以及苏州的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大家进门到现在,是不是发现个园的竹子很多呢?竹子是个园的灵魂,游个园,您第一要观竹。那大家请看我身边的这颗竹子,它是个园中最奇特的一种竹子,叫龟甲竹。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因为它的竹节既像龟甲又像龙鳞,所以得名龟甲竹,它有一个寓意,就是“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大家请这边走大家请这边走,我们现在看到的竹子呢叫罗汉竹,因为她下部枝节畸形缩短,中部枝节肿胀,箨叶带状,披针形,下垂像一个叠起来的罗汉,因而得名。

个园现有竹子60余种,近2万杆,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而个园的总面积也就24000平方米不到,所以说这竹子占了个园约一半的面积。其实竹子在扬州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中就说扬州人“有地唯栽竹,无家不养鹅”。竹子历来还为文人所喜欢,不仅因为我它姿态清雅、色如碧玉,而更重要的是它正直、虚心、有节气的品格。就像苏东坡所说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大家再看前面的这种竹子,乍一看,大家会不会认为它是生病或者是枯萎了呢,其实啊,它就是天生的黄竹杆,就像中国人天生的黄皮肤一样,所以它叫“黄杆乌蒲鸡竹”。

竹子有散生竹和丛生竹之分,我们刚刚一路走过来,看到的都是散生竹,而眼前看到的呢,是丛生竹,这种竹子叫慈孝竹,也叫孝顺竹,它的笋期在夏季,新笋是紧靠着老竹生长的,就像在遵从中国的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也对新竹呵护有加,避免她遭受风雨的侵袭,从而能够平安的成长,就像郑板桥说的“新竹高于旧竹杆,全靠老杆来扶持”。

走到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个园为什么要用“个”字命名吗?大家请看这里,连在一起的三片竹叶看起来像不像一个“个”字呢!而且中国自古就有“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个园主人黄至筠名字中的“筠”字,原来是指竹皮的意思,后来也就借指竹子了,而且它也将个园作为他自己的别号。可见,主人对竹子还是非常喜欢的。

大家请抬头看,前面墙上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竹西佳处”,这个“竹西”是有来历的,它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宋代词人姜夔也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诗句。后来人们就用“竹西”来借指扬州了。

走过竹西佳处,我们便来到了一条林荫小道,这里种的是桂花树,桂花的花期在中秋前后,可持续20天,但是它的盛花期也就一个星期的样子。每到花开的时候,满园上下都是桂花的香味。桂花的品种很多,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等,我们这里种的是银桂,银桂也就是迎接宾客的意思,桂花迎贵宾,说明了主人对来个园游玩的人表示的以后总欢迎之情。

个园分为三个布局,分别是万竹园、住宅部分和后花园(四季假山),刚刚我们走过了万竹园,接下来看看个园的。住宅部分。首先看到的就是丛书楼,丛书楼顾名思义是他们家藏书、读书的地方。其实丛书楼的原主人并不是个园主人黄至筠,而是清代扬州盐商马曰广和马曰璐两兄弟的',当时的藏书量是“前后二楼,藏书百厨”。丛书楼在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就是清代朝廷编写四库全书的时候,成为南方藏书家中献书最多的一家,所以乾隆皇帝也特别表彰了马家兄弟。大家有没有发现,丛书楼虽然是两层楼,但是却找不到它 的楼梯。这里给大家留一个悬念,一会儿再告诉大家。

大家请这边走,个园的住宅原来有福、禄、寿、喜、才五路建筑,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福、禄、寿三路建筑了。这条巷子叫火巷,就是用来防火防盗的,而且这也是封建社会大户人家在大宅门内聚族生活所必需的通道,家里的仆人从前面一间厢房到后面一间厢房时,不能直接穿堂入室,而是要走这种巷子。

都说民以食为天,所以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其实黄家的厨房早已废弃掉了,但是为了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这里是按照传统的厨房模式重新布置的,这里是三眼灶,这边是酒坛、酱坛,那边是水缸、水桶,中间的桌子是给伙夫饭用的。据说清代扬州盐商特别有钱,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参汤、燕窝、两个鸡蛋,这两个鸡蛋可不是普通的鸡蛋,他的厨子养上百只母鸡,每天早上都会用人参、白术、红枣研成粉末给鸡吃,再由鸡生出来的鸡蛋,才美味、营养。大家可以随便参观一下,这个过道是传菜用的,把菜从厨房传到餐厅,那前面一件就是餐厅了,我们过去看一下吧。

这个餐厅又称“楠木厅”,是因为这上面的粗梁都是用金丝楠木做成的,大家请看屏门中间的这幅,“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这是由扬州八怪之首金农所写的,他写字的时候喜欢将毛笔头的毛剪掉一半,所以写出来的字就像刷子刷的一样,这种书法叫漆书。这句话的意思是喝酒不要喝到如泥,而要追求一种半醉半醒的朦胧美。屏门下面条案上摆设是徽派的风格,东边是花瓶,西边是倒插镜,也就是平平静静的意思。大家再看这里的桌子,中间有一条缝,它是可以分开的,据说主人常年经商在外,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家里人吃饭只能用一半的桌子,当主人回来了,家里人团圆了,才能把桌子拼起来吃饭。餐厅中的桌子、凳子、柱子都是圆的,也取团团圆圆的意思。

大家抬头看屋子上面的檐口瓦片,上面刻的是福禄寿的“禄”字,这门上也有梅花鹿的图案,所以这一路建筑的主题就是“禄”。

下面来到的就是清美堂,清美堂是黄家的管家接待一般性的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就是以清为美,做人要清清白白,做官更要清正廉明。两边抱柱上的楹联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简与勤”,这是黄家的家训,意思是传家没有别的办法,不是耕田就是读书,等以后有钱了,一定要勤俭节约,才能继续持家。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说明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看完了东路建筑,接下来我们去中路建筑,请这边走。

大家请看这上面的檐口瓦片,上面刻的是“福”字,还有蝙蝠的图案,所以这路建筑是以“福”为主题的。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居家是把水往外排的,但是古人讲究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您看,这中间的地势比四周高,下雨的时候雨水都是从四个角落的地漏流到自家地里了。这门口的两个大缸有两个作用,一是消防作用,二是有聚财的作用,因为古人看水就是财的意思。

汉学堂又称柏木厅,因为这上面的房梁都是用柏木做成的。柏木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中间这幅纸上的对联是郑板桥所写的“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上联是说读书一定要督导废寝忘食才行,下联说明了主人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够像竹子一样正直、虚心、有节气。这里条案上的摆设依然是东边花瓶,西边倒插镜,但是中间多了一口西洋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终身平静的意思了。这一路住宅最前面一进是厅堂,后面两进是卧室,所以叫前厅后寝。下面就去看看寝室。

这是黄家二儿子黄奭的住宅,黄奭是黄家四个儿子中最有成就的一个。他小时候就非常聪明,虽然出生在商人家庭,但是他却不像其他盐商子弟一样不学无术,他曾经重金聘请扬州学派著名学者汪潘做了他四年的家庭老师,汪潘死后,他十几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所以著名学者阮元赞他“勤博”,也就是勤奋博学的意思。下面我们再去看看四儿子黄锡喜的住宅。

这里就是黄锡喜的住宅,这里的摆设要比刚刚黄奭的住宅简陋的多,黄锡喜是黄家最小的一个儿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主屋的人,他就像大观园里的贾宝玉一样,经历了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他和他的三个哥哥一样能诗善画,这幅对联“云中辩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他的诗句所成。

这条巷子和刚刚那条巷子不一样,一头宽一头窄,被扬州人成为棺材巷,这是升官发财的意思。以前个园的正门在南边,当客人进来从南往北走的时候,巷子越走越窄,就有聚财的意思。而我们现在越走越宽就是发财的意思。它的形状又很像船,所以也叫船巷。大家再看这墙,它叫鸳鸯墙,因为这上半段是用板砖竖砌,下半段用青砖扁砌的,个园的建筑都很有意思。再看这口井,是他们家的人日常取水用的,也是消防用井,其实更有意思的是井旁边的墙,这里用砖头砌成一个拱形,为什么会这样子砌呢?大家想,经常取井里面的水的话,水就会溅到这墙根上,长期下去,墙体就会下沉,但是正因为这个拱形,即使墙体下沉,也就是这下面的塌掉,还可以重新再砌,不至于整座墙都塌掉。个人真的是很聪明。我们的客人请这边走。

这里是最后一路建筑,一进来,大家可能就会感觉到,这里要比刚刚两路建筑高很多,这不仅是个园中最高的一路建筑,而且也是扬州古民居中最高的厅堂。这里就是以“寿”为主题的。我们进去看一看。这个清颂堂是黄氏家族聚会祭祀的场所,这上面的吊顶可不是后人加上去的,而是原来就有的,当时是放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当时黄家真的很有钱,他们家养了两三百人的戏班子,这里也是他们家戏班子唱戏的地方,两边厢房是给戏子们换衣服用的。这一路建筑最高,肯定最重要,所以老爷子黄至筠也住在这一路建筑里,接下来大家就随我去看看老爷子的住宅。

这栋楼就是黄至筠的住宅,大家现在看,这房子楼下是不是只有三间厢房呢。其实啊,它是有五间厢房的,因为封建社会,平常百姓人家正房只能是三间,所以为了避开这个规矩,就采用“明三暗五”的组合,明的看是三间,其实是五间,大家可以参观一下。这里一边是黄至筠的卧室,一边是他的释放,楼上是家属内卷的活动场所。

看过了黄至筠的内宅,再来看看他们家女儿居住的地方,这里依然是采用“明三暗五”的组合,楼上是小姐的闺房。大家都知道古时候大户人家的小姐到十几岁的时候都被关在闺房里,直到出价才能出来,所谓“十三岁上楼,十四岁盘头,十五六岁抛绣球”。所以平常楼梯都是被锁起来的,大家看我手指的方向有一条缝,那个就是门。所以说以前人家小姐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个园的精华部分——四季假山。 这里就是春景,这两边花坛中种的是刚竹,因为刚竹是四季常青的,所以无论什么时候,看起来都有春天的感觉;而竹丛中是石绿斑驳的石笋,为什么要造石笋呢,大家都知道,除了春天,其他四季是没有笋的,为了突出春的意境,所以就造了石笋,构成了一幅雨后春笋图。

走过月洞门,这里是春景的另一幅图,是用太湖石叠成的“百兽闹春图”,百兽肯定是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大家请看门口这块竖着的石头,像什么动物呢?它是一条眼镜蛇。再看这里靠墙的大石头,像不像一条龙呢?这里是龙头,却看不到龙尾,因为神龙见首不见尾;这园中是仰天长啸的老虎。这里是一只小狗,这边爬的最高的就是猴子。大家看我手指的这块石头是什么动物呢?这里是胡须,这个啊,是一只羊。这个是鸡,这边有鸡嘴,这上面是展翅高飞的老鹰。这些石头都是三分形似,七分神似,您看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

走过春景,便来到了夏景,夏景是春夏秋冬中最美的的一景,这里是用太湖石模仿夏日天空中变幻多姿的云彩堆叠而成的。大家请看我手指的方向,那边水面上的石头像不像一只青蛙呢?而且这荷塘中种的是睡莲,所以这里被叫做荷塘蛙鸣。

关于扬州个园导游词 (篇10)

现在由我来介绍个园吧,它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个园,点明主题。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白果峰穿插其间,如一根根茁壮的春笋。主人以春景作为游园的开篇,想是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意吧!透过春景后的园门和两旁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见园内景色,楼台、花树映现其间,引人入胜。进入园门向西拐,是与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

竹林茂密、幽深,呈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湖石假山:在园中西北角,选用玲珑剔透的湖石叠成。山前有池水,山下有洞室,水上有曲梁。山上葱郁,秀媚婀娜,巧夺天工。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山,数转而达山顶。山顶建一亭,傍依老松虬曲,凌云欲去。山上磴道,东接长楼,与黄石山相连。黄石假山:在园中东北角,用粗犷的黄石叠成,拔地而起,险峻摩空。山顶建四方亭,山隙古柏斜伸,与嶙峋山石构成苍古奇拙的画面。

山上有三条磴道,一条两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条可行两转,逢绝壁而返。惟有中间一路,可以深入群峰之间或下至山腹的幽室。在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顶洞、一线天,还有石桥飞梁,深谷绝涧,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山上山下,又与楼阁相通,在有限的天地里给人以无尽之感,其堆叠之精,构筑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现今江南园林中成为仅存孤例。宣石假山:在园内南部,宣石又称雪石,内含石英,迎光则闪闪发亮,背光则耀耀放白。

此地是阳光直射不到的地方,所以无论是近观或远看,都似覆盖着一层未消的残雪,隐隐散出逼人的寒光。个园假山,对祖国南方山水之秀、北方山水之雄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宗山水画家不同的气派和手法。有人说个园以四季假山,是以门景的竹石为春,以湖石山子为夏,以黄石山子为秋,以宣石山子为冬。园林专家认为,这并不是造园叠石时的原意,但游人用这种眼光去玩赏和遐想,也能产生无穷兴味。它的四季景色各有不同:

春景

春景听罢万箫吟见,前面就是个园门,门外两边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石绿斑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即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同时还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提醒游园的人们,春景虽好,短暂易逝,需要用心品赏加倍珍惜,才能获得大自然的妙理真趣。

夏景

夏景夏景位于园之西北,东与抱山楼相接。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远观舒卷流畅,巧如云、如奇峰;近视则玲珑剔透,似峰峦、似洞穴。山上古柏,枝叶葱郁,颇具苍翠之感;山下有池塘;深入山腹,碧绿的池水将整座山体衬映得格外灵秀。北阴处有一涓细流直落池塘,叮咚作响,池中游鱼嬉戏穿梭于睡莲之间,静中有动,极富情趣。池塘右侧有一曲桥直达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颇具寒意,即使炎热的夏天,人们步入洞中,顿觉清爽。盘旋石阶而上,登至山顶,一株紫藤迎面而立,游人悠游其间忘却了无尽的烦忧。

秋景

经过抱山楼的一字长廊,园之东部便是气势雄伟的秋景,相传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之手笔。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山势较高,面积也较大。整个山体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园林之最的美誉。黄山石呈棕黄色,棱角分明,如刀劈斧砍。整座山体峻峭凌云,显得壮丽雄伟。进入山腹,如入大山之中,险奇之处随时可见。中峰高耸奇险,下有石屋,可容十几人,内设石桌、石凳、石床,通风良好,四季干燥,颇具生活意趣。沿腹道攀援而上,至山顶拂云亭,顿觉心胸开朗,满园佳境,尽收眼底,正所谓秋山宜登者也。尤其是夕阳西照,使整座山体洒上一层黄金,这时你才能领略造园者将此山面西的道理。

冬景

冬景造园者将冬景安排在南墙之下,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远远望去似积雪未消,地面用白石铺成。冬山用宣石(石英石)堆叠,石质晶莹雪白,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到棱角,给人浑然而有起伏之感。造园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将假山堆叠得如一群狮子,远观似一头头雪狮欢腾跳跃,憨态可掬。南面高墙上有二十四个风音洞,后面的巷风袭来,时而发出呼啸之声。造园者不光利用雪色来表现冬天,还巧妙地将风声也融合到表现手法中去,令人拍案叫绝。山侧的几株腊梅烘托出冬天的严寒。正当人们面对端庄、静穆的冬景,感叹一年终了之时,蓦然回首,发现西墙上有一洞窗,露出了春景一角,似乎在向人们招手,暗示春天又将来临。游客们: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也许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扬州个园,的确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